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佛學入世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 張風雷
作爲中國佛教曆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地位最重要的基本宗派之一,天臺宗繼承並充分闡揚了佛教的這種入世精神。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智顗(公元538—598年),以《法華經·方便品》“世間相常住”的思想爲指導,爲中國佛教天臺宗創建了一整套佛學理論體系和止觀修行方法。在其“諸法實相”論、“叁谛圓融”說、“性具善惡”思想及“自觀己心”的所謂“妄心觀”中,都鮮明地體現出對世間諸法和現實人生的深切關懷。天臺佛學的這一思想特點,在光大“人間佛教”精神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
一、“即事而真無非實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的諸法實相論
中國佛教天臺宗是以《法華經》(姚秦鸠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爲根本宗經的。天臺智者大師在判教的時候,推尊《法華經》爲佛的唯一純圓之教,其基本理由之一,就是《法華》“暢如來出世本懷”1,認爲這是《法華》“異于衆經”的一個重要特點。據《法華經·方便品》所言,佛的出世本懷就是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2;而所謂“佛之知見”,即是“究盡諸法實相”3,也就是對“諸法實相”有窮極窮盡的認識和把握。因此,智者大師說,判斷是否真正佛法的根本標志即所謂的“法印”,只有一個,“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4。“諸法實相”論,是天臺佛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
“諸法”,亦稱“萬法”或“一切法”,是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一切現象(包括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實相”則是指一切宇宙事物和現象的真實本相、真實本質或本性5。所謂“諸法實相”論,探討的就是“諸法”與“實相”亦即宇宙存在的現象及其本質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臺重要著述中,智顗運用一系列的哲學範疇,從理事、權實、本迹、體用、一多等各個方面揭示了“諸法”與“實相”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他以實相爲理、爲實、爲本、爲體、爲一,以諸法爲事、爲權、爲迹、爲用、爲多,認爲“非理無以立事,非事不能顯理,事有顯理之功”6,“用有顯體之功”7,“由實相真本垂于俗迹,尋于俗迹即顯真本”8,“亦不離權遠求于實,權即是實,無複別權”9——總之,“一即無量,無量即一”10,既沒有脫離實相的諸法,也沒有超絕諸法的實相。“諸法”表明宇宙存在的差異性和變動性,差異性中又具有共同性,變動性中也具有不變性;“實相”表明宇宙存在的共同性和不變性,共同性中又具有差異性,不變性中也具有變動性。這就是說,宇宙存在的現象是具有共同本質的現象,宇宙存在的本質是差別萬象的共同本質,宇宙就是這樣一個既具有無限多樣性又具有本質統一性的存在。
按照天臺佛學的這種宇宙存在理論,宇宙存在的諸法與實相、現象與本質,是一體的,也就是所謂的“當體相即”。“實相”作爲宇宙存在的理體不是在諸法“之外”或“之上”獨立自存的實體性的東西,而是對差別萬法的共同本質的抽象概括。這種抽象概括不是憑空的、任意的,而是以差別萬法的存在爲基礎。也就是說,實相不能脫離諸法而自存,它不是一個空洞的理體,而是“含備諸法”的,並且只有通過諸法的存在才能顯現出來。同時,作爲宇宙事相的諸法,雖然形形色色、千差萬別,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們都是具有共同本質的存在,都內在地體現了宇宙實相,故謂“一切諸法,莫不皆妙”11。因此,宇宙存在既可用“實相”來代表,又可用“諸法”來表示;說“實相”則內在地“含備諸法”,說“諸法”也同樣內在地“具足實相”,只有“言端”的不同,而無本質的差別。智顗一方面強調“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12,另一方面又說“即事而真無非實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13,正是對這個道理的經典表述。
智顗的這種“諸法實相”論,是對《法華經》“諸法實相”思想的全新解釋和創造性發揮。在《法華經》中,“諸法實相”的原意是指“諸法的實相”,智顗則先把“諸法實相”分析爲“諸法”與“實相”之二極,然後又運用“理事”、“權實”、“體用”、“一多”等一系列哲學範疇,論證了“諸法”與“實相”的內在統一,從而把“諸法實相”創造性地解釋爲“諸法即實相”,爲天臺佛學建立起一套諸法與實相、現象與本質辯證統一的存在哲學。這種哲學強調“即事而真無非實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體現了《法華經》“世間相常住”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傳統佛教派別把實相與現象對立起來、並進而否定現象的存在價值的思想傾向。重視世間萬法的存在價值,通過對“諸法”的剖析來揭示宇宙的“實相”,是智顗“諸法實相”論的基本特點。
二、空假中平等互具的“叁谛圓融”說
如上所述,在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創始人智顗看來,要揭示宇宙“實相”,就必須全面分析“諸法”的存在實質。智顗以《中論·觀四谛品》中的“叁是偈”爲經典依據,對差別萬法的共同本質作了深刻分析。他說:
