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摩昼经{一三}
大意:
此经是佛陀在俱萨国的一婆罗门林时,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曾遣其弟子-阿摩昼,至佛所,以探佛陀三十二相具足之真实性与否?此时佛陀即针对阿摩昼之轻慢释种之心理,而说种姓之因缘。佛陀强调剎帝利第一主义,并说十善戒,举出婆罗门之破戒渡世之实例。叙述圣戒受持者的净行相。又说明四禅定,以及其果德的通力,乃至明行具足等事。阿摩昼即因看见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入信。因此,回归后,即被其师蹵倒在地。后来其师亲至佛所,观看佛陀的三十二相,而设斋供佛,而皈依佛陀,终于得到不还果(三果罗汉)。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俱萨罗国的一婆罗门村时,沸伽罗婆罗娑罗门曾派名叫阿摩昼的弟子,去观察佛陀是否真正具足了三十二相?那时阿摩昼曾经轻视释迦种姓,佛陀就为他阐说种姓的因缘,而高调剎帝利第一主义,并说十善戒,举说婆罗门之破戒的经世的实例,述说圣戒受持者的净行相,进而讲说四禅定,及其果德的通力,乃至明行具足。他看见佛的三十二相,而皈信佛陀,回去报告后被其师蹴倒。然而其师也于后来去观看佛之三十二相,而设供,而入佛道,而得不还果(三果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俱萨罗国(憍萨罗,十六大国之一),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到了名叫伊车能伽罗(一奢能伽罗)的俱萨罗国的婆罗门村,就在于那个名叫伊车的林园中止宿。
这时,有一名叫沸伽罗娑罗(莲华茎)的婆罗门,被封在于郁伽罗村。该村很丰乐,人民也很炽盛,波斯匿主(憍萨罗国的国王)即封该村给与这位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做为梵分(国王所赐的,完全免税的土地)。这位婆罗门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真正(血统纯净),并不被他人所轻毁过的(论其身世,即七世以来都没有半点毛病可被人叱责之处),对于三部旧典(梨俱、沙摩、夜柔等三吠陀圣典,为婆罗门的子弟所敬奉的圣典),都讽诵得通利,其它种种的经书都能分别(阐述了解),又能善解大人的相法(占人相),以及祭祀仪礼等事。有五百名弟子,都教授不废。他的第一摩纳弟子(年轻的弟子),名叫阿摩昼(爱敬母),其七世以来的父母也同样的很纯真,不曾被人所轻毁过,对于三部的旧典,也讽诵得很通利,其它种种的经书也同样的均能分别详细,也同样的善解大人的相法,以及祭礼仪礼等事,也拥有五百名的摩纳(年轻)的弟子,都教授不废,都和其师没有二样。
这时,沸伽罗娑罗婆罗门,听说沙门瞿昙-释种子(释迦族出身的修道者),去出家修行后成道,和他的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齐,而到了伊车能伽罗的此一俱萨罗国的婆罗门村,止住在于伊车林内,为一位很有名称,流闻于天下,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佛陀的十尊号都具足,在于诸天、世人、恶魔,或魔天、沙门、婆罗门当中,自身已作证(成道),而为他人说法,上中下都喜(始终所说的都是善的),义味都具足,梵行为清净。像如是的真人,应该要去亲觐(亲近拜见)。我现在宁可观察沙门瞿昙,到底必定具有三十二相,名闻流布,被称赞的为实在与否?那么,我到底应由甚么因缘,得以拜见佛相呢?又作如是之念而说:现在我有一位弟子名叫阿摩昼,其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纯真,不曾被人所轻毁过,对于三部旧典都讽诵得通利,其它种种的经书也都能详细分别,又能善解大人的相法,以及祭祀仪礼等事。唯有此人,可以叫他去观佛,就能知道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的。
这时,婆罗门就命令其名叫阿摩昼的弟子,而告诉他说:「你去观察那位沙门瞿昙,到底确定具有三十二相,或者是虚妄的呢?」这时,阿摩昼乃请问其师而说:「我要如何去验观瞿昙之相,去了知其为虚妄或实在呢?」
其师就回答说:「我现在说给你听:如果有人具足三十二大人相的话,必定会趣于二个地方,必定不会有疑的。假如在家的话,当会为一位转轮圣王,会统治四天下(四大部洲),会用正法去治化,去统领民物的。也必定会具足了七宝:第一为金轮宝,第二为白象宝,第三为绀马宝,第四为神珠宝,第五为玉女宝,第六为居士宝,第七为典兵宝。此王会有千子,都勇猛多智,降伏怨敌,不用兵仗去征服,而天下都会泰平,国内的民物,都不会有些畏惧的。如果这位具有三十二相的人,不喜乐于世间之事,而去出家求道的话,当会成就如来、至真、等正觉,而具足了佛陀应具有的十号。由于此,就可以知道瞿昙之虚实的了。」
