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
舍梨子相應品第叁:(有十一經)(初一日誦)
等心得戒智師子水喻瞿尼陀然梵
教病拘絺象迹喻分別四谛最在後
(等心經、得戒經、智經、師子吼經、水喻經、瞿尼師經、陀然梵志經,教化病經、拘絺羅經、象迹喻經,分別四谛經,乃在于最後之一經。)
二十一、等心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子爲諸比丘分別內結人和外結人,等心天則以此告佛,佛在大衆中讀稱他。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如是之法: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
那時,尊者舍梨子(舍利弗),和比丘衆,在于夜間,聚集在于講堂,依內結(內相應),與外結(外相應),而爲諸比丘們分別解釋其意義而說:「諸位賢者們!世間實有二種人。那二種呢?(1)有內結人,爲阿那含(不還果,已不須再到欲界受生的叁果阿羅漢),已經不會還來此世間(欲界)受生的聖者。(2)有外結人,並不是阿那含,還要來此世間受生。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內結之人,爲阿那含,已不會還來此世間受生呢?如有一人,認真的修習禁戒,無穿無缺(沒有缺點),無穢無濁(清淨無雜),極多無難(已沒有災難的人),是聖者所稱譽的,可說是善于修行,善于具足的了。這種人由于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持戒不破、不裂、無斑點、無汙點,清淨而被聖者所稱歎,幫助叁昧)之故,又學厭欲、無欲、斷欲。由于學習厭離貪欲、無貪欲、斷除貪欲之故,得安息(寂靜),得心解脫。得證後,在于此快樂當中,愛惜不離。然而在于現法當中,還未得究竟智之故,其身壞命終後,會越過抟食天(有段食之天,指欲界天),而生于余意生天當中(意所造之天,有大小的支節,諸根完具。指色界天)。既生其天後,便作此念:我本做人時,曾經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由于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聖所稱譽,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厭欲、無欲、斷欲。因爲學習厭欲、無欲、斷欲之故,得以安息(寂靜),而得心解脫。得此解脫後,就在于此快樂當中,愛惜不離,在于現法當中雖然還未得究竟智,但是因此功行,在其身壞命終之後,能越過抟食天(欲界天),而生在于余意天(色界天),而在于此天中。
諸位賢者們!又有一種人,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爲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他因修習禁戒,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爲聖者所稱譽,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色有斷(斷除色有。色有爲生于色界而有的根本之業),貪斷業(斷除貪之業),以及學習欲舍離(舍離欲貪)。由于學習色有斷、貪斷業,以及學習欲舍離之故,而得息(寂靜),而心解脫。得此後,在于其快樂當中,都非常的愛惜其報,而不曾離開。雖然在于現法當中,還不得究竟智,但是其身壞命終之後,則超過抟食天(欲界天),而往生于余意生天(色界天)的世界。既生在那個地方後,便作如是之念:我本爲人之時,曾經修習禁戒,而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爲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由于修習禁戒之故,無穿無缺,無穢無濁,極多無難,爲聖者所稱譽,而善修善具之故,又學習色有斷、貪斷業,和學習欲舍離。由于學習色有斷、貪斷業,和學習欲舍離之故,而得息(寂靜),而得心解脫。得此果證後,都在其快樂當中,而愛惜,而不離開。雖然在于現法當中,還未得證究竟智,但是身壞命終之後,能超過抟抟天(欲界天),會轉生于余意生天(色界天),而在于該天中的世界。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內結之人阿那含,不會還來此世間。
諸位賢者們!甚麼叫做外結人,而不是阿那含,還要轉到此世間來呢?如有一人,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攝護波羅提木叉,譯爲別解脫,也就是善律儀戒,有多種,依之而各別得解脫)。又再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對于瑣細的過失,也慎重,而怖畏-不敢冒犯),都受持學戒(以戒條而自製)。諸位賢者們!這叫做外結人,非阿那含,還要來此世間。
于是,那些衆多的等心天(心意相等的諸天),他們的色像都堂皇巍巍,都光輝暐晔,在夜晚將向晨旦之時(後夜,清晨一點至五點),來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住在一邊,他們向佛表白說:「世尊!舍梨子在于昨晚,和諸比丘們,集聚在于講堂,將內結人與外結人,爲諸比丘們詳細分別其義而說:『諸位賢者們!世間實在有二種人,有內結人,有外結人。』世尊!大衆聽其說法後,都非常的歡喜。唯願世尊您,慈哀愍念,降臨講堂!」那時,世尊爲了諸等心天們的祈願。就默然的允許他們。諸等心天們知道世尊已默然許可,就稽首佛足,繞佛身邊叁匝後,即在于那個地方隱沒。
