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
演培法師著
佛曆二五二六年七月起講于新加坡文殊中學佛學課程訓練班
一、前言
二、業力說
叁、輪回說
四、後語
一、前言
諸位先生!今天在此和諸位共同研究佛學課程,想來諸位會感別饒興味。諸位一向站在教育崗位上,負有開啓青年學子心靈之窗工程師的神聖而莊嚴的使命,受到社會人士以及學生的一致尊敬!
我國政府領導層,感于在學的青年,受到西方不正思想的吹襲,一味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不特忽視人生應行的德行,就是對己有恩的父母,亦不知怎樣孝敬奉養,致産生家庭以及社會種種問題。爲了糾正這股不良的歪風,政府在學校教育中,除授一般的德目,特又倡議在中叁、中四,教授宗教課程,傳授儒家思想,以期改變在學青年,崇尚物質生活觀念,這實是政府所推行的極爲正確的教育政策,值得每個國人的贊美!
現我和諸位所講的佛學課程,是有關業及輪回的兩大問題。對于印度宗教哲學沒有涉及的人,聽慣中國佛法行者,常常談到業與輪回,以爲這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所以人們一聽到業與輪回的論題,立即就聯想到佛教,好像只有佛教才說業與輪回。不錯,佛教確是極爲重視業與輪回,且以勸人不造有漏雜染業,度人出離輪回爲主旨。不過要知道的,就是業及輪回之說,不是佛教所獨有的,而是世界各國宗教哲學所共有的思想,只是沒有佛教應用得那麼廣泛,亦沒有佛教主張得那麼徹底而已。
首以印度來說,業與輪回,爲印度各宗教各哲學所共同主張的,亦是印度全體人民所深信不疑的事實。除了斷滅論者,不承認道德行爲的價值,不承認有新生命的再來,其他沒有那個學派,否認這兩個論題。如後所說,業說不是佛陀創始的,輪回說同樣不是佛陀創始的,而是印度宗教哲學早已有的思想。從印度思想發展過程探究,很多學者認爲先有業說而後有輪回說。
業說最早被人提出的,約在西元前一千年至八百年前後出現的阿闼婆吠陀時代;輪回說爲人唱出的,約在西元前五六百年中間,亦即是在梵書末期的時代。業說與輪回說,既然不在同一時代出現,證知兩者原來並不相關的,這是不難想像的事實,亦是我們首當知道的。
後來由于思想的不斷開展,發現業與輪回有著必然的相關性,學者乃將兩種不同說詞結合起來,說爲依業而有輪回。此說約成立于西元前六百年後至叁百年間的奧義書時代。現在所要論究的,就是奧義書的時代,爲什麼會有依業而有輪回的思想出現?因奧義書時代的宗教家及哲學家,從現實人生方面去觀察,發現人類有情的生活,不但明顯的有苦樂的差別,且亦清楚的有禍福的不同。如有些人于一生中,不是遭遇到奇禍,就是受種種痛苦,而另些人于一生中,不是有無窮福樂,就是有高度享受,于是學者就在那兒想:同樣是人,爲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初雖感于百思不得其解,但諸學者經過深思再深思,乃從各人的行爲活動中,體認到彼此行爲有所不同,而人所以有苦樂禍福的差異,原來是由各人不同行業招感而來。由于學者有了這一明確體認,所以業說與輪回說,自然而然的就被結合起來,且漸成爲強而有力的理論,爲諸社會人群之所一致信受!
不論什麼思想産生,絕對不是突空而來,乃是經過慢慢而成,所以業者輪回的思想結合,亦是逐漸演變而成。過去一般科學家,對此依業而有輪回的定律,雖還沒有突破性的證明,但在科學不斷創新進展下,已逐漸的趨向于印度老早就已發現的這一思想理論。不特如此,近代物理學家及進步的科學家等,亦已具體而微的有了這個觀念。如他們說:“與其視宇宙爲一大機械,毋甯視其爲一大精神思想”。是以不論現在人們思想,怎樣的向前邁進,但總不能否定業及輪回這一思想論說。
二、業力說
l、業是佛法重要的課題
業在佛法認爲是個最極重要的課題,不特衆生界的形成,是以業爲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界的形成,同樣是以業爲基本的動力。生存在這世間的人,假定沒有自己所造的業力在展動,不說所生存的整個世界的活動,會要立刻停止下來,就是能生存的人類生命,亦將無法延續下去。
如問全體佛法所要論說的是什麼,我敢毫不含糊的這樣解答,那是說的業力問題,因爲佛法所說的業力,包含因果在內,爲任何人所不可侵犯的鐵則。現代科學家老早說過:“你什麼都可不相信,唯有因果不可不信”。因果是世間萬事萬物的事實,不論什麼人都不可加以否認的,如否認就無法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了。
科學家所說的因果,雖不全同于佛法,但他們重視因果,與佛法則是一樣。爲人盡可不信佛教,而于科學不能不信,科學最重事實,沒有事實根據,決不隨便輕信,如認科學家的言論是對的,那對他們所說因果就不能不信,信因果就無異是信佛教,佛教是以因果爲宗的。
佛教爲什麼這樣重視因果?當知宇宙間的物類,有無量那麼多的差別,而生命界的形態,亦有種種的差異,至于社會界現象,更是五花八門的衆多,特別是人類生存在這現實世間,有著各種不同的遭遇,假定不以業力來加說明,試問怎能清楚的分別生命界及自然界的種種?