这时,阿摩昼受其师的教令后,就严驾宝车,带领其五百名摩纳(年轻)的弟子,在于清旦之时离开其村,而往诣于伊车林。到达该林后,就下车,就步行进诣世尊之处。佛陀坐下来时,他就站立,佛陀站立时,他就坐在那里,在于其中间相互谈论义理。佛陀告诉摩纳说:「你曾经和诸位耆旧的长老大婆罗门,这样的谈论吗?」摩纳白佛说:「这是怎么说?」佛陀告诉摩纳说:「我坐下来时,你就站立,我站立时,你就坐下来,在其中间互论义理,你的师父教你论法,是否是这样吗?(问仪礼的问题)」摩纳白佛说:「我们婆罗门教的论法,乃坐时就俱坐,站立就同为站立,倒卧时也同样的都一同倒卧。然而现在的诸沙门乃毁形鱌独,都是卑陋下劣,学习那些黑冥之法,因此,我和这些人共论义之时,就坐起无在(不在乎坐起的礼仪之有无)。」
那个时候,世尊就对他说:「卿!摩纳!(你这位年轻人),未被调伏过(没有教养)。」这时,摩纳听世尊称他为卿,又听佛说他未被调伏过,实时生起忿恚(非常的生气),就毁谤佛陀而说:「你这位释迦的种族之子,都是好怀嫉恶之心(指佛怀恶意),无有仪法(一点礼仪也没有,不懂礼貌)。」佛陀告诉摩纳说:「诸释种子,为甚么过于卿呢?(不懂礼貌比你还利害呢?)」
摩纳说:「在往昔之时,我为了师父的少少缘故,曾到释种的迦维罗越国(迦毘罗城,佛诞生地)。那个时候,有众多的诸释种子,由于少少的因缘,都聚集在于讲堂,他们遥见我来,却轻慢我,戏弄我,不顺仪法(不依礼仪),并不相敬待于我。」佛陀告诉摩纳说:「那些诸释子们还在于本国,乃游戏而自恣,有如飞鸟之自在于樔林那样,出入都很自由自在。诸释种子之自恣于本国,游戏自在之事,也是和这道理一样(如鸟之在巢林)。」
摩纳白佛说:「世间有四种姓,所谓剎利(王族、武士阶级),婆罗门(神职人物),居士(毘舍,一般的庶民),首陀罗(劳工阶级)。里面的三姓(剎利、居士、劳工),都常尊重、恭敬、供养婆罗门种姓的。然而那些释子,却不照仪规行事。那些释子为厮细(这些家伙为胡乱的),为卑陋、下劣,并不恭敬我婆罗门。」
那时,世尊暗中思念而说:这位摩纳子,数数(连连)毁骂而说及厮细之言(说他人为奴才),我现在宁可说他的本缘,去调伏他?于是,佛陀就告诉摩纳说:「你的姓为如何呢?(你姓甚么呢?)」摩纳回答说:「我姓声王(南传说为黑行,或者则指被征服的原住民)。」佛陀告诉摩纳说:「你的姓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释迦的奴种(奴隶的子孙)。」
这时,那些五百名摩纳弟子,都发出大声,而对佛说:「不可以这样说!不可以说摩纳为释迦的奴种的,为甚么呢?因为这位大摩纳,乃为真族姓子(有来历的贵族),颜貌很端正,辩才能应机,广博多闻,足够与瞿昙(为释迦族的祖先之王的名,通常为之甘蔗王),往返谈论(来去谈话,指不是奴隶之类)。」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五百位摩纳说:「如果你师都不如你们之言的话,你们就应该舍弃你师,可以和你们共论义。假如你师有如上之事如你们所说的话,你们就应该默然,当会和你们之师论议的。」这时,五百名摩纳白佛说:「我们都静默,听你和我师之论义吧!」这时,五百名摩纳,就统统默然不语。
那时,世尊告诉阿摩昼说:「在往昔过去久远之世之时,有一位国王名叫声摩(懿师摩,译为甘蔗)。此王有四位王子,第一位名叫面光,第二名叫象食,第三名叫路指,第四名叫庄严。这些王的四子,少有犯法,国王就把他们摈出到雪山之南,住在于直树林中。其四子之母后,以及诸家属,都非常的怀念,就共同集议,然后诣于声摩王之处,他们白王而说:『大王!当知!我们和四位王子别离很久,现在想去看视他们。』国王就告诉他们说:『妳们欲往看视,可以随意而去!』这时,四子之毋,与其眷属们,听国王的教言后,就诣雪山之南的直树林内,到了其四子之处。这时,诸母说:『我的女儿嫁给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吧!』因此,就谈成而相配匹,遂成为夫妇,后来就生子,其容貌乃很端正。
这时,声摩王听闻他的四子的母后,曾给与其女孩,为四子共为夫妇,而所生的王子乃很端正,王就非常的欢喜,而发此言说:『这就是真正的释子!真正的释童子!(赞称其能这样的生子接代)』他们能自存立,因此,而名释。(释,秦言为能,在于直树林,故名为释。释秦言也叫做直〔以上这几句为译者之注,而被排为经文,可推而知〕)。声摩王就是释种的祖先。王有一位青衣(婢女),名叫方面,她的颜貌也很端正,曾和一位婆罗门交通(来往交媾,私通),就便有娠(怀妊)。后生一摩纳子,堕地能言(出生就能说话),随向父母说:『当洗浴我,除诸秽恶(因出生为黑皮肤,故请父母将他的黑色洗掉),我年纪长大后,自当会报答这种大恩情。』由于其刚出生时,就能说话,就名叫做声王。像现在刚出生就能说话的话,人人都会怖畏,就名叫可畏(令人可怕的黑魔)。他也是如是的,出生便能说话,故名声王。从此以后,娶罗门种,就遂以声王为姓的了。」
佛陀说到这里,又告诉摩纳说:「你是否从先宿耆旧的大婆罗门,听到此种姓的因缘吗?」这时,那位摩纳…
《二○ 阿摩昼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