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思考題答案
1課
1、概述因明在藏地、印度、漢地的發展史。
答:一、因明于印度的發展曆史。
因明于印度開始弘揚,其最初造論者爲陳那論師,他是世親論師四大勝過自己的弟子之一。陳那論師在因明曆史中貢獻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論著即《集量論》。
《集量論》的內容非常殊勝,造論的過程也比較奇特。有關曆史中記載:陳那論師首先將此論的頂禮句與立誓句“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爲成量故從自論,集諸散說彙爲一”用石頭寫在岩石上,但此偈頌後來兩次被傑那波婆羅門擦掉,陳那論師第叁次將偈頌寫上去,並作附言,寫明了自己寫此偈頌的目的與意義,希望他不要再次擦掉,若認爲所寫內容有誤請他現身與自己辯論。後來婆羅門現身與陳那論師辯論,並顯示神變燒毀陳那論師的資具。陳那論師非常悲觀,後來是文殊菩薩親自顯現,對其進行安慰,並宣說了造《集量論》的必要以及此論對未來衆生不可思議的利益,由此因緣《集量論》才得以問世。
因明另一部代表著作是陳那論師《正理門論》。上述兩部因明論,後來因法稱論師得以弘揚,並且以郁普羅布濕波王祈請法稱論師造《因明七論》的因緣,法稱論師爲准確解釋陳那論師的因明觀點而撰著了《因明七論》,完全闡釋了陳那論師的究竟觀點。
但《因明七論》造完後,很多班智達不知所雲,完全無法了知所講之內涵。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的末尾說到:“如衆河流歸大海,吾論隱沒于自身。”意思是說這種甚深的智慧,其他人無法領悟,如同江河彙入大海,我所宣講的智慧也將全部融入自己。後來法稱論師將以《釋量論》爲主的《因明七論》拴在了狗尾上,以示因明竅訣之深奧,普通人難以通達。
二、因明于漢地的發展曆史。
漢傳佛教中,因明的弘揚最早是在南北朝時期,吉迦夜、昙曜、菩提流支、毗目智仙、真谛等譯師翻譯過《方便心論》《如實論》等等,其時,漢傳佛教也曾將中觀宗的《回诤論》作爲因明論典進行過弘揚。
實際漢傳佛教中,因明的真正開端是在唐朝,其開創之功當屬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期間,曾在克什米爾的僧稱論師前學過因明理論。到印度那爛陀寺後依止戒賢法師,于其面前反複學習《集量論》。求學生涯結束後,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經論657部,其中36部是因明論典。到長安後,他翻譯了《入正理門論》、《正理門論》等衆多經論。
玄奘法師的弟子窺基大師,後來造了《因明入正理門論疏》,後人尊稱爲《大疏》,在漢傳佛教中非常有名。可惜的是,並未得到廣泛弘揚,但後來專門研究因明的學者多以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作爲藍本。
之後,唐代叁大譯師之一,與窺基大師同一時代的義淨叁藏赴印度留學,其間廣泛學習了包括因明在內的許多佛學知識。回國後翻譯了《集量論》,遺憾的是,此譯本《集量論》並未弘揚開來。
後來,因明雖在各個時期均得到弘揚,但影響較大的則是太虛大師那個時代。到了近代,受法尊法師的影響,太虛法師的《因明概論》問世。此《因明概論》是由太虛法師1922年于武漢中華大學的一個因明講稿而結集成論的。此論共分四章,前叁章主要宣說《入正理門論》和窺基大師的《因明大疏》的思想,後一章宣講因明的曆史、傳承與變革。當時對因明有較大貢獻的是楊文會。
到了二十世紀,楊化群等翻譯了很多的因明論典。
叁、因明于藏地的發展曆史。
對于藏傳佛教因明發展的曆史,主要根據布頓大師的《布頓佛教史》進行說明。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蓮華生大師和布瑪莫紮等許多班智達、譯師聚集在藏地,翻譯了許許多多的顯密經續及論典。那時,《因滴論》、《關系論》等因明論典即已成功翻譯。當時,雖然桑耶寺有翻譯並宣講因明的曆史,但從整個狀況來看,藏地佛教的前弘期,因明並不是特別興盛。
到了後弘期,在譯師中非常出名的瑪·善慧譯師翻譯了《釋量論》,鄂·勒巴西繞譯師翻譯了《定量論》、《理滴論》等因明方面的論典。此後,因明于藏地開始了真正的弘揚。
後來,一位叫做夏瓦秋桑(漢意“法獅子”)的論師依靠小乘經部的論典建立宗派,並首創了辯論的風範,並且造了《因類學》方面的論典。有些曆史學者認爲,藏地真正辯經的開端,是從夏瓦秋桑開始的,而一般因明學家都認爲,辯經的真正開端應該是藏地因明的前弘期。
南宋時期,薩迦五祖中的第四祖,也即文殊菩薩化身的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出世,他進一步弘揚了因明學,從而真正奠定了藏傳佛教因明的基礎。尤其是他造的《量理寶藏論》,已經概括性地論述了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的究竟觀點,可以說一切因明的要訣在本論中囊括無余。在此論中,薩迦班智達對夏瓦秋桑的因明觀點進行了強有力的辯駁,說明他們所弘揚的因明並未真正通達陳那與法稱論師的究竟觀點。
