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
王堯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藏文教授
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1992.07 出版
提要
宗喀巴獨特思想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他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他將「名言無自性」規定爲應成派區別於自續派的特徵, 從而同常見劃清了界線, 他又在「破與立」的問題上堅持「自宗應有許」的主張,從而同斷見劃清了界線。 他的上述這兩方面的看法,是以他對「緣起」學說的理解爲基礎的。 實際上,「緣起」思想正包含著上述兩個方面的意義。 我們先就這個問題,即在龍樹等印度論師的筆下「緣起」二字所包含的意義作討論,然後再研究宗喀巴是如何看待它的。
緣起思想在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存在,它實際上是對佛教叁法印或四法印(注 1)的一種概括,而十二緣起(注 2)則是對叁法印或四法印所揭示的原理作實例性的解說。
到龍樹的中觀時代,緣起思想成爲性空理論的基石。我們就來看看龍樹對「緣起」的解釋。
龍樹用來概括「緣起」思想的是《根本中觀頌》(mulamadhyamakakarika,bBu-matsa-ba)第二十四品中的所謂「叁是偈」(注 3):
衆緣所生法 yah pratitya-samutpadah
我說即是空 sunyatain ta pracaksmahe
亦爲是假名 Sa prajnaptin upadaya
亦是中道義 pratipat saiva madhyama
稱它爲「叁是偈」是因爲這四句中第一句「衆緣所生法」實際上是主語,其他叁句是叁個「是」連接的表語,即是空、是假名、是中道。龍樹以「空」和「假」兩個方面來概括「緣起」的意義,認爲這才是不墮二邊的「中道」。
我們先討論「空」的一面。
在這裏龍樹用「空」來限定「緣起」的意義,即「緣起」的意思是「空」,而在《回诤論》末尾,龍樹更明確說:「空性」與「緣起」對中觀道來說是一個意思(ekartham,藏文譯作don-gcig)(注 4) 但在《中論》第二十四品第十九偈中他又認爲「緣起」是「空性」的「因」(rgyu-mtshan, nimitta)。───────────────(注 1) 叁法印即指: 諸行無常(巴利文: Sabbe sankhara anicca)、
諸法無我(巴利文: Sabbe dhamma anatta)、一切皆苦(巴利
文: Sabbe dukkha)加涅槃寂靜(samtain nibbanain)爲四法
印。(注 2) 十二緣起爲: 1.無明 avijja(P.); avidya(Sk.) 2.行 sakhara
(P.); sainskara(Sk.) 3.識 vinnana(P.); vijnana(Sk.)4.名
色 nama-rupa(P; Sk.) 5.六處 salayatana(P.)Sad-ayatana(Sk.)
6.觸 phassa (P.);sparsa(Sk.) 7.受 vedana(P; Sk.) 8.愛
tanha(P.); trsna(Sk.) 9.取 upadana(P.Sk.) 10.有 bhava(P.Sk.)
11.生 jati(P.Sk.) 12.老死jara-marana(P.Sk.)(注 3) 霍韬晦先生認爲這爲這「叁是偈」若考訂梵文可重新譯爲:「諸
由緣起者,我說彼爲空,此依取施設,此即中道義。」(見霍韬
晦:《佛教的現代智慧》香港,1982,第26頁)。由於這「叁是
偈」的古譯影響較大,我們在這裏錄出,以下所引龍樹言論均
依梵文參照其他譯文譯出,不再錄古譯。──以上四句梵文見
mulamadhyamakakarikas ,簡作 MMK, XXIV, 18。(注 4) Sunyatam Pratityasamutpadam madhyamam pratipadam
ca/ekartham.
