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以上是《摩诃止觀》彰明觀不思議境文的大要。
一念叁千說是出于《摩诃止觀·觀不思議境》,而“觀不思議境”的名稱,出自《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第十文,其文曰:
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緣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齊,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世尊!我現見不可思議智光,不可思議智炬,不可思議智行,不可思議智聚,不可思議智境。[12]
這段文中所提到的不可思議智境,就是智者大師所說觀不思議境這一名稱的根源。不思議境的名稱是從《金光明經》而來,但其內容卻是從《法華》及其他諸多經論中得到的啓發,逐步發揮而成。直至後來並以十界、十如、叁世間,形成完備的“一念叁千”說理論。其中十界是引《華嚴經》和《大智度論》所說,叁世間是參照《大智度論》第四十七卷,解釋百八叁昧後段文中出的。十如則取自《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個如是。至于互具,是根據《大品般若經》的“一切法趣一切法”、《金光明經》的“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及《維摩诘經》的“須彌芥子相入”等諸說而來。
總之,智者大師在一念叁千的醞釀與形成過程中,《華嚴經》給與了不少啓發,如“唯心偈”即是顯著的一例。除此之外,還有《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中的“廣狹無礙法門”及充滿想像的寂滅道場[13]與“蓮華藏世界”等[14],都有不同程度的爲智者大師的一念叁千的孕育,産生了影響。
叁、一念叁千的體系構造與根本原理
一念叁千說是天臺宗極其重要的義理。所謂一念叁千,即是在當下的一念之中,具足叁千世間的諸法性相之意。《摩诃止觀》第五卷上雲:“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15]《法華玄義》第二卷上雲:“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16]此中的意思是:人的當前一念識心,即含有叁千法的內容,以顯宇宙的全體。衆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獄;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則成百界。這百界又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各各可從十面來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與百界合起來,即有一千種法,即是百界千如。這千如又與《大智度論》第四十七卷所說的:“世間有叁種:一者,五衆世間;二者,衆生世間;叁者,國土世間”[16]叁世間配合起來,便構成了叁千世間的理念。這叁千之數,即是叁千種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叁千法歸于吾人現前一念,所以謂之一念叁千。當前一念,含叁千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叁千法,對之執著不舍;心在悟時,也含叁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爲方便,視爲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叁千法卻不動絲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叁千的一念,是一念無明識心、煩惱心、介爾刹那一念之心。這一念雖是妄心,但與真心同源同體,需要止觀功夫,使它返妄歸真。知禮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說:“今釋一念,乃是趣舉根塵和合一刹那心,若陰若惑,若善若惡,皆具叁千,皆即叁谛”。
概而言之,將十界乃至百界擴展開來的所有差別相,便稱爲叁千世間。此叁千世間,不在別處,而是具足在衆生日夜漂浮不定的一念心中,故稱一念叁千。不過,這裏順帶要說明的是:叁千之數乃是理論上總的概念,不必呆板地限定此數。天臺六祖荊溪尊者曾經說過:“叁千者無盡之異名也”。也就是說:叁千之數乃是用作表示“無盡”差別相的一種象征性釋法而已。
另外,對于一念叁千的理解,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念叁千中的“一念”既不在叁千之後,也不在叁千之前,“叁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後。如果認爲一心而能生叁千,便墮于縱過;如果認爲叁千某一時具于一心,又墮于橫過。一念叁千的真正含義是一念即叁千,叁千即一念。還要說的是:此“即”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爲當體全是之即。叁千無盡的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五陰之身和所依的國土,也和此一念相同。因此,天臺六祖荊溪尊者在《止觀輔行》第五卷之叁,曾經說:惡國土的十如,善國土的十如,無漏國土和佛菩薩國土的十如,“土雖差別,不異寂光,寂光雖寂,不異諸土”。[18]
(一)十界互具
