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

  

心及不善心:昨天學到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和辯無礙解,惟有在聖者的心當中才能夠生起。這四無礙解有一種是屬于有學的無礙解,一種是無學的無礙解。有學的無礙解就比如說阿難尊者,他所擁有的四無礙解是有學的,因爲他在證得初道的時候,這四種無礙解已經成就了。又比如像Khujjuttarà(庫竹答拉),一個優婆夷(女居士),她所擁有的也是屬于有學的。但是對于其他的大弟子所擁有的是屬于無學的這四無礙解。如果一個人在證得聖道的時候,要同時擁有這四無礙解,他必須得擁有很多種條件,首先他必須得證悟任何的一種聖道,同時他還必須得要通達教理pariyatti,他還必須得遍問,他要經過問很多的,例如要問:什麼是辭?什麼是義?問巴利和問《義注》,他還要通過聽聞種種的法,同時他在過去生必須修觀至少要修到行舍智。這樣他在今生,在證得任何一種聖道的時候,才有可能會生起四無礙解。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即使證得聖道、聖果都不可能再有這四無礙解了。這裏講到的依慧的分類,一切都是從《清淨道論》裏面來,是依《清淨道論》的解釋來解釋的。

  

那好,我們現在再做一些簡單的總結。我們現在講到了慧心所,如果是在一種心當中擁有慧心所,那麼這種心就稱爲智相應的心。如果一種心裏面沒有這種無癡(慧心所),那麼就稱爲智不相應的心。我們知道心不會單獨的生起,心所也不會單獨的生起。它們一生起是成組成組的生起的。在欲界的善心當中,最好的心、最有素質的心,就是我們可以稱爲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

  

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在這種心裏面一共有34種名法,我們稱這些爲名法或者稱爲名身nàmakàya,它是一堆的。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稱爲名俱,就是名法的一堆的組合。這一堆的名法裏面一共有34種名法,也就是有一個心再加上33個心所。是哪34種名法呢?它們是:第一識,這識就是心本身 vi¤¤à

  a,然後接著是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還有六個雜心所:即尋、伺、勝解、精進、喜和欲。接著是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所,就是無癡。

  

當我們在做布施、在持戒、在做服務、在聽聞佛法等等,當我們生起善心的時候,由于這種善心只是屬于欲界的善心,它還沒有涉及到證得禅那的心,也不涉及到出世間的心。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是很歡喜地做,那麼這種心裏面就會有喜心所。而如果我們又很有智慧地做,哪怕你們還沒有修到維巴沙那,你們還不擁有我們剛才依《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那些慧,但是我們是依剛才佛陀在《大四十經》裏面講到的,只要你相信因果、你對佛法僧叁寶有信心、而且你相信因果法則,這個時候你生起的這些心就會有無癡這種心所。

  

由于你所造的這種心有歡喜而且又有無癡,那麼它的受是屬于樂受,這種心稱爲悅俱智相應的心。我們在明天接著會講心,就是講到這些,這一種心就是我們在生起善心的時候,只要是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去做,這種心就是一種很殊勝的欲界的心。而且這種心和一個禅修者在證得初禅的心,在心所方面是一模一樣的,在心的數目上面也是一模一樣的。

  

初禅的34種名法是哪些呢?它是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無癡。這34個名法是初禅裏面同時一起生起的名法。

  

所以我們在平時無論是做布施也好、無論是持戒也好、無論是禅修也好,如果我們擁有這種心,這種心是和廣大心最相似的心,因此我們要多點去培養,如果還沒有禅那體驗的人,可以培養的就是那一種善心。這個善心可能會使我們造的業更加殊勝。

  

剛才我們講完了心所,我們知道心所不會單獨的生起,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認知到外界的所緣,包括認知到我們自身的時候,所生起的心所(心理作用)是由若幹個一起生起的、它不會單獨地生起;也不會只是心單獨生起;也不會心所離開心生起;而且心所也不會只有一、兩個生起,它們都是一堆成組、成組的對對象執行作用。

  

我們所講的這些心所,無論是善的,無論是不善的,我們會發現到它們都是我們切身體驗的,是不是?即使是作爲無癡心所,這種慧是在我們禅修當中要讓我們重點培育的。但是在很低的程度,如果我們相信業果、思維因果,仍然還是可以培養這樣的慧,所以我們到現在爲止,講完了52個心所,這52個心所沒有一樣是我們沒有體驗過的,是不是?有哪一個心所是你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除非你們一出生就是聖者,那在這52個心所就有兩種心所,你們今生不可能體驗,哪兩種知道嗎?邪見和疑。如果是凡夫的話,這些你們都是有體驗的。所以我們說到的“阿毗達摩”其實並不是空花水月、空中樓閣,它講的其實是我們每一天乃至經常所生起的這些心。當然,當我們去學習這些心的時候,要學會運用,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在修到名業處的時候,我們還要逐一地、逐一地去了解它們的相、味、現起、足處,最後我們再去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由于透徹地觀照名法和色法,最終我們才能夠導向解脫。

  

我們將一起來講一個新的內容,是講心citta 。根據“阿毗達摩”把一切的法分爲四類,它們是:第一是心,第二是心所,第叁是色法,第四是涅槃。心、心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精神現象、意識現象或者心理現象。而色法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現象。在“阿毗達摩”裏面,它又把心理現象和物質現象分到最細的單位、分到最基本的單位,然後再來研究和探索它們。心、心所與色法,稱爲有爲法,又稱爲行法,因爲它們都是因緣造作之法。涅槃是無爲法Asa

  khatadhamma,因爲它們並非因緣造作之法。在這四種究竟法當中,佛教最注重的是心的、研究的是心的。在這四種究竟法當中,涅槃是應當親證的,不是拿來研究、討論的,不是挂在嘴上說的,也不用來觀照的,它是修行的目標。

  

而要如何證得涅槃呢?首先我們應當要透徹地了解這個世間,涅槃屬于出世間法,如何出世間呢?就是要超越這個世間,要如何超越這個世間呢?由于衆生經常都染著于世間、系縛于世間、捆綁在世間裏面。爲什麼會捆綁于世間呢?因爲,我們執著于世間是常的、是樂的、是我的、是清淨的。由于這些無明,由于無明我們就有貪愛。由于無明與貪愛,我們就會造種種的業。造種種的業,那麼就依著業…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