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理是谛法, 權實之外,別無理。
(2)攝一切惑: 由迷理而起生死惑,迷即無明。
(3)攝一切智:叁智一心中得; 廣明二十智亦爲叁觀所攝。
(4)攝一切行: 智是解,解而無行終無所至。行有兩種:一爲慧行是正行;一爲行行是助行。
(5)攝一切位: 寂滅真如無有位次,良以無生無滅爲慧無所得。能治煩惱業苦。一切位不出因緣、空、假、中四句,四句不出止觀,故止觀攝一切位。
(6)攝一切教: 世、出世名字悉從心起,若觀心僻越,順無明流一切惡教起;反之,亦有諸善教起。
①觀心因緣生滅無常— 寫叁藏之經。
②觀心因緣即空— 寫通教之經。
③觀心分別計較有無量種— 寫別教之經。
④觀心即是佛性— 寫中道之經。
⑤觀心即假即中— 寫華嚴之經。
⑥觀心即空— 即攝受般若如酪之經。
⑦觀心因緣生即空即假即中— 即攝大品般若熟酥之經。
⑧若用即中觀心者— 即攝法華開佛知見大事正直醍醐之經。
p. 187
以上是縱的六攝:六攝還有其橫的關系; 一法攝一切法;一理攝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又一惑攝一切理、智、行、位、教。又一智攝一切理、惑、行、位、教。又一行攝一切理、惑、智、位、教。又一位攝一切理、惑、智、行、教。
智者倡一惑攝一切理、智、行、位、教;又主“無明即法性”,自是才有湛然,知禮等之性惡說。
(乙)從假入空觀:即空即假即中,非空非假非中,是以不住四句偈,亦不不住四句偈; 不住無四句,故無住之心但有名字,“名字即空”。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爲“性空”。名、性俱空,是真谛破假谛亦名相空。[72]
再以根、塵合之考察即得十八空,從五根不得心即內空;從塵不得心即外空;根塵相合不得即內外空;離根塵不得即空空;四性相合不得即性空;四句相合不得即相空; 塵檢無十方分即大空;求最上所不得,即第一義空;四句因緣不得即有爲空;因有爲說無爲即無爲空;四句求生之不得即無始空;四句求心滅不可得即散空;四句求心滅不可得,亦不得心不生滅,即畢竟空;叁界無別法唯一心中求,今求心不可得即一切空;觀心無心,觀空無空,即無所得空;觀無見叁假不可得,即有法空;觀無見叁假不可得即無法空;觀亦有亦無見叁假不可得即無法有法空。[73]
從假入空,慧眼得開第一義, 一切見或無不清淨,正智現前,即無生門通了止觀,止觀亦成無生門。[74]
觀因緣所生法是初門,一切皆初門,初門即空。一空一切空,即第二門,此初門即假。一假一切假即第叁門,此初門即中。一中一切中,即第四門。初門即第叁門,叁門即一門。 一門一切門,不獨無生而已。一破一切破,非只破見思而已。從假入空,一空一切空,非但空空,生死而已。[75]
(丙)一念叁千,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天稱之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爲六聖,合稱十法界。十法界乘各自相攝爲百法界。百法界乘十如是爲百界千如。百界千如乘五陰,衆生、國大世界即成叁千諸法。乘即相攝、
p. 188
相涵。所以智者說:
“所謂惡道衆生相、性、體、力……究竟等,善導衆生……菩薩,佛法界相、性、體、力、究竟等;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世間,此叁千在于一念心。介爾有心,即具叁千。”又說: “世谛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叁千耶; 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叁千耶。”[76]
(丁)叁谛、叁觀、叁智與叁語之關系:[77]
(1)一切法皆是不可思議境, 若法性無明含有一切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法界,即是真谛。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谛。
(2) 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爲空觀。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觀。
(3)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爲總觀空。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爲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爲總中觀。