“百界千法縱橫甚多,以經論偈結之,令其易解。《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14
“《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15
智顗解釋說:
“雲何即空?並從緣生,緣生即無主,無主即空。雲何即假?無主而生即是假。雲何即中?不出法性,並皆即中。”16
“無主”即無獨立自主性,宇宙萬法都由因緣和合而成,皆非獨立自主的存在,亦即皆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宇宙萬法雖空無自性,但又有假名假相的存在,這就是“假”。宇宙萬法即具空性,又具假名,既非絕對自主的存在,又非絕對的不存在,如此亦空亦假,非空非假,都是宇宙存在的真實本性的體現,故“不出法性,並皆即中”。智顗指出,宇宙萬法雖然是千差萬別的,但是就其共同本性而言,無不皆具空、假、中叁個方面,空、假、中同爲宇宙萬法的實相,都是宇宙真理的反映,故皆可稱作爲“谛”。“谛”即谛理、真理。這樣,空、假、中作爲諸法實相、宇宙真理的叁個方面,便稱作爲“叁谛”。
嚴格說來,天臺佛學的獨特貢獻,並不在于“叁谛”名義的提出17,而在于它強調空、假、中叁谛的平等互具、圓融無礙。智顗指出,從空、假、中叁個方面來分析諸法實相,只是爲了方便易解,實質上叁谛是圓融互具的:
“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爲言,空即假、中。”18
“但以空爲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19
“(空、假、中叁谛)雖有叁名,而無叁體,雖是一體,而立叁名,是叁即一相,其實無有異。”20
總之,在智顗看來,空、假、中叁谛不是隔別不同的的叁種實相、叁種真理,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實相、同一真理的分析;分析雖爲叁,其實即爲一。智顗強調,空、假、中叁谛“非一二叁而一二叁,不縱不橫,名爲實相”21,叁谛名雖爲叁,實際上卻是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平等互具、圓融無礙的,“叁谛圓融”才是宇宙實相、圓教妙法。
在這種“叁谛圓融”說中不難看出,智顗不僅把空性、中道視爲宇宙萬法的真實本性,而且還認爲,萬事萬物假名假相的存在也是宇宙存在的真實相狀、真實狀態。不僅悟“中”即悟“空”、“假”,悟“空”即悟“假”、“中”,而且悟“假”也同樣能夠悟“空”、悟“中”。這種思想與智顗的現象與本質內在統一的“諸法實相”論是完全一致的,同樣體現了《法華經》“世間相常住”的精神。
在天臺的“叁谛圓融”說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智顗特別強調“圓中”與“但中”的區分。在《法華玄義》卷二下,智顗約著藏、通、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之判教,對佛教的“七種二谛”和“五種叁谛”說作了詳盡的分析,指出:藏、通(共般若)二教僅言二谛,不明中道;別入通雖以“非有漏非無漏是中”,然其所謂的“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別教以“不有不空”爲中,然其所謂的“中”也只是“中理而已”;圓入通、圓入別二教分別以“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和“一切法趣不有不空,具足佛法”爲“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教和別入通的“但中”之弊,但是它仍然不是真正的“圓中”;智顗指出,真正的“圓中”是“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在圓教中,“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叁谛圓融,一叁叁一”。22由此可見,“圓中”與“但中”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含備諸法”,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中理”而已。天臺佛學不僅像一般的大乘佛教那樣反對“但空”,而且還進一步反對“不備諸法”的“但中”,強調圓教的“中”不同于一般所謂超然于空、有之外或之上的“離二邊”的空洞“中理”,它不是以犧牲“空”、“假”爲代價的,而恰恰是與“空”、“假”平等互具、圓融無礙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智顗的“叁谛圓融”學說,正是爲了破除一般大乘佛教派別執著于“但中之理”的“內邪見”而提出來的。智顗一方面以大乘中觀學派所遵奉的《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和《中論》等爲創立天臺宗佛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經典依據,另一方面又在判教的時候把《般若》類經典判爲層次相對較低的通教或別入通、圓入通教(其中“共般若”爲通教,“不共般若”爲別入通、圓入通教),實與其對“但空”、“但中”所持的這種批判態度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智顗對“但空”、“但中”的鮮明批判態度,可以說比以往的任何佛教派別都更加凸顯了對世間諸法存在意義的重視。在智顗看來,“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23,出世法是要建立在世間法的現實基礎之上的,否則它就只能是一種“不備諸法”的空洞的“中理”而已。
叁、生佛平等的“性具善惡”說
在佛…
《天臺佛學入世精神(張風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