到了元代,《布頓佛教史》的作者布頓大師造了《釋量論》的注釋。從曆史上看,當時藏傳佛教的因明影響比較大,此後在藏傳佛教中,因明學逐漸弘揚開來。
明朝初期,宗喀巴大師降生人間,他依止薩迦派的仁達瓦大師並于其前學習了《集量論》。宗喀巴大師創立了藏傳佛教真正的因明辯論,其兩大高足克主傑和甲曹傑也分別造了許多因明論著,後來于叁大寺爲主的所有格魯派寺院中都有辯論課程,因明從那個時候起進入鼎盛階段,到目前爲止一直興盛不衰。
甯瑪派當中,因明真正開始興盛起來是從麥彭仁波切造《釋量論大疏》之後。雖然于其前,因明也有過弘揚,但他們弘揚的力度與深度都不夠。
2、列舉因明七論。
答:因明七論:叁根本論、四支分論。其中叁根本論:《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四支分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诤理論》。
2課
3、簡述因明八事。
答:因明《诤理論》中說:因明的所有內容包括在八種事中,即能破、能立各有真實和相似兩類,現量、比量也分真實和相似兩種,共有八種,故稱爲因明八事或推理八事。
《入正理門論》中也講:“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也即通過真實、相似的能立與能破來了悟他人相續;以真實、相似的現量與比量了知自己的相續。
4、以龍王的五特點說出兩位理自在相應的五種功德。
答:本論頌詞說:“妙慧頂佩功德寶珠飾,二谛舌出空性毒蛇聲,智悲目光反方無法忍,智者海嚴具德龍王勝。”
龍王五種特點:
一、龍王頭頂佩戴各種各樣珠寶組成的珍貴頭飾;
二、龍王具有白色和黑色的兩種舌頭;
叁、龍王所發之聲,旁邊的人聽起來會心生恐懼;
四、龍王的形象十分可怕,其目光令人難以忍受、見而生畏;
五、龍王是大海之莊嚴。
兩位理自在同樣也具有類似的五種功德:
一、通達能觀察一切萬法真理的事勢理,也即具有依靠現量、比量觀察萬法真相的智慧,如同龍王頂寶之功德;
二、具有通達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兩種智慧,如同龍王的黑白二舌;
叁、宣講無我空性的甚深法語,如龍王之聲般令人恐懼;
四、二位理自在的智慧與悲心,任何人都無法堪忍,如同龍王的目光;
五、二位尊者是整個世間所有智者之莊嚴,如同龍王是大海的莊嚴。
3課
5、爲什麼說因明學的來源是佛教?
答:雖然佛教曆史上沒有出現過單獨的因明經典,但因明學並不是後來的因明論師們所臆造出來的,而是在佛經中已經提到了量學的現量、比量等等,本來就是純淨的教法。例如:
一、在迦葉佛教法中有因明推理學、邏輯學。
二、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中:
(一)、《解深密經》中專門說了四種理: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法爾理。
(二)、佛在《十地經》中以比喻宣說了比量:
(1)、以水鳥了知水的存在;
(2)、以煙了知火的存在;
(3)、以菩薩身語外相了知其內證功德。
(叁)、在經典中佛提到了現量,如經雲:佛告諸比丘,色法以眼識、意識來了知……
(四)、在一些大乘經典中,佛陀講到現量當中的瑜伽現量。
因此說,因明學的來源是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到邏輯學,再由後來的因明論師們提煉、整理出來,形成完整的量學理論。
6、學習因明對自他的相續有什麼樣的利益?
答:一、對自相續的利益:推翻自相續的各種邪見,樹立佛法正見。詳說如下:
(一)、沒有學習過因明和中觀的人對佛教的信心很容易退轉,對本師佛陀是量士夫及其教法生起真正不退轉信心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因明,好好學習因明能在相續中種下殊勝的智慧種子。
(二)、如果因明學得越來越深入,自相續當中的分別妄念就會越來越少,此時再學習密宗精要時,在自己的相續當中才會産生一定的效果。
(叁)、如果不懂因明,不管是學《俱舍論》、《現觀莊嚴論》,還是學大圓滿的《勝乘寶藏論》、《如意寶藏論》等,肯定有很大的困難,因爲這些論典裏面都大量地運用了因明的推理。
(四)、若因明和中觀沒有通達,學習的深度肯定是不夠的,自己的佛學知識也不會有特別的提高,因此如果要深入學習佛教經論就必須學好因明和中觀。
(五)、不僅是佛法,就算是世間法,如果因明學得很好,那麼乃至與別人開一個玩笑,講一個道理,甚至當律師打官司,效果都會很好的。
二、對他相續的利益:
(一)、針對外道:爲佛教辯護,推翻外道邪說,將衆生引入佛門。
(二)、針對內道:小乘論師及一些大乘論師由于不了知法稱論師的究竟密意,從而産生誤解,通過辯論等可以推翻對方的邪見,令其樹立正見。
7、爲什麼說外境的法相…
《第一品 思考題答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