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

  第四章_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p.243~p.255)

  一、緣起即空性(p.243)

  《中論》〈觀四谛品〉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1。衆因緣生法──緣起法,就是空──空性。「我說」,從前都解說爲佛說,但原文是第一人稱的多數,所以是「我等說」。緣起即是空性,是龍樹那個時代,部分大乘學者所共說的。

  

  二、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對立與貫通(p.243~p.244)

  【(一)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對立】

  上面說到,空在《般若經》中的主要意義,是涅槃、真如等異名。2

  在上一章3中,說到與《般若經》相近的文殊法門,以緣起爲此土──釋迦佛說法的先要,而文殊所說,卻是「依于勝義」,「但依法界」,「依于解脫」,表示了聲聞與大乘的分化對立。

  

  大乘說「一切皆空」,「一切皆如也」,「一切不出于法界」。

  依佛聲教而開展的,被稱爲聲聞部派佛教,大抵是有爲以外說無爲,生死以外立涅槃。

  所以形成嚴重的對立。

  

  【(二)龍樹闡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善巧貫通聲聞與大乘】

  聲聞法與大乘法的方便施設,當然有些差別,但也不應該那樣的嚴重對立。

  

  1、《阿含經》的緣起深義:生死與涅槃都依「緣起」而成立。

  

  釋迦佛在《阿含經》中,依中道說法,也就是依緣起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流轉依緣起而集。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死也依緣起而還滅。

  依緣而集起,依緣而滅,生死與涅槃(涅槃,或說爲空性、真如等),都依緣起而施設成立。

  

  2、《中論》的精要:將《般若經》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緣起說,主張「緣起即空」

  

  龍樹尊重釋迦的本教,將《般若》的「一切法空」,安立于中道的緣起說,而說:「衆因緣生法[緣起],我(等)說即是空」性。

  緣起即空,所以說:「不離于生死,而別有涅槃」4。

  同時,迷「即空的緣起」而生死集,悟「緣起即空」而生死滅;生死與涅槃,都依緣起而成立。

  

  緣起即空,爲龍樹《中論》的精要所在。闡發《阿含經》中(依中道說)的緣起深義,善巧的貫通了聲聞與大乘,爲後代的學者所尊重。

  

  叁、依「無自性」明「緣起即空」(p.244~p.246)

  緣起法即是空(性),緣起法(也就是一切法)爲什麼即是空呢?

  【(一)引論證】

  1、如《回诤論》5說:

  「若法依緣起,即說彼爲空;若法依緣起,即說無自性」([頌•以下釋])

  

  「諸緣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無自性故。諸緣起法,其性非有,無自性故。……無自性故說爲空」。

  

  2、《中論》「青目釋」也說:

  「衆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6

  3、《大智度論》也一再說:

  「若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7

  4、《中論》頌說:

  (1)「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8

  (2)「衆緣中有(自)性,是事則不然。」9

  (3)「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10

  (4)「汝若見諸法,決定有(自)性者,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11……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12

  自性(svabhāva),是「自有」自成的,與衆緣和合而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衆緣有的,就沒有自性;如說法有自性,那就不從緣生了。

  一切是依因緣而有的,所以一切是無自性的;一切無自性,也就一切法無不是空了。

  

  進一步說,由于一切法無自性空,所以一切依因緣而成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13,顯示了龍樹學的特色。

  

  依「無自性」來闡明「緣起」與「空」的一致性,而《阿含經》的一切依緣起,《般若經》(等)的一切法皆空,得到了貫通,而達成「緣起即空」的定論。

  

  【(二)從《阿含經》與《般若經》中「空之雙關意義」談「生死即涅槃」(p.245~p.246)】

  說明龍樹學的這一特色,還要從《阿含經》與《般若經》說起。

  

  1、《阿含經》的「空」

  

  (1)《阿含經》中,出家人在空靜處修行,也就以空寂[靜]來形容無取無著的解脫境地,所以「空諸欲」14,「貪空、瞋空、癡空」15。

  (2)一方面,「空諸行」16,諸行是空的,無我我所。《經》17中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是譬喻諸行空的。

  空是無我無我所,在大衆部中,就有解說爲我空、法空了。18

  

  所以,「空」,有空虛的意義,也有表示無著無累、解脫自在的意義。

  

