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P9

  ..續本文上一頁《大正藏》冊45,頁14c3。

  [18] 「非安立谛」,如就窺基所立四俗四真的四重二谛而言,「非安立谛」所指的是四種世俗四種勝義中的最後一重的勝義谛──勝義勝義谛。而所謂「非安立谛」就窺基言,所指的是「圓成實」──表離言說名不思議、顯不可施設名非安立、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性、法位、真際、虛空界、無我、勝義、不思議界等諸異名。詳細內容請參照:《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大正藏》冊45,頁260b11~頁261a15。

  [19] 《大正藏》冊45,頁14c23-24。

  [20] 《大正藏》冊45,頁25b29-c2。

  [21] 《大正藏》冊45,頁82c12-16。

  [22] 《大正藏》冊42,頁22c27~頁23a3。

  [23] 《大正藏》冊42,頁152a5-16。

  [24] 請參閱:珍海《中觀疏記》卷第八本(《大正藏》冊65,227a3-19)、吉藏《十二門論疏》卷上本(《大正藏》冊42,頁182c16~頁183b9)。

  [25] 《大正藏》冊42,頁182c25~頁183a4。

  [26] 《大正藏》冊65,頁227a13-15。

  [27] 《大正藏》冊42,頁152a13-b1。

  [28] 「所空」在《國譯一切經》論疏部七的頁586譯爲「是の故に所空なり」。而吉藏「所空」的意味很難把握,因此筆者在此解讀爲「所是空的」。

  [29] 《大正藏》冊42,頁152b2-8。

  [30] 《大正藏》冊42,頁152b12-22。

  [31] 《大正藏》冊42,頁152a2-3。

  [32] 《大正藏》冊42,頁6c29~頁7a8。

  [33] 《大正藏》冊45,頁85b7-8。另外,在《二谛義》卷上也說到:「《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從來明:此是叁是義:一因緣即是空;二是假;叁是中。」《大正藏》冊45,頁82c12-15。

  [34] 將「緣起」、「空」、「假名」與「中道」這四個概念彼此之間,或二、或叁、或四視爲「異名同義」,在龍樹的著作當中和中論的注釋家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迹象,這如:(1)《回诤論》:「若人信于空 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 彼不信一切 空自體因緣 叁一中道說 我歸命禮彼 無上大智慧」(《大正藏》冊32,頁15a24-27)【宗喀巴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頁452作:《回诤論》雲:「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諸說空、緣起、中道是一義,無等第一語,敬禮如是佛」;西藏文《回诤論》:ga

   shig sto

   da

   rten Hbyu

   da

  /dbu maHi lam du don gcig par/gsu

   mchog mtshu

  s pa med pa yi/sa

  s rgyas de la phyag Htsbal lo//轉引自:池田教授《國譯一切經》論集部二,頁157】;(2)《大智度論》卷6雲:「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大正藏》冊25,頁107a11-12);(3)《大智度論》卷80雲:「若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大正藏》冊25,頁622a12-14);(4)《般若燈論釋》卷14:「若言從緣生者,亦是空之異名,何以故?因施設故。世間、出世間法,並是世谛所作。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大正藏》冊30,頁126b7-9);(5)《大乘中觀論釋》卷8:「彼空性離二邊故」(《大正藏》冊30,頁158a29-b1);(6)《入大乘論》卷上引述說「如尊者龍樹所說偈」雲:「十二因緣空,我今欲解說。假名因緣法,此即是中道。」(《大正藏》冊32,頁40a17-18)。

  [35] 《大正藏》冊42,頁152b26-27。

  [36] 筆者以爲:吉藏對于中觀理論的诠釋過程中似乎也有意「深化其實踐體驗」之情形。這如:提出「四重二谛」四種理由的第四點。詳細內容請參見:《中觀論疏》卷第二末,《大正藏》冊42,頁28b10-c4。

