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平等;慈悲接引。其中“无恼平等”又称之为“敬善知识”安乐行。
从安乐行义文中,我们亦可看出慧思之大乘行愿精神,亦充满著净土思想。虽然在“调服恶众生”中,特别强调“或与粗言毁眦骂辱”但那只是显菩萨心胸之手段而已,并非内有嗔恨。慧思说: “不能忍者,谓之辱。” “不骂不嗔,慈悲软语可名之为忍。”从上可知,慧思对于“忍辱”两字之诠释,绝非是他“想”出来的;而是“证”出来的。
还有,他解说“神通忍”之中有几句说: “……深入空际,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誓度一切众生……” [48]
p. 181
也是“证”出来的,而非“想”出来的。这比之陈子昂之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之感怀岂不是要高明多了吗?
难怪那些“恶比丘”对慧思说“般若波罗蜜经”太不相应了。唯有像智者大师那样天才的人,才能认知慧思之伟大。他给智者之影响,在教上则是承传了慧文“一心三智”、“一心三观”及他自己之“十如是之诸法实相”说。在禅观上则是他的悲愿精神与其悟证之震憾力。
在中外史上,无论是学派、宗派、悟证之震憾力是其兴衰之主要关键。仅文字上之痛痒是不能维系的。
四、智者的思想
实际上,智者大师算是天台宗之谛造者。他的著作很多,当以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所谓天台三大部为其代表作。法华文句是解析经之结构,文句为主。法华玄义乃在说明经之微言大义。这两部书对于天台宗依止法华经有著极深远的影响。摩诃止观一书,为他晚年所说,也是他一生享誉最隆之著作。虽是以止观为名,实际是禅教并重的。本文仅根据其“摩诃止观”以探讨其个人之思想。
(一)摩诃止观:智者自己说,他是依慧思而传三种止观的[49]。
甲、圆顿止观:
(甲)渐次:初浅后深:先修归戒,次修禅定,次修无漏,次修慈悲止于自证,最后修实相、止二边偏。
(乙)不定:互浅互深,或事或理,或息观即止,或照止为观。
(丙)圆顿: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可集,故无世间,住一实相。空相法性寂然名止;寂然常照为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p. 182
智者更引贤者 “菩萨初发心时,一向求菩萨坚固不可动……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开圆法(心)、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50]实际,这是在更进一步说明圆教之行位[51]。
(1)圆法(心): 闻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脱。虽三名而无三体。空一体而立三名。
(2)圆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闻深不怖,闻广不疑。
(3)圆行: 三谛圆融,不为“无边”所寂;不为“有边”所动。不动不寂直入中道。
(4)圆位: 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
(5)圆自在:根尘之交接,可以令人入迷,也可以令人出悟,有如太阳之轮照,或为晨,为午,为夜,日无时不照。根尘原本实相,原无不圆,原本自在。
(6)圆建众生: 或放一光,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内自通达,即空,即假,即中不动法性。
乙、从摩诃止观原文之系统分析:
摩诃止观之本文,分为十,称之十度;即一大意,二释名,三显体,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52]
(甲)大意:指止观一文之要旨,又分为五科;即发大心,修大行,成大果,裂大网,归大处。
(1)发大心: 劝令众生醒悟而上求下化。将心分为三种:[53]
①初方言:分心为道心即菩提,虑知之心,草木之心,草木之心即积聚精要者为心三种心。
②简非:简择所是,弃其所非,即辨是非之意。上品十恶发地狱心,中品十恶发畜牲心,下品十恶发鬼心,下品善心修阿修罗道,中道善心行人道,上品善心行天道,欲界心行魔道,世智心行尼健道,梵心行无色道。发无漏心行二乘道。前九约世闻苦谛,后一约为集谛。[54]至于“简非”是自发心或他发心呢?