無非緣起法,故(yasmattasmad)無非空法。(注 5) 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由於這個原因,一切法才是空的。(注 6)不管怎麽說,龍樹所使用的「緣起」這個詞確實包含著「空」的意義。
龍樹還用別的語詞表達了「緣起」所具有的「空」的性質,即所謂緣起具有「戲論寂滅」(prapancopasama)的性質。龍樹說,「戲論寂滅」的「緣起」概念,是「依戲論而不作戲論」(prapancairaprancitam),因此是「舍離一切見」(Sarva-drsti-prahana),是「破滅言語」(buvrttam abhidhatavyam),是「所見寂滅」(drastavyaupasama)(注 7),所以一切不可見,一切不可得,並且「能知與所知」(jnana-jneya)關系,「能诠與所诠」關系( abhidhana-abhidheya)都受到破滅(nivrtta)(注 8),「一切所緣都寂滅」(sarva-uplambha-upasama),「心所行(外境)破滅」(nivrttecittagocare),亦即處於無分別(avikalpa, nirvikalpa)的狀態。(注 9) 這種狀態就稱之爲空(sunyata)、法性(aharmata)、真如(tathata)、無相(animitta)或實際(bhutakoti)。(注 10) 總起來說就是,緣起所表示的空性,是一種脫離「能知與所知」關系(理性思維範疇),超越「能诠與所诠」關系(言語表達範疇)的非經驗所能體得(非所緣、非心境、無心別)的真實。
我們再來看看「緣起」作爲「假名」或「施設」的一面。
近代學者曾經一度忽視「緣起」的這一方面,僅僅強調在《中論》「緣起」是「空」的同義詞這一面。由於月稱把「緣起」注釋爲「Parasparapeksa」(互相觀待),所以西方學者曾把「緣起」譯作「relativity」,日本學者相應地譯作「相依性」或「相關性」。(注 11)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上述譯法僅僅表達了「緣起」一詞的一個方面的意義,即「緣起」的「緣」字所表達的意義。實際上,「緣起」一詞還有「起」或「生」(utpada)一層意義。───────────────(注 5) MMK.XXIV, 19: apratitya samutpanno dharmah ka”scinna
vidyate/yasmattasmada”suny hidharmah ka”scinna vidyate//(注 6) 關於「緣起」和「空」的這種關系,即(一)二者爲同義;(二)
前者是後者的因相,參看 Donald S. Lopez, Jr., On the
relation ships of Emptiness and Dependent Arising:
some dGe-lugs-pa views, in The Tibet Journal, 1989,
NO.1. pp.44-69(注 7) 以上各句分別見 MMK、XⅧ、XⅢ、XⅢ和 V。(注 8) 《明句論》(Prasannapada)中的解釋。(注 9) 見 MMK、XXV、XⅧ、XⅧ。(注 10) 參看上田義文的歸納,見《東洋思想》五、《佛教思想》(1)
(東京 1967) 所收上田義文《中觀の緣起思想》,P164--165。(注 11) 參看上田義文,前揭文,第160頁。
就《中論》中「叁是偈」而言,龍樹不只是講了「緣起」「空」(戲論寂滅)的一面,而且還講了它的「假名」(Prajnapti又譯「施設」)的一面。龍樹不只是講「離言」,講「不依言語而作言說」(vagbhir-avyahntam),也經常用「宣說、開示」(動詞詞根:√Dis,常用現在分詞destamana和陽性名詞desna)比如《中論》卷首講道「空說戲論寂滅亡緣起」,卷末又講,「宣說正法(即緣起法)」。龍樹的「宣說諸佛法」(buddhanam dharma-desana)是依二谛宣說:一方面依名言(vyavahara世俗)說(desyate)勝義(paramartha);另一方面依名言不能說勝義,也就是說,緣起義要超越言說,但又要用言語去宣說。龍樹將言語(vac)作了區分,將不能宣說緣起的言語稱爲「戲論」(prapanca),而將能宣說緣起的言語稱爲「言教」(desana),用「戲論」思維就叫「妄分別」,用「言教」思維就是般若(prajna)。具有「言教」性質的言語具有二谛結構,即「緣起」勝義谛,要超越世俗(名言)谛(vyavahavasatya或Samvrtisatya),同時又要借助後者而得到宣說。(注 12)
另一方面,「緣起」即然是「起」或「生」(utpada),那就不是空(絕對意義),而是「有」(bhavati)。但這個「有」不是與「空」相對的「有」,不是真實的有,而是如幻、虛妄的「有」;也就是說,是「假名」或「施設」,是無自性的。
《般若心經》中所說的「色是空,空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upam sunyata sunyataiva rupam rupan naprthak sunyata, sunyataya na prthak rupam. yad rupam sasunyata, ya…
《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王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