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一念叁千說是天臺宗的中心思想,圓頓止觀的觀法大體。也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其重要性不亞于當年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一樣。所謂一念叁千,即是吾人當下一念之中具足叁千諸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叁千法,對之執著不舍;心在悟時,也含叁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爲方便,視爲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叁千法不動絲毫。
本文以一念叁千爲題,從其思想淵源,形成體系,與叁觀叁谛、性具的關系,到實踐意義,作了系統的論述。
智者大師提出此說,目的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于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實踐意義而言,有個抉擇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言“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作爲修學者來說,觀照自己介爾一念心的功夫,正是決斷離染的捷徑。
作者懷進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緒言
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爲的是使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但因有情樂欲各異,根性不一,故佛以慈悲願力,曲垂方便,開出了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法門雖很廣博,但歸根到底總不出一念之所攝。《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又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2]由此可見,一切法均不離心而安立,心既創造了快樂,也創造了痛苦;既創造了生,也創造了死。人們就是在這顆混亂、迷惑、沒有規律、反覆無常的心之作用下,輪轉六道,不得出離。因此修學佛法的入手處也就在于“觀心”,因爲心不只是一種經驗現象而已,更重要的是具有解脫的功能,是修行之主體。智者大師曾說:“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爲易。”[3]
爲了進一步從實踐的立場肯定觀心之必要性,天臺智者大師又引《大集經》說:“然界內外,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當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4]。此處既告訴我們心的重要,又指點我們修觀必須“但觀識陰”。以心統攝諸法之構成原理、因緣法則,使修行實踐與諸法法性之認知達成統一。大師從開始注重觀“一念心”,至後來發展成完備的“一念叁千”說理論,不僅成了天臺教觀二門的樞機,而且成了天臺學派的中心思想。它首次完整地出現在《摩诃止觀》第五卷“十乘觀法”的“第一觀不思議境”之中,一出現就十分動人,進而成了《摩诃止觀》的思想核心。章安灌頂大師曾就此贊歎說:“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是乃天臺大師“說己心中所行法門”。這裏所謂的天臺大師“說己心中所行法門”,正是指的“一念叁千”止觀法門。這“一念叁千”說,是天臺實相的精華,同時又是爲人熟知的“絕妙好辭”和有名術語,一直在天臺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一念叁千在天臺宗的地位
天臺宗是具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個宗派,因其創始人智者大師長住浙江天臺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也稱法華宗。
該宗的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創立天臺宗的宗祖實際爲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所傳的宗旨,以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著有天臺叁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诃止觀》等。
在天臺叁大部中,《法華玄義》是說明《法華經》題的《法華》綱要達意論,亦可說是智者大師以《法華》爲中心的佛學概論;《法華文句》是以因緣、約教、本迹、觀心四意,即四個層次對《法華經》的解釋;《摩诃止觀》則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即觀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論。就是在這部典籍裏,概括出了一念叁千這一重要的概念。根據“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教義,把諸法歸結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觀正行而演說出一念叁千。這一念叁千的理論是智者大師晚年的思想結晶,使得一心叁觀的思想更進一步圓熟。由智師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實;向下演變,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卷五之叁雲:
