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之理事观▪P4

  ..续本文上一页=空=假=中

  因此即等于:

  空=假=中

  可改为三谛:

  空 + 假=中

  依此可见,无论三谛即空、即假、即中“三即谛”是否是慧文所说,它为天台祖师所依止则是事实,我们俟后即有说明。而且“三谛观”与“三即谛”都是能通过逻辑加以检验的,也都是逻辑上之真实。

  因此三论亦可还原到二谛,因为四谛、三谛都是从二谛引申,或演绎所展开的。所以龙树菩萨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为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38]。

  总之,慧文法师,无论是从大智度论或是从中论中所阐述 “三智一心中得”,或 “有不定有,空不定空”,以及“三偈谛”,“三即谛”都是符合龙树菩萨之本旨的。

  不过,慧文法师能由“博”而返“约”,尔后,天台历代祖师就由此“约”而逐代有所展开。慧文法师能将理论上的“约”落实在修证之“观心”上,对天台以后之发展是深有影响的。

  三、慧思的思想

  慧思学于慧文,而慧思专诵法华。所以他将法华经中之“十如是”渗入,甚至更为具体地充实了慧文“一心三观”之内容。

  法华经方便品对于诸法实相是用十大范畴来涵盖的。那即是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p. 176

  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在大智度论中我们已说“佛是空一切智者”;法华经方便品亦指“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因此,慧思法师自可以说,悟知此十如是,即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即是 “三智一心中得”[39]。“十如是”即是“诸法实相”。

  慧思本人现存之著述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大乘止观法门”等,唯“大乘止观法门”因与“大乘起信论”在内容与结构上都近似,学者多疑为伪作。其“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共两卷,是以“四念处”作为禅法修习之主要方法。

  我们所介绍的是他的“立誓愿文”,与“法华经安乐行义”两部著作。

  (一)立誓愿文:

  1. 愿文引起之动机

  (1)远因:由于慧思读到 “释迦牟尼佛悲门三昧观众生品本起经”有“佛从癸酉年入涅槃后,至……弥勒成佛时有五十六亿万岁。”这期间,仅 “月光菩萨出真丹国说法大度众生……”,间有 “无量寿经在后住得百年位,大度众生然后灭去至大恶世。”所以慧思才发大誓愿: “我从末法初,始立大誓愿,修习苦行,如是过五十六亿万岁,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见弥勒佛。”[40]

  (2)近因:慧思在本愿中,说了他一生的概略行状。在于魏国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十五岁出家,诵法华经及大乘经典。顿感苦集无常,乃 “发大誓愿,欲求如来一切神通,若不自证,何能度人?”[41]于是“求无上道首楞严”,后“历诸大禅师学摩诃衍。”至三十四岁,才在河南兖州讲经说法。但却遭诸恶比丘以恶毒药令慧思食。三十七岁婉拒政府奉召供养,次年南下入准,在郢州讲大乘, “有诸法师起大嗔怨,有五人恶论师以生药置饮食中令慧思食……临死之际,

  p. 177

  一心合掌向十方佛忏悔;不得他心智不应说法。”四十二岁在光州城西观邑寺讲大乘, “时多有众恶论师……,咸欲杀害毁坏般若波罗蜜义。”四十三岁又在南定州讲大乘,又有 “众恶论师……断诸檀越,不令进食。”[42]

  于是,慧思乃发愿: “我为是等及一切众生,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罗蜜一部。”次年,有一位名叫“僧合”的,自动为他制了一个金字般若经。自是以后,即以此经“遍教化诸州”[43]。后来,慧思很有感应说偈: “以我誓愿,金字威力,当令弥勒,庄严世界,六种震动。大众生疑,稽首问佛……时弥勒佛,告诸弟子:“汝等应当……谛听谛信,过去有佛号释迦文……说是般若……广度众生。彼佛世尊,灭度之后;是时是恶。是时般若,波罗蜜经。兴于世间,时有比丘,名曰慧思,造此摩诃波罗蜜经,黄金为字……发弘誓愿,我当度脱,无量众生。弥勒出世,说是摩诃,般若经典。””[44]

  2. 誓愿文:慧思发了十九大誓愿,如果他得了佛果,而做不到以下这些就“不取妙觉”[45]。

  (1)卫护 “一切十方国土……四众比丘比丘尼及余智者,受持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诸大众敷扬斛说。敕令国内治罚一切破戒恶人……令诸恶事变为吉祥。”

  (2)发心 “所有福业尽施众生,至于当来弥勒世尊出世之时,于授记人中最为第一。调服恶人发菩提心……具六神通与佛无异。”

  (3)教化众生等无差别,饮食、衣服应食化现,不须造作。

  (4)令佛佛名首即“持戒精进修行六度”。受持佛名原者 “修行七日至三七日,即得见我,一切善愿具足。”

  (5) “具五逆罪应堕地狱,临命终时,值善知识教称我名,罪人闻已,合掌称名不绝,于命终时即得见我。”

