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假=中
因此即等于:
空=假=中
可改爲叁谛:
空 + 假=中
依此可見,無論叁谛即空、即假、即中“叁即谛”是否是慧文所說,它爲天臺祖師所依止則是事實,我們俟後即有說明。而且“叁谛觀”與“叁即谛”都是能通過邏輯加以檢驗的,也都是邏輯上之真實。
因此叁論亦可還原到二谛,因爲四谛、叁谛都是從二谛引申,或演繹所展開的。所以龍樹菩薩說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爲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38]。
總之,慧文法師,無論是從大智度論或是從中論中所闡述 “叁智一心中得”,或 “有不定有,空不定空”,以及“叁偈谛”,“叁即谛”都是符合龍樹菩薩之本旨的。
不過,慧文法師能由“博”而返“約”,爾後,天臺曆代祖師就由此“約”而逐代有所展開。慧文法師能將理論上的“約”落實在修證之“觀心”上,對天臺以後之發展是深有影響的。
叁、慧思的思想
慧思學于慧文,而慧思專誦法華。所以他將法華經中之“十如是”滲入,甚至更爲具體地充實了慧文“一心叁觀”之內容。
法華經方便品對于諸法實相是用十大範疇來涵蓋的。那即是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p. 176
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在大智度論中我們已說“佛是空一切智者”;法華經方便品亦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因此,慧思法師自可以說,悟知此十如是,即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即是 “叁智一心中得”[39]。“十如是”即是“諸法實相”。
慧思本人現存之著述有“立誓願文”、“諸法無诤叁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大乘止觀法門”等,唯“大乘止觀法門”因與“大乘起信論”在內容與結構上都近似,學者多疑爲僞作。其“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共兩卷,是以“四念處”作爲禅法修習之主要方法。
我們所介紹的是他的“立誓願文”,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兩部著作。
(一)立誓願文:
1. 願文引起之動機
(1)遠因:由于慧思讀到 “釋迦牟尼佛悲門叁昧觀衆生品本起經”有“佛從癸酉年入涅槃後,至……彌勒成佛時有五十六億萬歲。”這期間,僅 “月光菩薩出真丹國說法大度衆生……”,間有 “無量壽經在後住得百年位,大度衆生然後滅去至大惡世。”所以慧思才發大誓願: “我從末法初,始立大誓願,修習苦行,如是過五十六億萬歲,必願具足佛道功德見彌勒佛。”[40]
(2)近因:慧思在本願中,說了他一生的概略行狀。在于魏國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十五歲出家,誦法華經及大乘經典。頓感苦集無常,乃 “發大誓願,欲求如來一切神通,若不自證,何能度人?”[41]于是“求無上道首楞嚴”,後“曆諸大禅師學摩诃衍。”至叁十四歲,才在河南兖州講經說法。但卻遭諸惡比丘以惡毒藥令慧思食。叁十七歲婉拒政府奉召供養,次年南下入准,在郢州講大乘, “有諸法師起大嗔怨,有五人惡論師以生藥置飲食中令慧思食……臨死之際,
p. 177
一心合掌向十方佛忏悔;不得他心智不應說法。”四十二歲在光州城西觀邑寺講大乘, “時多有衆惡論師……,鹹欲殺害毀壞般若波羅蜜義。”四十叁歲又在南定州講大乘,又有 “衆惡論師……斷諸檀越,不令進食。”[42]
于是,慧思乃發願: “我爲是等及一切衆生,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羅蜜一部。”次年,有一位名叫“僧合”的,自動爲他製了一個金字般若經。自是以後,即以此經“遍教化諸州”[43]。後來,慧思很有感應說偈: “以我誓願,金字威力,當令彌勒,莊嚴世界,六種震動。大衆生疑,稽首問佛……時彌勒佛,告諸弟子:“汝等應當……谛聽谛信,過去有佛號釋迦文……說是般若……廣度衆生。彼佛世尊,滅度之後;是時是惡。是時般若,波羅蜜經。興于世間,時有比丘,名曰慧思,造此摩诃波羅蜜經,黃金爲字……發弘誓願,我當度脫,無量衆生。彌勒出世,說是摩诃,般若經典。””[44]
2. 誓願文:慧思發了十九大誓願,如果他得了佛果,而做不到以下這些就“不取妙覺”[45]。
(1)衛護 “一切十方國土……四衆比丘比丘尼及余智者,受持讀誦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爲諸大衆敷揚斛說。敕令國內治罰一切破戒惡人……令諸惡事變爲吉祥。”
(2)發心 “所有福業盡施衆生,至于當來彌勒世尊出世之時,于授記人中最爲第一。調服惡人發菩提心……具六神通與佛無異。”