p. 183
智者答说: “自、他、共离皆不可。但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如子堕水火,父母骚扰救之。”
③显是:即对显真实如是如是。可以四谛、四弘、六即三种方法显之。[55]
(A)四谛:依四谛法看,因缘所有为横开三藏二谛,称生灭四谛;法性不灭,为横开通教二谛,称无生四谛;从三悉檀横开别教二谛,故有无量四谛,第一义谛是横开圆教一空谛,则是无作四谛。 同居土有生灭;方便土无生灭;实报土无量;寂光无作。又 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我说即是空是无生灭;亦名为假名是无量;亦名中道义是无作[56]。
若作一实谛不分者,圆观义也。 若谓即空、即假、即中者,三种逦迤各各有异; 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 三种皆实者,无主故空; 三种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 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即是实相故。[57]
(B)四弘:四弘愿是相对四谛之“人”而说的; 四谛是“解明”上求下化;四弘中多约“愿”上求下化。四谛中“三世佛”上求下化;四弘中是“未来佛”上求下化。四谛中诸“根”明上求下化;四弘专指“意”根上求下化。因 意根是因、法尘是缘故也。 观根尘一念心起,能生所生无不是空。心无自性、他性、共性、无自性,起时不从自、他共、离来;去时不向东西南北去。此心不在内、外、中间。[58]
观根尘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即心。 观此一心能通不可说心,不可说心能通不可说法;不可说心能通不可说非心非法。 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并毕竟空,并如来藏,并空相,非一而三,三而不三。[59]
一念心起即八万四千法藏,生死即涅槃是名苦谛,一尘有三尘,一心有三心。一一尘有一万四千烦恼门,烦恼即菩提,是名集谛。[60]
但翻一一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如是无明即照为明。
p. 184
(C)六即菩提:[61]
(a)理即: 一念即如来藏现,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现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得不可思议。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观,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b)名即: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亦称名字止观。
(c)观行即: 心行菩提,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 虽未契理观心不息, 心观明了理慧相应。亦称观行止观。
(d)相似即: 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所说;又因凡事愈观愈明,愈止愈寂。有似“条条大路通罗马”必定愈走愈近。
(e)分真即:相似即是初破无明见佛性,分真即是开宝藏显真如。 无明微薄智慧转著。又名分真苦提。
(f)究竟即:等觉即入妙觉。 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又称究竟菩提。
以“圆”竟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此即圆法。
(2)修大行: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法。前三者为纯行法不赘,专论后者。智者引述慧思意 “为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 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云三名,非三故说一性。 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故曰随自意非行非坐。[62]
(3)感大果: 止观者,违中道即有二边果报;若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63]
p. 185
(4)裂大网: 若人善用止观心,则内慧明了,通达渐顿诸教,如破微尘出大千经卷,恒河沙佛一心中晓。裂大网者,通裂如大网之诸经,而在一心中得悟佛果。[64]
(5)归大处:诸法毕竟空,是名总旨归。[65]
①别相身有三种: 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三者实相身。若息化,论归;色身归解脱,法门归般若,实相归法身。
②般若说有三种: 一道种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若息化,论归;道种智归解脱,一切智归般若,一切种智归法身。
③解脱有三种: 一解无知缚,二解取相缚,三解无明缚。若息化,归真;解无知缚归解脱,解取相缚归般若,解无明缚归法身。
至德非三非一,不可思议,法身直法身者,非法身也。当知法身亦身非身,非身非非身。 达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旨,俱入秘藏是名旨归。[66]
若谓般若直般若者,非般若也,当知般若亦知非知非非知。道种智般若遍知于俗故名为知,所作皆已归于解脱。一切般若遍知于真故名非知,所作办已归于般若。一切种智般若遍归于中故名非知非非知,所作办已归入法身。达三般若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三般若无一异相是名为旨,俱入秘藏是名为旨归。[67]
解脱: 解脱者,非解脱也,当知解脱亦脱非脱,非脱非非脱。方便净解脱调伏众生不为所染故名为脱。所作办已归于解脱,圆净解脱不是众生及解脱相故名非脱。 性净解脱则非脱非非脱,所作办已归于法身,如此之解脱 非一异相,俱入秘藏,故名旨归。[68]
甚至连“旨归”亦可作如是观。[69]
p. 186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可说是他思想代表中之代表作,而摩诃止观之“大意”一广中已概括了他的大部份思想。现在再将其四度之六摄法与七度之止观中若干思想,再摘要说明如下:
(乙)六摄法: 般若只是观智,观智摄一切法:[71]
(1)摄一切理: 有佛无佛理性长住, 顺理而观故论…
《天台宗之理事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