  (6) “世界清净无三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悉化生。”

  p. 178

  (7) “有众生在大地狱,闻我名字即得解脱。”

  (8) “有众生堕饿鬼中,有千万劫乃至不闻饮食之名……闻我名即得饱满,得正念力舍饿鬼身生人天中。”

  (9) “有众生以恶业故,堕畜生中受种种苦,闻我名字得人天端正之身。”

  (10) “有众生牢狱紧闭鞭挞楚毒,称我名字而得解脱疮瘢亦灭。”

  (11) “有众生横被系缚过大祸对……临当刑戳称我名字,彼所执刀杖相械枷锁,皆悉摧碎即得解脱。”

  (12) “无量众生,有千病及以业障诸根不具,称我名字执持不忘。正念思惟病苦消灭,诸根具足即得平复。”

  (13) “须诵般若及诸大乘,修学禅定及神通力,宿罪障故修不能得,于日夜中,应各三时,称十方佛持我名字,是人心愿种种所求即得具足。”

  (14)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闻我名字即发无上菩提之心住不退转。”

  (15) “苦诸四众求佛道者,闻我名字修行我愿,应即得十地具足入如来慧。”

  (16) “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皆共称物,说我本愿及佛功德,众生闻者即得授记。”

  (17) “为大众说般若波罗蜜……为大众演说本愿因缘,如诸佛食等无有异。”

  (18) “所发上乘诸愿求佛道故,不计劫数劝修方便……为众生故起大悲心常无懈倦。功德智慧皆悉满足。”

  (19) “誓于此生得大仙报,获六神通;普现色身一时说法,众生闻者得不退转,速成菩提。”

  现在,我们来检讨一下,慧思为何有五次遭到“恶比丘”之迫害与凌辱。可能是慧思之“愿力”不为他们所接受,反认为慧思是自贡高,或者根本视慧思为精神病患者,但我们试看,慧思在三十七岁,不愿接受政府之供奉而迳南下江南,就可以明白他的本愿了。而且,他受到恶比丘之供养之后,更能自反自省,更发大愿,也可证明他的忍辱般若之修养了。尤以其十九大誓愿,其悲心之大真可与地藏菩萨之愿力相比拟。

  p. 179

  其次,其愿力中,只要称其名号就可以得其救度;与其发誓,自末法初直到弥勒佛降世,其中五十六忆万年,由他来“教化众生,从弥勒佛出。”可见,慧思之思想是充满著「净土”色彩的。不过,他的愿文应说:“如已证妙觉不成什么愿誓不取佛位”才对。这有如孙中山先生他革命成功了,见民不聊生,他要从事各种建立工作计划,而不愿做大总统一样。慧思的话实在是说反了。

  (二)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主要是解释法华经“安乐行品”的。慧思根据般若经解释说: “一切法中心不动曰安; 于一切法中无受阴故乐; 自利利他曰行。”[46]他不但把诸法性空之思想充分显示出来,也显示出他个人行证之境界;尤其显示了他的悲心。

  至于为何要如是地解释“安、乐、行呢?”他说: “一切法者,所谓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名一切法也。”菩萨对治一切法用“三忍慧”[47]。

  1. 为众生忍,又称生忍。因身诸受,受为苦。众生忍具有三种意义:

  (1)忍不还报:因我有身,而受打骂;应当观空,则无人能打杀我。

  (2)心定不乱:众生见菩萨忍即发菩提心。

  (3)调服恶众生:使之惭愧发菩提心。 “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处败法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

  2. 为法忍:即具足忍法者,也有三种意义:

  (1)观一切法皆悉空寂:观根、尘、识皆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造、无作、无受者。

  (2)观法性平等:色心,圣行无差别,二乘凡圣从本来同一法界即是佛。

  p. 180

  (3)现六道身调服众生;因为有自在智,行法忍方便具足化度众生。其他二乘不予也。

  3. 为大忍:又名神通忍。其解释如下:

  (1)大忍:“惊”之曰动。善身、恶身,乃至霹雳耳闻,眼见皆心不动。观诸法如实相,无本末,名生灭……生死涅槃无一无异,“解空法故”。 “学佛法时,不忽卒暴。是谓之大忍; 又一时欲度一切众生,心广故名之为大忍。”

  (2)神通忍: “菩萨本初发心时,誓度十方一切众生,勤修六度法……谓之空际,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即作是念?“我本誓度一切众生,今都不见一切众生,将不违我往昔誓愿。”作是念时,十方一切现在诸佛,即现色身,因为赞叹……菩萨是时闻诸佛语,心大欢喜即得大神通。”

  慧思又将安乐行,分为无相安乐行与有相安乐行两种:

  1. 无相安乐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因为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

  2. 无相行:依普贤劝发品,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救头然,行不顾身,若行成则见普贤金刚色身现前。

  至于其四种安乐行即是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述,正慧离著;无轻赞毁,无…

《天台宗之理事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