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
梵志品第十二:(有二十經,後十經屬第四誦。)(第叁念誦)
雨勢歌邏數瞿默象迹喻聞德何苦欲郁瘦阿攝惒
(雨勢經、傷歌邏經、算數目揵連經、瞿默目揵連經、象迹喻經、聞德經、何苦經、何欲經、郁瘦歌邏經、阿攝惒經)
一四二、雨勢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欲攻打跋耆國,曾派遣雨勢大臣,去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跋耆國有七不衰法,使其知難而退。佛陀並集合諸比丘,說七種不衰法,和六種慰勞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靈鹫山)中。
那時,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王),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也就是頻婆沙羅王之子),曾和跋耆國(中印度北部的種族,以毘舍離城爲中心,十六大國之一)有相憎恨之事,因此,常在于其眷屬(臣民)當中,數(屢次)作如是之說:「跋耆國之人,聽說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都不相信),我當會斷滅跋耆國的人種,破壞跋者國,使跋耆國的人,都遭無量的災厄。」
于是,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王),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聽聞世尊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中,便告訴大臣雨勢(禹舍,爲首相)而說:「我聽說:沙門瞿昙遊行在于王舍城,住在于鹫岩山中。雨勢!你往至沙門瞿昙之處,你持我的名,代我去問訊其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而當作如是之言:『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問訊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者國相怨憎,在眷屬之前,數次(每次)作如是之言:聽說跋耆國的人民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而我當會斷滅跋耆的人種,會破壞跋耆國,使跋耆國的人民遭無量的災厄。沙門瞿昙您是否有甚麼話要交代呢?(是否可以去攻其城與否?)』雨勢!如果沙門瞿昙有所說(有甚麼話交代下來)的話,你就善于受持(謹記在心),爲甚麼呢?因爲如是之人,終究不會妄說之故(不會打妄語,會如實而說)。」
大臣雨勢受王的教敕後,就乘好的乘物(馬車等交通的要具),和隨從五百乘,一齊出王舍城,即便往昔鹫岩山中。登鹫岩山時,乃下車而步進,往詣于佛所,就和世尊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瞿昙!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叫我代他問訊瞿昙您的聖體安快無病,氣力如常與否?瞿昙!他說: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之子,和跋耆國相憎恨,常在于大衆當中,屢次作如是之言:『跋耆國的人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我當會斷滅跋耆的人種,破壞跋耆國,使跋耆國的人民都遭無量之厄。』沙門瞿昙當何所說?(有甚麼教言嗎?)」
世尊聽後,告訴他說:「雨勢!我在于往昔之時,曾經遊行而到過跋耆國,那個國家有一寺,名叫遮惒邏(遮波羅支提)。雨勢!在那個時侯,我曾經爲跋者國人講說過七不衰之法(下文詳)。跋耆國的人,則受持而行七不衰之法。雨勢!如果跋耆國的人,行七不衰之法,而不犯此法的話,跋耆國必定會獲得勝利,必定不會衰滅的。」大臣雨勢白世尊說:「沙門瞿昙略說此事,而不廣于分別解釋,我們不能得解其內中的意義,願沙門瞿昙廣爲分別解說,當使我們能得知其內中的意義。」
世尊告訴他說:「雨勢!你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其義,我當會爲你們廣說其義。」.大臣雨勢,乃受教而聽。
這時,尊者阿難正在執拂塵而奉侍于佛,世尊就顧而問說:「(1)阿難!你是否聽過跋者國乃數數(常常)集會,多次集聚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的人,都數數集會,多次的集聚之事!」
世尊就告訴大臣雨勢說:「如那個跋耆國,都常常集會,都多次的聚集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到勝利,必定會不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2)你是否聽過跋耆國的人共俱集會,共俱作跋耆國之事,共俱而起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聞過跋耆國的人都共俱集會,都共俱作跋耆國之事,都共俱而起之事!」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個跋耆國的人民,都共俱集會,都共俱而作跋耆國之事,都共俱而起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則爲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3)你是否聽過跋耆國,對于未施設的法,並不更施設,本來所施設的法,則不改易,舊的跋耆國之法,都善于奉行嗎?」(不會叁申五令,朝立暮改,使人難以遵循。)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聽聞過跋耆國對于未施設之法,並不更施設,對于本來所施設的,並不改易,舊的跋耆國之法,都善于奉行!」