  [37] 《大正藏》冊30,頁33b15-18。

  [38] 在吉藏之前有關叁谛說思想,不祇是筆者所列這些而已。從吉藏《二谛義》看來,應該再增加真谛叁藏(499~569)。如《二谛義》卷中說:「真谛叁藏,明有叁谛義。」(《大正藏》冊45,頁101b25-27;《卍續藏》冊97,頁272左上18~頁272右下1。)而從《續高僧傳》卷11〈吉藏傳〉記載可知:「吉藏」一名是真谛叁藏所賜。(《大正藏》冊50,頁513c19-22)而另一方面,吉藏在其諸多著述當中也常常引述真谛之思想,如說:「真谛叁藏雲」、「真谛叁藏」、「叁藏雲」等。【請參照:(1)《金剛般若疏》卷1、卷2(《大正藏》冊33,頁89a7、頁90c2、頁92a25、頁93c5、頁93c18、頁95c2、頁96a9-10、頁97b28、頁97c3、頁97c12、頁97c21);(2)《仁王經疏》(《大正藏》冊33,頁360b11);(3)《法華玄論》(《大正藏》冊34,頁420c27、頁454b5、頁456b11、頁457b11、頁459c10、頁479c17)、《勝鬘寶窟》卷上本(《大正藏》冊37,頁9a27);(4)《淨名玄論》卷1(《大正藏》冊38,頁856a26);(5)《中觀論疏》(《大正藏》冊42,頁18a12、頁34a13、頁45b6、頁119a10、);(6)《百論疏卷》(《大正藏》冊42,頁258b15);(7)《叁論玄義》(《大正藏》冊45,頁3b29);(8)《大乘玄論》(《大正藏》冊45,頁45b12-13、頁66c5)……等等。】

  [39] 有關鸠摩羅什的生卒年,一般是說344~413年間,而本文在此是采用冢本善隆先生的說法:350~409年間,有關此部分可參閱冢本善隆,〈佛教史上における肇論の意義──叁 鸠摩羅什〉,收錄于冢本善隆編《肇論研究》,日本:京都,法藏館,昭和30年9月20日發行,頁130~146。

  [40] 有關《仁王經》是印度成立,抑亦是在中國所成立?一向是各有其解說,本文在此,僅是將現在存于藏經中的《仁王經》二譯本──羅什譯本和不空譯本,將吉藏所能取得的羅什譯本列出。而有關《仁王經》的成立的探討,本文在此略過不談,此部分可參閱:佐藤哲英:《天臺大師の研究》,日本:京都,百華苑,昭和36(1961)年3月30日發行,頁548~553、頁686~694。

  [41] 《大正藏》冊8,頁829b28-29。

  [42] 《大正藏》冊8,頁833b7-9。

  [43] 《大正藏》冊25,頁34c15-16。

  [44] 《大正藏》冊24,頁1018b21-22。

  [45] 《大正藏》冊24,頁1019b22-23。

  [46] 《大正藏》冊30,頁936c5-6。

  [47] 《大正藏》冊44,頁667c5-7。

  [48] 《大正藏》冊44,頁668b3-8。

  [49] 《大正藏》冊38,頁535a11-14。

  [50] 《大正藏》冊34,頁624c8-14。

  [51] 《大正藏》冊45,頁101b21-23。

  [52] 《大正藏》冊34,頁403b24-28。

  [53] 《大正藏》冊34,頁595b25-28。

  [54] 《大正藏》冊34,頁624c9-14。

  [55] 《大正藏》冊33,頁333c9-12。

  [56] 《大正藏》冊33,頁334a19。

  [57] 《大正藏》冊33,頁334b24。

  [58] 《大正藏》冊33,頁342c24-25。

  [59] 《大正藏》冊33,頁357a22-23。

  [60] 《大正藏》冊45,頁91b19-21。

  [61] 《大正藏》冊45,頁101b19-23。

  [62] 《大正藏》冊45,頁101b25-27;《卍續藏》冊97,頁272左上18~頁272右下1。

  [63] 《大正藏》冊45,頁108c24-27。

  [64] 《大正藏》冊45,頁109a6-8。

  [65] 《大正藏》冊45,頁109b1-3。

  [66] 《大正藏》冊45,頁114a22-25。

  [67] 《大正藏》冊42,頁26a23-29。

  [68] 《大正藏》冊42,頁34c24-28。

  [69] 《大正藏》冊45,頁19b10-12。

  [70] 《大正藏》冊45,頁19b23-25。

  [71] 《大正藏》冊45,頁22b18-20。

  [72] 《大正藏》冊33,頁342c24-25。

  [73]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第叁,《大正藏》冊8,頁827b28、頁827c19、頁827c15。

  [74] 《大正藏》冊33,頁334a19。

  [75] 《大正藏》冊45,頁91b19-29。

  [76] 《大正藏》冊30,頁32c16。

  [77] 《大正藏》冊45,頁90b25-29。

  [78] 《大正藏》冊45,頁89b19-24。

  [79] 《大正藏》冊45,頁90b29-c9。

  [80] 《中論》〈觀涅槃品〉第十六偈:「分別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

《吉藏叁谛說初探(釋如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