  2、《般若經》的「空」

  

  「原始般若」,本是體悟甚深法相[性]的修行者,從證出教(不是從教義的探索而來),直率地表示自悟的境地,用來化導信衆,所以說:「以真法性爲定量故」19。

  

  在般若法門的開展中,空是表示甚深法性的一個名詞。在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清淨,一切法(遠)離,一切法寂滅[靜],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所依,一切法不可思議……這一類詞語中,「空」是更適合于即一切法而示如實相的。「空」在《般若經》中,廣泛應用,終于成爲《般若經》的特色。

  

  般若法門是重實踐的,直觀一切法本空(空是同義異名之一),但法流人間,聞思修習,應有善巧的施設。上一章20曾列表說明:

  

  空,無所有,無生,遠離,寂靜等,是表示(悟入的)甚深法性的。

  空,無所有,虛妄,不實等,是表示一般虛妄事相的。

  空(與無所有)是通貫了「虛妄的一切法」與「一切法甚深相」的。

  

  一切虛妄不實是緣起無自性(空)的,無自性空即涅槃空寂 21。

  以無自性而明緣起即空,成爲生死即涅槃,大乘深義最善巧的說明。22

  

  【(叁)「緣起」、「無自性」、「空」(p.246~p.247)】

  1、有自性即非緣起,緣起則無自性

  

  自性是自有的,所以依衆緣和合而如此的,不能說有自性,有自性的就不從緣生。《中論》卷3說:

  

  「衆緣中有(自)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23

  「……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24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有變)異」。25

  緣起,是佛教界所公認的,但一般以爲:一一法是實有自性的,有自性法從因緣和合而生起。

  依龍樹學來說,這是自相矛盾的,有自性(自有),那就不用從因緣生了。

  從因緣生的,就是作法,所作法是不能說是自性有的。如實有自性,也就不可能有變異。

  

  自性是不待他的,與他無關的自體;不可能變異,應該是常恒如此的:這與從緣所生法不合。

  

  不待他、不變異的自性,是根源于與生俱來的無明。呈現于心識中的一切,直覺得確實如此──實在感,從來與我們的認識不分的。就是發覺到從因緣生,不實、變異等,也由于與生俱來的無知,總是推論爲:內在的,微細的,是自性有,達到「假必依實」的結論。

  

  2、《中論》徹底否定自性有,由于「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起而一切都能成立

  

  依《中論》說:龍樹徹底否定了自性有,成爲無自性的,緣起即空的法門。

  因爲一切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無自性而契入空性,空性即涅槃、寂靜等異名。26

  空,不是沒有,舉譬喻說,如虛空那樣的無礙,空是不礙有的。由于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起而一切──世出世法都能成立。反之,如一切不空,是自性有,那就不待因緣,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

  龍樹明確的宣說:

  

  (1)「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27

  (2)「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28

  這是依空以成立一切的。

  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而起一切,

  因無自性空,所以即緣起而寂滅。

  四、緣起與涅槃(p.247~p.248)

  緣起即空,所以緣起所生即涅槃。

  

  【(一)《阿含經》以「法界」等語詞形容「緣起」】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11(大正26,505a17~22)引經29說: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立、分別、開示,令其顯了。……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谛,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

  (真)如,法界等,是形容緣起法的。

  

  【(二)大乘《般若經》以「法界」等語詞形容「涅槃」】

  在大乘經中,真如有十二異名:「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30

  而真如、法界等,是被解說爲涅槃異名的。31

  

  【(叁)龍樹菩薩會通緣起即涅槃】

  一般說,緣起是有爲,涅槃是無爲。32

  佛法本以緣起法爲宗,而《般若》等大乘佛法,卻以真如、法界等爲本;在解行上,形成嚴重的對立。

  

  龍樹一以貫之,出發于緣起──衆因緣生法,但名無實,無自性故自性空。

  于是緣起是即空(性、涅槃異名)的緣起,空性是不礙緣起的空性。

  

  說緣起法性是如、法界,或說涅槃即如、法界,只是說明的方便不同,而實義是一致的。八不──空的緣起說,真是善巧極了!

  

  五、龍樹以「無自性空」,破斥部派佛教之「自性有」(p.248~p.249)

  空,龍樹以無自性來解明,固然是繼承「中本般若…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六節 空性——無自性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