(3)教化衆生等無差別,飲食、衣服應食化現,不須造作。
(4)令佛佛名首即“持戒精進修行六度”。受持佛名原者 “修行七日至叁七日,即得見我,一切善願具足。”
(5) “具五逆罪應墮地獄,臨命終時,值善知識教稱我名,罪人聞已,合掌稱名不絕,于命終時即得見我。”
(6) “世界清淨無叁惡道,亦無女人,一切衆生皆悉化生。”
p. 178
(7) “有衆生在大地獄,聞我名字即得解脫。”
(8) “有衆生墮餓鬼中,有千萬劫乃至不聞飲食之名……聞我名即得飽滿,得正念力舍餓鬼身生人天中。”
(9) “有衆生以惡業故,墮畜生中受種種苦,聞我名字得人天端正之身。”
(10) “有衆生牢獄緊閉鞭撻楚毒,稱我名字而得解脫瘡瘢亦滅。”
(11) “有衆生橫被系縛過大禍對……臨當刑戳稱我名字,彼所執刀杖相械枷鎖,皆悉摧碎即得解脫。”
(12) “無量衆生,有千病及以業障諸根不具,稱我名字執持不忘。正念思惟病苦消滅,諸根具足即得平複。”
(13) “須誦般若及諸大乘,修學禅定及神通力,宿罪障故修不能得,于日夜中,應各叁時,稱十方佛持我名字,是人心願種種所求即得具足。”
(14) “十方世界,六道衆生,聞我名字即發無上菩提之心住不退轉。”
(15) “苦諸四衆求佛道者,聞我名字修行我願,應即得十地具足入如來慧。”
(16) “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皆共稱物,說我本願及佛功德,衆生聞者即得授記。”
(17) “爲大衆說般若波羅蜜……爲大衆演說本願因緣,如諸佛食等無有異。”
(18) “所發上乘諸願求佛道故,不計劫數勸修方便……爲衆生故起大悲心常無懈倦。功德智慧皆悉滿足。”
(19) “誓于此生得大仙報,獲六神通;普現色身一時說法,衆生聞者得不退轉,速成菩提。”
現在,我們來檢討一下,慧思爲何有五次遭到“惡比丘”之迫害與淩辱。可能是慧思之“願力”不爲他們所接受,反認爲慧思是自貢高,或者根本視慧思爲精神病患者,但我們試看,慧思在叁十七歲,不願接受政府之供奉而迳南下江南,就可以明白他的本願了。而且,他受到惡比丘之供養之後,更能自反自省,更發大願,也可證明他的忍辱般若之修養了。尤以其十九大誓願,其悲心之大真可與地藏菩薩之願力相比擬。
p. 179
其次,其願力中,只要稱其名號就可以得其救度;與其發誓,自末法初直到彌勒佛降世,其中五十六憶萬年,由他來“教化衆生,從彌勒佛出。”可見,慧思之思想是充滿著「淨土”色彩的。不過,他的願文應說:“如已證妙覺不成什麼願誓不取佛位”才對。這有如孫中山先生他革命成功了,見民不聊生,他要從事各種建立工作計劃,而不願做大總統一樣。慧思的話實在是說反了。
(二)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主要是解釋法華經“安樂行品”的。慧思根據般若經解釋說: “一切法中心不動曰安; 于一切法中無受陰故樂; 自利利他曰行。”[46]他不但把諸法性空之思想充分顯示出來,也顯示出他個人行證之境界;尤其顯示了他的悲心。
至于爲何要如是地解釋“安、樂、行呢?”他說: “一切法者,所謂叁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名一切法也。”菩薩對治一切法用“叁忍慧”[47]。
1. 爲衆生忍,又稱生忍。因身諸受,受爲苦。衆生忍具有叁種意義:
(1)忍不還報:因我有身,而受打罵;應當觀空,則無人能打殺我。
(2)心定不亂:衆生見菩薩忍即發菩提心。
(3)調服惡衆生:使之慚愧發菩提心。 “若有菩薩行世俗忍,不治惡人,令其長處敗法正法,此菩薩即是惡魔非菩薩也。”
2. 爲法忍:即具足忍法者,也有叁種意義:
(1)觀一切法皆悉空寂:觀根、塵、識皆定。無我、無人、無衆生、無造、無作、無受者。
(2)觀法性平等:色心,聖行無差別,二乘凡聖從本來同一法界即是佛。
p. 180
(3)現六道身調服衆生;因爲有自在智,行法忍方便具足化度衆生。其他二乘不予也。
3. 爲大忍:又名神通忍。其解釋如下:
(1)大忍:“驚”之曰動。善身、惡身,乃至霹雳耳聞,眼見皆心不動。觀諸法如實相,無本末,名生滅……生死涅槃無一無異,“解空法故”。 “學佛法時,不忽卒暴。是謂之大忍; 又一時欲度一切衆生,心廣故名之爲大忍。”
(2)神通忍: “菩薩本初發心時,誓度十方一切衆生,勤修六度法……謂之空際,上不見諸佛,下不見衆生。即作是念?“我本誓度一切衆生,今都不見一切衆生,將不違我往昔誓願。”作是念時,十方一切現在諸佛,即現色身,因爲贊歎……菩薩是時聞諸佛語,心大歡喜即得大神通。”
慧思又將安樂行,分爲無相安樂行與有相安樂行兩種:
1. 無相安樂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因爲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故。
2. 無相行:依普賢勸發品,誦法華經散心精進。如救頭然,行不顧身,若行成則見普賢金剛色身現前。
至于其四種安樂行即是法華經安樂行品所述,正慧離著;無輕贊毀,無…
《天臺宗之理事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