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 阿摩晝經

  (二○)阿摩晝經{一叁}

  大意:

  此經是佛陀在俱薩國的一婆羅門林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曾遣其弟子-阿摩晝,至佛所,以探佛陀叁十二相具足之真實性與否?此時佛陀即針對阿摩晝之輕慢釋種之心理,而說種姓之因緣。佛陀強調剎帝利第一主義,並說十善戒,舉出婆羅門之破戒渡世之實例。敘述聖戒受持者的淨行相。又說明四禅定,以及其果德的通力,乃至明行具足等事。阿摩晝即因看見佛陀的叁十二相而入信。因此,回歸後,即被其師蹵倒在地。後來其師親至佛所,觀看佛陀的叁十二相,而設齋供佛,而皈依佛陀,終于得到不還果(叁果羅漢)。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俱薩羅國的一婆羅門村時,沸伽羅婆羅娑羅門曾派名叫阿摩晝的弟子,去觀察佛陀是否真正具足了叁十二相?那時阿摩晝曾經輕視釋迦種姓,佛陀就爲他闡說種姓的因緣,而高調剎帝利第一主義,並說十善戒,舉說婆羅門之破戒的經世的實例,述說聖戒受持者的淨行相,進而講說四禅定,及其果德的通力,乃至明行具足。他看見佛的叁十二相,而皈信佛陀,回去報告後被其師蹴倒。然而其師也于後來去觀看佛之叁十二相,而設供,而入佛道,而得不還果(叁果阿羅漢)。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俱薩羅國(憍薩羅,十六大國之一),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到了名叫伊車能伽羅(一奢能伽羅)的俱薩羅國的婆羅門村,就在于那個名叫伊車的林園中止宿。

  這時,有一名叫沸伽羅娑羅(蓮華莖)的婆羅門,被封在于郁伽羅村。該村很豐樂,人民也很熾盛,波斯匿主(憍薩羅國的國王)即封該村給與這位沸伽羅娑羅婆羅門,做爲梵分(國王所賜的,完全免稅的土地)。這位婆羅門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血統純淨),並不被他人所輕毀過的(論其身世,即七世以來都沒有半點毛病可被人叱責之處),對于叁部舊典(梨俱、沙摩、夜柔等叁吠陀聖典,爲婆羅門的子弟所敬奉的聖典),都諷誦得通利,其它種種的經書都能分別(闡述了解),又能善解大人的相法(占人相),以及祭祀儀禮等事。有五百名弟子,都教授不廢。他的第一摩納弟子(年輕的弟子),名叫阿摩晝(愛敬母),其七世以來的父母也同樣的很純真,不曾被人所輕毀過,對于叁部的舊典,也諷誦得很通利,其它種種的經書也同樣的均能分別詳細,也同樣的善解大人的相法,以及祭禮儀禮等事,也擁有五百名的摩納(年輕)的弟子,都教授不廢,都和其師沒有二樣。

  這時,沸伽羅娑羅婆羅門,聽說沙門瞿昙-釋種子(釋迦族出身的修道者),去出家修行後成道,和他的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齊,而到了伊車能伽羅的此一俱薩羅國的婆羅門村,止住在于伊車林內,爲一位很有名稱,流聞于天下,爲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的十尊號都具足,在于諸天、世人、惡魔,或魔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已作證(成道),而爲他人說法,上中下都喜(始終所說的都是善的),義味都具足,梵行爲清淨。像如是的真人,應該要去親觐(親近拜見)。我現在甯可觀察沙門瞿昙,到底必定具有叁十二相,名聞流布,被稱贊的爲實在與否?那麼,我到底應由甚麼因緣,得以拜見佛相呢?又作如是之念而說:現在我有一位弟子名叫阿摩晝,其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純真,不曾被人所輕毀過,對于叁部舊典都諷誦得通利,其它種種的經書也都能詳細分別,又能善解大人的相法,以及祭祀儀禮等事。唯有此人,可以叫他去觀佛,就能知道佛陀是否具足叁十二相的。

  這時,婆羅門就命令其名叫阿摩晝的弟子,而告訴他說:「你去觀察那位沙門瞿昙,到底確定具有叁十二相,或者是虛妄的呢?」這時,阿摩晝乃請問其師而說:「我要如何去驗觀瞿昙之相,去了知其爲虛妄或實在呢?」

  其師就回答說:「我現在說給你聽:如果有人具足叁十二大人相的話,必定會趣于二個地方,必定不會有疑的。假如在家的話,當會爲一位轉輪聖王,會統治四天下(四大部洲),會用正法去治化,去統領民物的。也必定會具足了七寶:第一爲金輪寶,第二爲白象寶,第叁爲绀馬寶,第四爲神珠寶,第五爲玉女寶,第六爲居士寶,第七爲典兵寶。此王會有千子,都勇猛多智,降伏怨敵,不用兵仗去征服,而天下都會泰平,國內的民物,都不會有些畏懼的。如果這位具有叁十二相的人,不喜樂于世間之事,而去出家求道的話,當會成就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具足了佛陀應具有的十號。由于此,就可以知道瞿昙之虛實的了。」

  這時,阿摩晝受其師的教令後,就嚴駕寶車,帶領其五百名摩納(年輕)的弟子,在于清旦之時離開其村,而往詣于伊車林。到達該林後,就下車,就步行進詣世尊之處。佛陀坐下來時,他就站立,佛陀站立時,他就坐在那裏,在于其中間相互談論義理。佛陀告訴摩納說:「你曾經和諸位耆舊的長老大婆羅門,這樣的談論嗎?」摩納白佛說:「這是怎麼說?」佛陀告訴摩納說:「我坐下來時,你就站立,我站立時,你就坐下來,在其中間互論義理,你的師父教你論法,是否是這樣嗎?(問儀禮的問題)」摩納白佛說:「我們婆羅門教的論法,乃坐時就俱坐,站立就同爲站立,倒臥時也同樣的都一同倒臥。然而現在的諸沙門乃毀形鱌獨,都是卑陋下劣,學習那些黑冥之法,因此,我和這些人共論義之時,就坐起無在(不在乎坐起的禮儀之有無)。」