大師于覺意叁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文,但以自他等觀,推于叁假,並未雲一念叁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只以叁十六問,責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叁千。唯四念處中,略雲觀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叁千而爲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5]
另外,對于一念叁千在天臺學中的地位,還可以從分析其理論系統方面得到彰顯:一般來說,智者大師的學說,可分爲“理論”與“實踐”二大系統。在理論方面,有兩大論題,第一是教相判釋論。第二是教義原理論,包括實相性原理和全體性原理。從實踐方面看,是一種“觀心實踐論”。這是根據《摩诃止觀》而來的修法。《摩诃止觀》的核心,也是天臺學派的精華,即爲一念叁千。因此,一念叁千在天臺學中所處的位置便可想而知了。
二、一念叁千的思想淵源
一念叁千這一概念,雖然是智者大師于隋開皇十四年夏在荊州玉泉寺講《摩诃止觀》過程中最初正式提出,即在《摩诃止觀》卷第五,說到十乘觀法的“第一觀不思議境”之中具體說了出來,但是其思想脈絡和雛形早在《法華玄義》中已經充分流露出來。因爲《法華文句》、《法華玄義》的“十界互具”、“百界千如”與《摩诃止觀》的“一念叁千”,尤其是“叁千”名相,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此,特舉北峰宗印的看法以證,宗印說:約“文”,則“叁千”唯是止觀之獨說,約“義”,“一念叁千”則是天臺叁大部共通之所說[6]。現再舉《法華玄義》的話,來證實宗印所說的約“義”、“一念叁千”是叁大部共通的看法。《法華玄義》第二卷雲:“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于一日夜,常造種種衆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7]。上述的這段引文是《玄義》說到“叁法妙”時,解釋《華嚴經》“遊心境界”的一段精妙的文字,我們從中不僅可以領悟其奧義,而且清楚地看出一念叁千的具體名稱雖未出現,但其內容已隱約地充分表現出來。其中除了已具“十界互具”、“百界千如”的思想外,也連帶提到“心幻師”及“衆生”、“五陰”、“國土”叁世間。由此已經不難看出“一念叁千”的內涵和雛形了。
智者大師在“一念叁千”思想的醞釀過程中,還曾受到《華嚴經》的啓發和影響。他在《摩诃止觀》第五卷說:“不思議境者,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8]。這是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所示十乘觀法的第一觀不思議境述及的內容。可見大師的一念叁千思想,追索源流,固然有十界十如,互具互融的先驅思想爲之前導,也有先輩思想的引發,然其對組成的一念叁千說,不能不說是《華嚴經》的“唯心偈”爲其主導了。從下面的引文更足以說明確是如此。在《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中之如來林菩薩雲: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9]。
這個唯心偈,曾被智者大師再叁地引用,依他對此偈的理解來看,其中所說的佛,是佛界,衆生是除佛之外的其他九界,而此衆生及佛的十法界,即爲一心之造作,所以産生了一念即具某界的思想。又以心佛及衆生叁無差別,故而産生了十界互具的思想,且以此爲不思議境的經證。更示十如、叁世間等,最後提出了一念叁千的教義。《摩诃止觀》第五卷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10]
智者大師在這裏所組織的精微而巨大的思想體系,強調叁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現前刹那一心。“心”與“一切法”是不縱不橫的關系,一念心不可思議,叁千世間亦不可思議。離叁千世間,固然沒有心可談,離去一念心,同樣沒有世界可說。由此充分顯示“個別”與“全體”,“一”與“多”的互具互融的關系。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闡明不思議境時,前後分成七項,在第一項中除引《華嚴經》的唯心偈外,接下來在第二項中,說到心起必定要托緣,並且通過種種分析,證知橫縱四句求心均不可得,求叁千法亦不可得。反之,即使從一念心滅,一念心不滅,亦滅亦不滅,非滅非不滅等縱的四句,亦不能規定叁千法的生源。真正的不思議境應該是:“亦縱亦橫,求叁千法不可得,非縱非橫求叁千法亦不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11]。在第叁項中,說到:實相,雖是四句冥寂的不可思議境,但依悉檀因緣,亦得把無名相的不思議境、假四句名相來加以敘說。第四項中,主要闡明不思議境,雖可說爲種種,但若要而言之,則是圓融叁谛,觀照妙境的不思議觀,名爲一心叁觀。第五,舉如意珠、叁毒、叁夢的譬喻,以明不思議境的一念與叁千的微妙關系。第六說此不思議境是十乘觀法的根本、母胎。最後于第七項說明雖有如上次第,可是到實行時,是于一心中具一切…
《試述天臺宗的一念叁千(懷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