由于衆生的每一念心,逐情偏起意念,在于迷悟之境,而與十界相應,成爲十種境界,即: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阿修羅界、天界、人間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和佛界。那麼這十種法爲什麼稱之爲十法界呢
《法華玄義》第二卷上雲:
一、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複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也。叁、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作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複如是。[19]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總共有十種生命類型: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就“法界”的意義而言,有差別、無差別、平等的叁面。如果從空觀的角度看,法界是無相、無差別的;如果從假觀的角度看,法界則呈現十種各自不同的差別相;如果從中觀的“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的角度看,則法界差別平等不二。
天臺宗有名的“十界互具”思想,說明了十界互具互融的關系。十界的每一界,都互相本具其他九界于自己之中,而自成一小宇宙。例如佛界內具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九界。十界的每一界都是同格、都是全體、都是絕對、都是完全的法界,與包攝十界差別的“一大法界”無別。因此,在這意義上說,大法界與小法界、大宇宙與小宇宙無別。所謂十界的每一界都是法界的全體,詳言之,即上自佛界、下至地獄的每一界,都是全法界,一言以蔽之,即在個別中顯全體。
如果再從道德、哲學和宗教叁種立場分析十界互具之理,還可以發現十法界不僅具備以上這叁種性質,而且任舉一法,任指一物,皆具十法界之理。一心具足十心,一法界具足十法界。相互間只有隱顯之差,而無相隔之別。任何一界均具其他九界性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首先從道德的立場看,地獄是最“惡”的世界,佛界是“最高善”的世界,有情可以從最惡的世界一級一級修行到最高善的佛界,由此,可以說十界是倫理性的世界。其次以哲學的立場看,十界有互具的哲理,並且十界也是全體性原理的具體表現。再次從宗教修持的立場看,地獄是最“迷”的世界,佛是最高的解脫界,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各界,都是修持遞進的階段。由此可知十法界是集倫理、哲學和宗教叁種性質于一體的世界觀。
從性具哲學看十法界,不僅是一界具足十界,而且是一心具萬象。例如在地獄界中,含具餓鬼、畜生、人、天乃至佛的法界,在餓鬼乃至佛界也同樣具足其他九界。
綜上所述,智者大師十界互具的思想,表現了天臺圓教的“圓融世界觀”,即一事具足一切事、一物具足一切物。一切的現象,皆是法性的體現。而法性的本質,又是一多相即、一異相入的。這相即相入的性質,是“空”、“有”的妙理現象,是絕對中道的辯證法因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正是法性(本體)的現象,並非是離開本體而另外存在,所以才能夠相即相入。本體和現象,是一物的兩面,性具的實相也並不是離開現象而另有,所以說:“當體即空,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法性的特征,有一即一切的具足性。例如,我們的心,現起快樂心(天)的時候,其他九界的心並非都沒有了。所以一心還是一心、一身還是一身,只是因由其作用的不同,而分其界隔而已。宇宙本體的實相是不增不減的,只有隱顯之別(用中所顯),並沒有新生或舊退。因爲,真理是不生不滅、非一非多、即多即一、本具如如的。所以舉一即舉一切、一切不失一、一不失一切,身心居一界時,其他九界仍就存在。融會了“空”的平等和一切事相,是不多不少、不一不異的,超越了一切相對和數量,所以它有一種不生滅、不增減,而又無不包含的自在性。萬象既是“空”,那麼一一的現象,都有其自在性和絕對性。由此可知,一一事物,皆是具足一切性的。
(二)百界千如
以上所明十界互具,即由佛界以至地獄界交互相具而成百界。這百界再與十如是相配,即成百界千如。《法華玄義》第二卷上說:“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20]。《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是諸法實相的根本依據,加上《華嚴經》的“十界”而爲十界互具,即成“百界千如”。那麼,何謂“十如是”呢
《法華經》第一卷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21]智者大師解釋說:相是表象、相狀;性是本性、本質;體是實體;力是功能;作是活動;因是主要條件;緣是輔助條件;果是直接後果;本末究竟等是以上九者合起來的全部過程。並認爲前五如爲“權”,後五如爲“實”。並解釋十如,其原文如下:
通解者,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名爲相,性以據內,自分不改名爲性,主質名爲體,功能爲力,構造爲作,習因爲因,助因爲緣,習果爲果,報果爲報,初相爲本,後報爲末,所歸趣處爲究竟等。[22]
在智者大師以前,十如的解釋有多種,而他都一一批判,並提出四種觀點來解釋十如,即(1)十界釋、(2)佛界釋、…
《試述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懷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