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圆顿止观的观法大体。也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其重要性不亚于当年释尊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一样。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吾人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不动丝毫。
本文以一念三千为题,从其思想渊源,形成体系,与三观三谛、性具的关系,到实践意义,作了系统的论述。
智者大师提出此说,目的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实践意义而言,有个抉择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师所言“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作为修学者来说,观照自己介尔一念心的功夫,正是决断离染的捷径。
作者怀进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绪言
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为的是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因有情乐欲各异,根性不一,故佛以慈悲愿力,曲垂方便,开出了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法门虽很广博,但归根到底总不出一念之所摄。《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又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2]由此可见,一切法均不离心而安立,心既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既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人们就是在这颗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心之作用下,轮转六道,不得出离。因此修学佛法的入手处也就在于“观心”,因为心不只是一种经验现象而已,更重要的是具有解脱的功能,是修行之主体。智者大师曾说:“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3]
为了进一步从实践的立场肯定观心之必要性,天台智者大师又引《大集经》说:“然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4]。此处既告诉我们心的重要,又指点我们修观必须“但观识阴”。以心统摄诸法之构成原理、因缘法则,使修行实践与诸法法性之认知达成统一。大师从开始注重观“一念心”,至后来发展成完备的“一念三千”说理论,不仅成了天台教观二门的枢机,而且成了天台学派的中心思想。它首次完整地出现在《摩诃止观》第五卷“十乘观法”的“第一观不思议境”之中,一出现就十分动人,进而成了《摩诃止观》的思想核心。章安灌顶大师曾就此赞叹说:“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是乃天台大师“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这里所谓的天台大师“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正是指的“一念三千”止观法门。这“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实相的精华,同时又是为人熟知的“绝妙好辞”和有名术语,一直在天台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一念三千在天台宗的地位
天台宗是具中国佛教特色的一个宗派,因其创始人智者大师长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也称法华宗。
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5]
另外,对于一念三千在天台学中的地位,还可以从分析其理论系统方面得到彰显:一般来说,智者大师的学说,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二大系统。在理论方面,有两大论题,第一是教相判释论。第二是教义原理论,包括实相性原理和全体性原理。从实践方面看,是一种“观心实践论”。这是根据《摩诃止观》而来的修法。《摩诃止观》的核心,也是天台学派的精华,即为一念三千。因此,一念三千在天台学中所处的位置便可想而知了。
二、一念三千的思想渊源
一念三千这一概念,虽然是智者大师于隋开皇十四年夏在荆州玉泉寺讲《摩诃止观》过程中最初正式提出,即在《摩诃止观》卷第五,说到十乘观法的“第一观不思议境”之中具体说了出来,但是其思想脉络和雏形早在《法华玄义》中已经充分流露出来。因为《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的“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与《摩诃止观》的“一念三千”,尤其是“三千”名相,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此,特举北峰宗印的看法以证,宗印说:约“文”,则“三千”唯是止观之独说,约“义”,“一念三千”则是天台三大部共通之所说[6]。现再举《法华玄义》的话,来证实宗印所说的约“义”、“一念三千”是三大部共通的看法。《法华玄义》第二卷云:“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7]。上述的这段引文是《玄义》说到“三法妙”时,解释《华严经》“游心境界”的一段精妙的文字,我们从中不仅可以领悟其奥义,而且清楚地看出一念三千的具体名称虽未出现,但其内容已隐约地充分表现出来。其中除了已具“十界互具”、“百界千如”的思想外,也连带提到“心幻师”及“众生”、“五阴”、“国土”三世间。由此已经不难看出“一念三千”的内涵和雏形了。
智者大师在“一念三千”思想的酝酿过程中,还曾受到《华严经》的启发和影响。他在《摩诃止观》第五卷说:“不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8]。这是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所示十乘观法的第一观不思议境述及的内容。可见大师的一念三千思想,追索源流,固然有十界十如,互具互融的先驱思想为之前导,也有先辈思想的引发,然其对组成的一念三千说,不能不说是《华严经》的“唯心偈”为其主导了。从下面的引文更足以说明确是如此。在《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第十六中之如来林菩萨云: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9]。
这个唯心偈,曾被智者大师再三地引用,依他对此偈的理解来看,其中所说的佛,是佛界,众生是除佛之外的其他九界,而此众生及佛的十法界,即为一心之造作,所以产生了一念即具某界的思想。又以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故而产生了十界互具的思想,且以此为不思议境的经证。更示十如、三世间等,最后提出了一念三千的教义。《摩诃止观》第五卷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10]
智者大师在这里所组织的精微而巨大的思想体系,强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现前刹那一心。“心”与“一切法”是不纵不横的关系,一念心不可思议,三千世间亦不可思议。离三千世间,固然没有心可谈,离去一念心,同样没有世界可说。由此充分显示“个别”与“全体”,“一”与“多”的互具互融的关系。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阐明不思议境时,前后分成七项,在第一项中除引《华严经》的唯心偈外,接下来在第二项中,说到心起必定要托缘,并且通过种种分析,证知横纵四句求心均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反之,即使从一念心灭,一念心不灭,亦灭亦不灭,非灭非不灭等纵的四句,亦不能规定三千法的生源。真正的不思议境应该是:“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11]。在第三项中,说到:实相,虽是四句冥寂的不可思议境,但依悉檀因缘,亦得把无名相的不思议境、假四句名相来加以叙说。第四项中,主要阐明不思议境,虽可说为种种,但若要而言之,则是圆融三谛,观照妙境的不思议观,名为一心三观。第五,举如意珠、三毒、三梦的譬喻,以明不思议境的一念与三千的微妙关系。第六说此不思议境是十乘观法的根本、母胎。最后于第七项说明虽有如上次第,可是到实行时,是于一心中具一切…
《试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怀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