諸等心天們離開後不久,于是,世尊就到了講堂,在于衆比丘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裏。世尊坐後,稱歎而說:「善哉!善哉!舍梨子!你非常的好。爲甚麼呢?因爲你在于昨夜,和諸比丘衆聚集在于講堂,以內結人和外結人之事,爲諸比丘們詳細分別其義而說:『諸位賢者們!世間實在有二種人,有內結人,有外結人等事。』舍梨子啊!昨夜向于晨旦之時,有諸位等心天來詣我所,稽首禮拜後,退住在一邊,而白我說:「世尊!尊者舍梨子,在于昨夜和諸比丘們集在于講堂,以內結人和外結人等事,爲了諸比丘們分別其義而說:諸位賢者們!世間實在有二種人,有內結人,有外結人。世尊!大家聽後,都非常的歡喜。唯願世尊,慈哀愍念,往至講堂!」舍梨子!我便爲那些諸位等心天們默然允許。諸位等心天們,知道我已默然許可後,就稽首我足,繞我的身邊叁匝後,就在那個地方隱沒。
舍梨子啊!諸等心天們,或者十位、二十位,或者叁十位、四十位,或者五十位、六十位,都共住在于錐頭處(錐的尖端之處),各各都不相妨礙。舍梨子啊!諸等心天們,並不是生在那個地方,才修善心,而極廣甚大,而使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叁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同住在于錐頭處,各各不相妨害而已。舍梨子啊!諸等心天們,其本在人時,就已修習善心,爲極廣甚大,因爲是這樣之故,才會使諸等心天們,或十位、二十位,或叁十位、四十位,或五
十位、六十位,共同住在于錐頭處,各各都不相妨礙。因爲是這樣之故,舍梨子!應當要學習寂靜。要學習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業寂靜,要向于世尊,以及諸智者、梵行者們看齊。舍梨子!虛僞的異學,乃會長衰而永失的。爲甚麼呢?因爲不能得聞如此的妙法之故。」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二十二、成就戒經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尊者舍利子告訴比丘: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時,則可在現世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受想定。如在于現世不得究竟智,就身壤命終時.亦可以生在于余意生天中。在那裏出入想知滅定。佛于衆中說舍利弗已成就五法,衆人應愛敬尊重他。
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像這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化在于舍衛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的話。便能在于現法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受想定,滅盡定。停止意識感覺的作用,已離無所有處之有染著的聖者),必定是有此道理的。如果在現法當中不得究竟智,而就身壞命終的話,也能超過抟食天(欲界天),而生在于余意生天(色界天)當中,在那個
地方出入于想知滅定(在天中出入于滅盡定),必定是有此道理的。」
這時,尊者烏陀夷(優陀夷,善能勸人,度民衆第一),也和衆人住在于同一處中。尊者烏陀夷白舍梨子說:「尊者舍梨子!如果比丘生在于余意生天中,而出入于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究竟不會有此道理的)。」
尊者舍梨子再叁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能完成戒,能完成定,能完成慧的話,便能在于現法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受想天),是必定有這道理的。如果在于現法當中,不得究竟智,而就身壞命終的話,就會超過抟食天(欲界天),而往生于余意生天(色界天)當中,在于那個地方,出入于想知滅定,必定會有這道理的。」
尊者烏陀夷也再叁的表白說:「尊者舍梨子!如比丘生在于余意生天中,而出入于想知滅定,是沒有這道理的。」
于是,尊者舍梨子,便作此念:「這位比丘,乃至再叁,說我所說的爲不是,同時也沒有一位比丘稱歎我所說的,我甯可往詣世尊之處(欲請教佛陀。)」
于是,尊者舍梨子,就往詣佛所,到後,稽首作禮,然後,退坐在一邊。尊者舍梨子離開現場不久時,烏陀夷,以及諸比丘們,也往詣佛所,到後,也稽首作禮,然後也退坐在一邊。在此當中,尊者舍梨子,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的話,便能在于現法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盡定),必定會有這道理的。如果在于現法當中。不得究竟智,而身壞命終的話,也能超過抟食天,而往生于余意生天(色界天)之中,在那個地方出入于想知滅定。必定會有這道理的。」
尊者烏陀夷又白而說:「尊者舍梨子!如比丘往生在于余意生天
(色界天)中,而會出入于想知滅定(滅盡定),究竟沒有這回事。」
尊者舍梨子又再叁的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的話,便能在于現法當中出入于想知滅定(滅盡定),必定會有這道理的。」
尊者烏陀夷,也再叁的表白而說:「尊者含梨子!如比丘往生于余意生天(色界天)當中,而會出入于想知滅定,究竟是沒有這道理的。」
尊者舍梨子又作此念:「這位比丘,在于世尊之前,再叁的說我所說的爲不是,也沒有一位比丘,稱歎我所說的。我應該默然不語爲是。」
于是,世尊就…
《中阿含經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