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平等;慈悲接引。其中“無惱平等”又稱之爲“敬善知識”安樂行。
從安樂行義文中,我們亦可看出慧思之大乘行願精神,亦充滿著淨土思想。雖然在“調服惡衆生”中,特別強調“或與粗言毀眦罵辱”但那只是顯菩薩心胸之手段而已,並非內有嗔恨。慧思說: “不能忍者,謂之辱。” “不罵不嗔,慈悲軟語可名之爲忍。”從上可知,慧思對于“忍辱”兩字之诠釋,絕非是他“想”出來的;而是“證”出來的。
還有,他解說“神通忍”之中有幾句說: “……深入空際,上不見諸佛,下不見衆生,誓度一切衆生……” [48]
p. 181
也是“證”出來的,而非“想”出來的。這比之陳子昂之名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淚下”之感懷豈不是要高明多了嗎?
難怪那些“惡比丘”對慧思說“般若波羅蜜經”太不相應了。唯有像智者大師那樣天才的人,才能認知慧思之偉大。他給智者之影響,在教上則是承傳了慧文“一心叁智”、“一心叁觀”及他自己之“十如是之諸法實相”說。在禅觀上則是他的悲願精神與其悟證之震憾力。
在中外史上,無論是學派、宗派、悟證之震憾力是其興衰之主要關鍵。僅文字上之痛癢是不能維系的。
四、智者的思想
實際上,智者大師算是天臺宗之谛造者。他的著作很多,當以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所謂天臺叁大部爲其代表作。法華文句是解析經之結構,文句爲主。法華玄義乃在說明經之微言大義。這兩部書對于天臺宗依止法華經有著極深遠的影響。摩诃止觀一書,爲他晚年所說,也是他一生享譽最隆之著作。雖是以止觀爲名,實際是禅教並重的。本文僅根據其“摩诃止觀”以探討其個人之思想。
(一)摩诃止觀:智者自己說,他是依慧思而傳叁種止觀的[49]。
甲、圓頓止觀:
(甲)漸次:初淺後深:先修歸戒,次修禅定,次修無漏,次修慈悲止于自證,最後修實相、止二邊偏。
(乙)不定:互淺互深,或事或理,或息觀即止,或照止爲觀。
(丙)圓頓: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可集,故無世間,住一實相。空相法性寂然名止;寂然常照爲觀。雖言初後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p. 182
智者更引賢者 “菩薩初發心時,一向求菩薩堅固不可動……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開圓法(心)、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50]實際,這是在更進一步說明圓教之行位[51]。
(1)圓法(心): 聞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雖叁名而無叁體。空一體而立叁名。
(2)圓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聞深不怖,聞廣不疑。
(3)圓行: 叁谛圓融,不爲“無邊”所寂;不爲“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
(4)圓位: 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
(5)圓自在:根塵之交接,可以令人入迷,也可以令人出悟,有如太陽之輪照,或爲晨,爲午,爲夜,日無時不照。根塵原本實相,原無不圓,原本自在。
(6)圓建衆生: 或放一光,能令衆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內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性。
乙、從摩诃止觀原文之系統分析:
摩诃止觀之本文,分爲十,稱之十度;即一大意,二釋名,叁顯體,四攝法,五偏圓,六方便,七正觀,八果報,九起教,十旨歸。[52]
(甲)大意:指止觀一文之要旨,又分爲五科;即發大心,修大行,成大果,裂大網,歸大處。
(1)發大心: 勸令衆生醒悟而上求下化。將心分爲叁種:[53]
①初方言:分心爲道心即菩提,慮知之心,草木之心,草木之心即積聚精要者爲心叁種心。
②簡非:簡擇所是,棄其所非,即辨是非之意。上品十惡發地獄心,中品十惡發畜牲心,下品十惡發鬼心,下品善心修阿修羅道,中道善心行人道,上品善心行天道,欲界心行魔道,世智心行尼健道,梵心行無色道。發無漏心行二乘道。前九約世聞苦谛,後一約爲集谛。[54]至于“簡非”是自發心或他發心呢?