  那個時候,世尊就對他說:「卿!摩納!(你這位年輕人),未被調伏過(沒有教養)。」這時,摩納聽世尊稱他爲卿,又聽佛說他未被調伏過,實時生起忿恚(非常的生氣),就毀謗佛陀而說:「你這位釋迦的種族之子,都是好懷嫉惡之心(指佛懷惡意),無有儀法(一點禮儀也沒有,不懂禮貌)。」佛陀告訴摩納說:「諸釋種子,爲甚麼過于卿呢?(不懂禮貌比你還利害呢?)」

  摩納說:「在往昔之時,我爲了師父的少少緣故,曾到釋種的迦維羅越國(迦毘羅城,佛誕生地)。那個時候,有衆多的諸釋種子,由于少少的因緣,都聚集在于講堂,他們遙見我來,卻輕慢我,戲弄我,不順儀法(不依禮儀),並不相敬待于我。」佛陀告訴摩納說:「那些諸釋子們還在于本國,乃遊戲而自恣,有如飛鳥之自在于樔林那樣,出入都很自由自在。諸釋種子之自恣于本國,遊戲自在之事,也是和這道理一樣(如鳥之在巢林)。」

  摩納白佛說:「世間有四種姓,所謂剎利(王族、武士階級),婆羅門(神職人物),居士(毘舍,一般的庶民),首陀羅(勞工階級)。裏面的叁姓(剎利、居士、勞工),都常尊重、恭敬、供養婆羅門種姓的。然而那些釋子,卻不照儀規行事。那些釋子爲厮細(這些家夥爲胡亂的),爲卑陋、下劣,並不恭敬我婆羅門。」

  那時,世尊暗中思念而說:這位摩納子,數數(連連)毀罵而說及厮細之言(說他人爲奴才),我現在甯可說他的本緣,去調伏他?于是,佛陀就告訴摩納說:「你的姓爲如何呢?(你姓甚麼呢?)」摩納回答說:「我姓聲王(南傳說爲黑行,或者則指被征服的原住民)。」佛陀告訴摩納說:「你的姓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釋迦的奴種(奴隸的子孫)。」

  這時,那些五百名摩納弟子,都發出大聲,而對佛說:「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說摩納爲釋迦的奴種的,爲甚麼呢?因爲這位大摩納,乃爲真族姓子(有來曆的貴族),顔貌很端正,辯才能應機,廣博多聞,足夠與瞿昙(爲釋迦族的祖先之王的名,通常爲之甘蔗王),往返談論(來去談話,指不是奴隸之類)。」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五百位摩納說:「如果你師都不如你們之言的話,你們就應該舍棄你師,可以和你們共論義。假如你師有如上之事如你們所說的話,你們就應該默然,當會和你們之師論議的。」這時,五百名摩納白佛說:「我們都靜默,聽你和我師之論義吧!」這時,五百名摩納,就統統默然不語。

  那時,世尊告訴阿摩晝說:「在往昔過去久遠之世之時,有一位國王名叫聲摩(懿師摩,譯爲甘蔗)。此王有四位王子,第一位名叫面光,第二名叫象食,第叁名叫路指,第四名叫莊嚴。這些王的四子,少有犯法,國王就把他們擯出到雪山之南,住在于直樹林中。其四子之母後,以及諸家屬,都非常的懷念,就共同集議,然後詣于聲摩王之處,他們白王而說:『大王!當知!我們和四位王子別離很久,現在想去看視他們。』國王就告訴他們說:『妳們欲往看視,可以隨意而去!』這時,四子之毋,與其眷屬們,聽國王的教言後,就詣雪山之南的直樹林內,到了其四子之處。這時,諸母說:『我的女兒嫁給你的兒子,你的女兒嫁給我的兒子吧!』因此,就談成而相配匹,遂成爲夫婦,後來就生子,其容貌乃很端正。

  這時,聲摩王聽聞他的四子的母後,曾給與其女孩,爲四子共爲夫婦,而所生的王子乃很端正,王就非常的歡喜,而發此言說:『這就是真正的釋子!真正的釋童子!(贊稱其能這樣的生子接代)』他們能自存立,因此,而名釋。(釋,秦言爲能,在于直樹林,故名爲釋。釋秦言也叫做直〔以上這幾句爲譯者之注,而被排爲經文,可推而知〕)。聲摩王就是釋種的祖先。王有一位青衣(婢女),名叫方面,她的顔貌也很端正,曾和一位婆羅門交通(來往交媾,私通),就便有娠(懷妊)。後生一摩納子,墮地能言(出生就能說話),隨向父母說:『當洗浴我,除諸穢惡(因出生爲黑皮膚,故請父母將他的黑色洗掉),我年紀長大後,自當會報答這種大恩情。』由于其剛出生時,就能說話,就名叫做聲王。像現在剛出生就能說話的話,人人都會怖畏,就名叫可畏(令人可怕的黑魔)。他也是如是的,出生便能說話,故名聲王。從此以後,娶羅門種,就遂以聲王爲姓的了。」

  佛陀說到這裏,又告訴摩納說:「你是否從先宿耆舊的大婆羅門,聽到此種姓的因緣嗎?」這時,那位摩納…

《二○ 阿摩晝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二一 梵動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