如印度有些宗教學者,不能說明萬有現象的差別,只好說是自然如此。他們舉例說:如植物中的荊棘是尖尖的,什麼人把它削成這樣的?再如動物中的烏鴉是黑黑的,什麼人把它染成這樣的?無法找出這樣的人,去做這樣的工作,不是自然如此是什麼?
另有一些宗教學者,看到萬物有這樣衆多不同,同樣無法說明它們的所以然,只好說是萬能的大梵所創造的,大梵本其意志,喜歡造成這樣就成這樣,高興造成那樣就成那樣,神的意旨如此,吾人不必推論,推論也推論不出一個所以,神意豈容我人妄加推論?
還有一些低級宗教者,說世間所以會有千差萬別的現象,並不是什麼大力者的創造,而是有些爲我人所不見的鬼神,于冥冥中驅使諸怯如此如彼,不是我人知識所能知道的,因爲我人的知識,還沒有到那程度,對于萬有諸法的差別現象,不必過問爲什麼是這樣的。
這些說法,在他們自以爲說得很有理,可是相信業力的教派,特別是佛教,不能接受這些不合理的說法:如認諸法自然是這樣的,不特是句不負責任的空話,亦是不肯運思追求諸法原因的懶人!至說是大梵創造的,同樣爲業力說者不能同意,因凡具有創造意志的大力者,必然是平等博愛的,理當創造一個平等的世界,怎會造成千差萬別的現象?況且所謂創造者,根本是人類所擬想出來的,並非真的有這麼一個創造者。還有說爲鬼神之所驅使,更是一種妄誕之談,騙騙無知的人還可,要想通過知識群的認可,那是無論如何做不到的!
如上叁種不同說法,在理論上固站不住,亦不能解說世間千差萬別的現象,如要說明萬有諸法的現象不同,唯有依于佛法所說,全由各類衆生所造不同的業力,不斷在那兒轉動所形成的。俱舍論說:“世別由業生”,“但由有情業差別起”;成實論業因品說:“業是受身因緣”;佛在經中更說:“宇宙從他(業力)而生,依他而立”。是以佛教的業說,不特理論上無懈可擊,即使事實上亦最有力,不是任何理論所能駁倒的。
佛教爲什麼這樣重視業力?因這確是佛教最極重要的一法。在理論上講到業力,那必然是講的佛教道理;在信仰上相信業力,那必然是信佛教的教徒。反過來說,不論是個怎樣的人,他的理論盡管講得頭頭是道,假定沒有觸及業力,那就不能說是講的佛教道理,同樣理由,有人如對什麼都信得過,唯對佛教所說業力不信,那他自不是真正信仰佛教,亦沒有資格稱爲佛教信徒。
中國自有佛教傳來,每一時代以及每一角落,雖說都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是否爲真正的佛教徒,還得看他們對業力,有沒有堅定的信仰。不特對佛法一無所知的愚夫愚婦,固應是這樣的看法,就是對佛法有深刻認識的人,假定沒有把握住佛法的業力說,那亦不過是知解之徒而已。
在世間一般宗教學說中,雖各有他們的思想理論,但如佛教所說的業力,不特談得很少,即或有些說到業這論題,非但說得不怎麼徹底,即在他們自己,亦難自圓其說。如神本論的宗教,既說一切都由大力者所創造,甚至人們的行爲活動,亦以神的意旨爲意旨,還說什麼業力?業力對神教徒來說,可說是毫無意義的。所以真能詳盡的說明業力,並以業力說明萬有差別,不能不說唯有佛教,因而信仰佛教,必須信仰業力。
整個佛教要點,如說在于業力,是亦不以爲過。有說業是小乘佛教的根本教義,殊不知大乘同樣是以業爲主體的,假定舍業不論,那就不成佛教。業是一切善惡行爲的通稱,生存在這世間的人,如承認自己有行爲活動,就不能不承認有業力,如承認自己行爲有好壞,就不得不承認有善惡業。不說現實生命爲業所牽,就是無始以來直至今日,都是在業的網羅中轉來轉去,從來沒有鑽出業網而得自由的活動,業網籠罩著我們,是多麼的堅牢?吾人在業網中無法突出,爲善業之所牽時,就得較爲快樂的果報,爲惡業之所牽時,就會感受極苦的果報,鑽來鑽去,無非是苦樂果報的轉換,要想突出業網是很難的。
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既皆以業爲本,是則業的力用不可思議可知。有部毗奈耶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智度論中亦說:“業力爲最大,世界中無比,譬喻債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是以衆生不投入業網便罷,投入不但難以突出,且受果的地方,不論怎樣遙遠,業都有種力量,牽你前往受生,千山萬水固然無法擋住,天地之大亦沒有你逃避的地方。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業是這樣的強而有力,無怪我佛于一代時教中,特別重視業力!
業是佛教的重要課題,如前扼要指出,大體已可明白,但爲進一步的堅定諸位對業的信仰…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