p. 183
智者答說: “自、他、共離皆不可。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如子墮水火,父母騷擾救之。”
③顯是:即對顯真實如是如是。可以四谛、四弘、六即叁種方法顯之。[55]
(A)四谛:依四谛法看,因緣所有爲橫開叁藏二谛,稱生滅四谛;法性不滅,爲橫開通教二谛,稱無生四谛;從叁悉檀橫開別教二谛,故有無量四谛,第一義谛是橫開圓教一空谛,則是無作四谛。 同居土有生滅;方便土無生滅;實報土無量;寂光無作。又 因緣所生法是生滅;我說即是空是無生滅;亦名爲假名是無量;亦名中道義是無作[56]。
若作一實谛不分者,圓觀義也。 若謂即空、即假、即中者,叁種逦迤各各有異; 叁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 叁種皆實者,無主故空; 叁種皆中者,中真、中機、中實故。 雖叁而一;雖一而叁不相妨礙。叁種皆空,言思道斷故;叁種皆假,但有名字故;叁種皆中,即是實相故。[57]
(B)四弘:四弘願是相對四谛之“人”而說的; 四谛是“解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約“願”上求下化。四谛中“叁世佛”上求下化;四弘中是“未來佛”上求下化。四谛中諸“根”明上求下化;四弘專指“意”根上求下化。因 意根是因、法塵是緣故也。 觀根塵一念心起,能生所生無不是空。心無自性、他性、共性、無自性,起時不從自、他共、離來;去時不向東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內、外、中間。[58]
觀根塵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即心。 觀此一心能通不可說心,不可說心能通不可說法;不可說心能通不可說非心非法。 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並畢竟空,並如來藏,並空相,非一而叁,叁而不叁。[59]
一念心起即八萬四千法藏,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一塵有叁塵,一心有叁心。一一塵有一萬四千煩惱門,煩惱即菩提,是名集谛。[60]
但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叁昧門,如是無明即照爲明。
p. 184
(C)六即菩提:[61]
(a)理即: 一念即如來藏現,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現故即中。叁智一心中得不可思議。叁谛一谛非叁非一,一切法一切心亦複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觀,即寂名“止”,即照名“觀”。
(b)名即: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爲“名字”即菩提,亦稱名字止觀。
(c)觀行即: 心行菩提,此心、口相應,是觀行菩提。 雖未契理觀心不息, 心觀明了理慧相應。亦稱觀行止觀。
(d)相似即: 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所說;又因凡事愈觀愈明,愈止愈寂。有似“條條大路通羅馬”必定愈走愈近。
(e)分真即:相似即是初破無明見佛性,分真即是開寶藏顯真如。 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又名分真苦提。
(f)究竟即:等覺即入妙覺。 智光圓滿不複可增,又稱究竟菩提。
以“圓”竟約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此即圓法。
(2)修大行: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法。前叁者爲純行法不贅,專論後者。智者引述慧思意 “爲隨自意,意起即修叁昧。” 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識,亦非不有識。識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識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識非一故雲叁名,非叁故說一性。 非名故不叁,非性故不一。非叁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斷,若不見常斷,終不見一異。故曰隨自意非行非坐。[62]
(3)感大果: 止觀者,違中道即有二邊果報;若行順中道即有“勝妙”果報。[63]
p. 185
(4)裂大網: 若人善用止觀心,則內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如破微塵出大千經卷,恒河沙佛一心中曉。裂大網者,通裂如大網之諸經,而在一心中得悟佛果。[64]
(5)歸大處:諸法畢竟空,是名總旨歸。[65]
①別相身有叁種: 一者色身,二者法門身,叁者實相身。若息化,論歸;色身歸解脫,法門歸般若,實相歸法身。
②般若說有叁種: 一道種智,二一切智,叁一切種智。若息化,論歸;道種智歸解脫,一切智歸般若,一切種智歸法身。
③解脫有叁種: 一解無知縛,二解取相縛,叁解無明縛。若息化,歸真;解無知縛歸解脫,解取相縛歸般若,解無明縛歸法身。
至德非叁非一,不可思議,法身直法身者,非法身也。當知法身亦身非身,非身非非身。 達此叁身無一異相是名爲歸,說此叁身無一異相是名旨,俱入秘藏是名旨歸。[66]
若謂般若直般若者,非般若也,當知般若亦知非知非非知。道種智般若遍知于俗故名爲知,所作皆已歸于解脫。一切般若遍知于真故名非知,所作辦已歸于般若。一切種智般若遍歸于中故名非知非非知,所作辦已歸入法身。達叁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爲歸。說叁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爲旨,俱入秘藏是名爲旨歸。[67]
解脫: 解脫者,非解脫也,當知解脫亦脫非脫,非脫非非脫。方便淨解脫調伏衆生不爲所染故名爲脫。所作辦已歸于解脫,圓淨解脫不是衆生及解脫相故名非脫。 性淨解脫則非脫非非脫,所作辦已歸于法身,如此之解脫 非一異相,俱入秘藏,故名旨歸。[68]
甚至連“旨歸”亦可作如是觀。[69]
p. 186
智者大師摩诃止觀可說是他思想代表中之代表作,而摩诃止觀之“大意”一廣中已概括了他的大部份思想。現在再將其四度之六攝法與七度之止觀中若幹思想,再摘要說明如下:
(乙)六攝法: 般若只是觀智,觀智攝一切法:[71]
(1)攝一切理: 有佛無佛理性長住, 順理而觀故論…
《天臺宗之理事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