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林品第十:(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二林觀心二達奴波法本優陀羅蜜丸瞿昙彌在後

  (上、下二品林經、觀心經也爲上下之二品,達梵行經、阿奴波經、諸法本經。優陀羅經、蜜丸喻經,瞿昙彌經即在于最後之一品)。

  一○七、林品林經(上)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諸比丘們分別四種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則雖不缺四事供養,也不應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之供養,也不應離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話,就應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種都俱得的話,就應盡命而住。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1)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未有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的話,便能得定心。如果不解脫的話,便得解脫,諸漏不盡的,則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時,則得涅築。學道者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所謂四事供養,也就是出家人日常生活的四要具),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則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然而依此林而住後,如果沒有正念,而又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脫,而又不能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仍然也不能得涅槃,只有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些一切的求索,爲容易而不難得而已。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的觀察:我出家學道,並不是爲衣被之故,不是爲飲食之故,不是爲床榻、湯藥等之故,也不是爲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住時,如無正念,也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仍然也不得涅槃。唯有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以及諸生活之具,我對于這一切的求索乃容易而不難得到而已,這有甚麼好處呢?這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舍棄此林而去。

  (2)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如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時,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脫的話,便得解脫,諸漏不盡者,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的,則得涅槃。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若求索這一切時,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可以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如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便能得定心,如不得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可以得涅槃。然而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以得到(非常難以得到)。那位比丘便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乃不是爲了衣被之故,不是爲了飲食、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爲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依此林住後,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也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得解脫,諸漏不盡,也能得漏盡,不得無上的安隱涅槃,則得涅槃。雖然學道之人所須要之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些一切的求索,甚難可得而已。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以住在于此林。

  (3)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時,也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的話,則可以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如求索這一切時,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也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得定心,如不解脫時,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時,仍然也不能得涅槃。至于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乃甚難可得。那位比丘應該要作如是之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或無正念,而不能得正念,其心不定,也不能得定心,若不解脫,也不得解脫,諸漏不盡,也不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然而也不能得涅槃。連那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甚難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就舍棄此林,夜半而離去,不可與他人道別。

  (4)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能得涅槃。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乃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或無正念,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的,都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涅槃的,則能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的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或無正念時,便能得正念,其心不定,而能得定心,如不解脫,便能得解脫,諸漏不盡,而能得漏盡,不得無上安隱的涅槃,則能得涅槃;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即依此林而住,乃可以終身住下來,直至于命終。如依林而住那樣,如依于冢間、村邑,乃至依于人而住,也是如是。」

  佛陀所說的爲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林經(下)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所敘述的內容,大致和前經同樣,都說明出家人不是爲求衣食等日常生活所需之物,主要在于證道,故能得證果的林間,則不管衣食等物之有無,當然能求得兩全之處,爲最理想,不然就舍衣等物而求證道。裏面並強調沙門之義,是前後兩經小異之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1)當一位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他)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所爲的出家學道,欲得爲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能夠得到;學道的人所須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此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卻不能得到,而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便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並不是爲了衣被之故,不是爲了飲食、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爲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

  而我依此林而住,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卻不能得到;雖然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但是都沒有甚麼用處)。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可舍此林而去。

  (2)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那位比丘)依此林而住,或者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能夠得到;學道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得(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應作如是之觀察:我出家學道,乃不是爲了衣被之故,不是爲了飲食之故,不是爲了床榻、湯藥之故,也不是爲了諸生活之具之故,然而我依此林而住後,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能得到;至于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卻甚難可得。雖然如是,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即可住于此林。

  (3)當比丘的人,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

  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不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之求索,也甚難,而不容易得到。那位比丘就應作如是之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不能得到;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也甚難可得。那位比丘作如是之觀察後,就舍此休,在于夜半而離去,不要和別人道別。

  (4)當比丘的。乃依一林而住。我依此林而住後,或者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那位比丘便依此林而住。依此林而住後,所爲出家學道,欲得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而能得到;學道之人所須要的衣被、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的求索,都容易,並不難得到。那位比丘就應如是的觀察:我依此林而住,所爲出家學道,欲得的沙門之義,此義對于我,乃能得到;學道的人所須要的衣被、飲

  食、床榻、湯藥、諸生活之具,他對于這一切之求索,都容易而不難得到。那位比丘作此觀察後,乃依此林而住,乃可以到終身,而至于其命盡。如依于林而住那樣,依于冢間、村邑,乃至依于人而住,也是如是的道理。」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九、自觀心經(上)第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當一位比丘就應善自觀心,觀察後,了解是否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