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對于未施設的法,並不更施設,本來所施設的法,則不改易,舊跋耆之法都善于奉行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告訴尊者阿難說:「(4)你是否聽過跋耆國不用力勢去侵犯他人之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之童女的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而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並不用勢力去侵犯他人的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個跋耆國不用力勢去侵犯他人的婦人,也不去侵犯他人的童女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5)你是否聽到跋耆國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在這些人之處去聞教而信受的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說跋耆國如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去聽其教訓而則于信受的。」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有名德可尊重的人的話,跋耆國的人都會去宗敬、恭奉、供養,去聽其教訓,而則于信受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勝利,則不會衰滅。」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6)你是否聽過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會統共去修飾,會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廢,本來之所爲的,都不減損之事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悉共去修飾,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所施的,都作不廢,本來之所爲,都不減損啊!」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所有的舊寺,跋耆國的人都悉共去修飾,去遵奉、供養、禮事,本來之所施的,都常作不廢,本來之所爲的,都不減損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則不會衰滅的。」
世尊又問尊者阿難說:「(7)你是否聽過跋耆國的人民都皆擁護諸阿羅诃(阿羅漢),都極大的愛敬,都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诃,欲令其來到,既已來過的阿羅诃,則樂其恒久的住下來,而常使其不
缺乏衣被、飲食、床榻(臥具)、湯藥(醫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嗎?」尊者阿難白佛說:「世尊!我曾經聽過跋耆國的人民都皆擁護諸阿羅诃,都極大的愛敬,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诃,而欲使其來到,既已來過的阿羅诃,樂其恒久的住下來,常使其不缺乏衣服、飲食、床榻(臥具)、湯藥(醫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
世尊又告訴大臣雨勢說:「如果那跋耆國的人民,都悉擁護阿羅诃,都極大的愛敬,都常願未曾來過的阿羅诃,欲使其來到,既已來過的,則樂其恒久的住下來,而會常使其不缺乏衣被、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必需之具(所謂四事供養)的話,則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利,則爲不會衰滅。雨勢!跋耆國如果實行此七種不衰滅之法,都受持此七不衰法的話,跋耆國必定會得勝利,則爲不會衰滅。」
于是,雨勢大臣,就從其座位站起,偏袒著衣(一般人都一樣的如披袈裟之相),叉手向佛,而白佛說:「瞿昙!假如那跋耆國能成就一種不衰滅之法的話,則摩竭陀王未生怨(阿阇世),鞞陀提子(韋提希夫人之子),就已不能降伏他(不能戰勝其國),更何況又具備七種不衰滅之法呢?(具一不衰法,不能攻破,七不衰法都具備,則如鐵城,絕對不能攻破)。瞿昙!我國還有很多事待
辨,我要請退還歸去了。」
世尊對他說:「欲去隨意!」(可以回去了)。于是,大臣雨勢,聽佛所說,乃善于受持,起而繞世尊的身邊叁匝後,而去。
大臣雨勢離開後不久之時,于是,世尊乃顧阿難而告訴他說:「阿難!如果有比丘,依在于鹫岩山的處處(各處)而住的話,就宣令他們的一切,統統盡集到于講堂來。等一切都聚集後,便來告訴我。」
阿難尊者即受佛的教言而說:「唯然!世尊!」這時,阿難尊者便行宣令:如有比丘,依住在于鹫岩山的各處而住的話,現在就請你們統統盡集到講堂來。等一切都集聚完畢後,就還詣佛所,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于一邊,而白佛說:「世尊!我已宣令,如有比丘依于鹫岩山的各處而住的話,就統統令其一切都皆聚集于講堂。現在統統聚集完畢,唯願世尊,自知其時!」
于是,世尊就率阿難尊者,往詣講堂,在于比丘衆的前面,敷座而坐,而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你們講說七種不衰之法,你們要谛聽!聽後要善思念它。」這時,諸比丘們白佛說:「唯然!」
佛陀說:「那七種呢?(1)如比丘數數(常常)集會,多聚集的話,則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則對于
法不會衰滅。(2)如比丘共齊集會,俱作衆事,共俱起的話,則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對于法就不會衰滅。(3)如果比丘對于未施設之事,不更加施設,本來所施設之事,而不加以改易,都依我所說的戒,善于奉行的話,則這位比丘必定得勝法,對于法,則不會衰滅。(4)如果比丘對于未來的有愛喜欲都共俱的,以及對于愛樂之彼彼有所起之事,都不去隨順的話(不被生起後有之渴愛所指使),則這位比丘必定會得勝法,對于法,則不會衰滅。(5)如果比丘,對于長老上尊,是俱學梵行的人,比丘…
《中阿含經卷第叁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