以上爲不可思議一心叁觀。
(4) 因緣所生法,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義,即非實,非權一切種智。
(5) 解頓即解心, 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若解不定,即解法趣心不迷。
以上諸名異而實同, 軌則人呼叁法;所照爲叁谛,此發爲叁觀;觀成爲叁智,教他呼爲叁語。
丙、從摩诃止觀之圓融精神分析:
如果,我們按智者大師自己所訂之綱目看,可說他的漸次、不定、圓頓叁種止觀爲“教”;一念叁千爲“理”
p. 189
;五廣,十廣爲“行”。
實際上,智者在止觀中之教、理、行叁者是不能分立的。因此,如果依其圓融觀點,可以爲四谛、叁谛、一谛。茲一一表解如下:
(一)四谛:多從果位上說:
四教 四境 四土 四谛
叁藏 → 生滅 → 同位土 → 俗(因緣生)
通藏 → 無生滅 → 方便土 → 空
別教 → 叁悉檀 → 實報土 → 假
圓教 → 第一義 → 寂光土 → 中
四谛可歸納爲叁谛。
(二)叁谛:多從理事上說:
1. 就俗谛看:
(1)有叁種智: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
(2)叁德:心、衆生、佛。
(3)叁止觀:漸、頓、圓。
(4)叁身:色身、法身、實相身。
(5)叁世間:五陰、衆生、國土。
(6)叁解脫:無知縛、取相縛、無明縛。
p. 190
(7)叁觀:空觀、假觀、中觀。
(8)叁轉十如:是十如“如”;如是“十如”;十如如“是”。[78]這亦是“顯是”之“是”。
2. 就叁谛圓融者看,即空即假即中。
(1) 第一式:
p. 191
(2)第二式:
①即空、即假、即中:
假=空=中
②叁谛:
假 + 空=中
③叁谛圓融:
假 + 空=[中(假、空)=假(空、中)=空(中、假)]
(叁)一谛:就勝義看:
1. 叁智:以一切總智爲究竟。
2. 叁德:以佛德爲究竟。
p. 192
3. 叁止觀:以圓觀爲究竟。
4. 叁身:以實相身爲究竟。
5. 叁世間:以國土爲究竟。
6. 叁解脫:以無明縛爲解脫。
7. 叁觀:以中觀爲究竟。
8. 叁轉十如:以“是”爲究竟
9. 叁千歸于一念心:心即理,即中道。
10. 六即菩提:歸于究竟即菩提。
11. 六攝法:般若只是觀智、觀智攝一切法,即般若攝一切法。若用“即中”觀智一心,即攝法華經,聞佛知見。
其實,就勝義谛看,一谛也是假名,一法不可得的。正如智者大師自己說: “世俗谛中,一心尚具無量法,況叁千耶? 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叁千法”?[76]
此外,智者之“無明爲性”[79];與“攝一切惑”;一惑攝一切理、智、行、位、教之思想是一致的。這對天臺爾後之“性具”說,“性惡”說具有決定性之影響作用。[80]
關于智者說 “道心即菩提,質多者,天竺音,此方稱言心,即慮知之心,汙栗馱此方稱是草木之心。又稱矣栗馱,此方稱積聚精要者爲心。”[81]這對爾後之灌頂、湛然主張草木都有佛性說自必有影響。[82]
至于“發大心”是自發心或他發心的問題,智者答說:“……共,離皆不可”,是“感應、道交”而發心。外有所感,內有所應。此一感應概念自是從周易鹹彖,及周易系辭傳“二氣感應”,“感而遂通”而來。
p. 193
而且,道生不但有此“感應”思想;而且也是“照緣而應,應必在智……此即作心而應也。”[83]道生主 “真理自然,悟亦冥符。”[84]與智者之 “理是谛法……既以止觀顯體,即攝一切理。”[85]是很相應的。
還有,道生主張“一闡提有佛性”,智者主草木有“積聚精要心”。很易看出道生對天臺智者是不無影響的。
現在,我們將智者大師之教、觀依事、理、觀行、果位四次第列一總表如下:
教理 行果
事 理 觀行 果位
一切法陰界入→從因觀果,一即多。
一切界入一切→法界,從果觀因,多即一。
非一非多→不落因果。 一法一切法→一假一切假→
一切法即一→一空一切空→
非一法非一切→一中一切中→ 道種智→破塵沙惑→漸觀→
一切智→破見思惑→不定→
一切總智→破無明惑→圓觀→ 證解脫
證般若
證法身
參、結語
智者大師紹承他生前祖師們之思想與行證,一齊納入叁谛法中。然後再運用即空、即假、即中之理論,形成叁谛圓融。叁谛圓融即假即空即中,實際即是一理體、一心。這樣複雜宇宙,人生問題,他竟用這麼簡單的“方法”就說明了。雖其方法簡要,但其思想系統,則是嚴整而高深的。這不能不歸功智者大師之思辨才能。
p. 194
智者大師之思想,雖是已形成天臺宗,但是,在他身後最引起爭論的是“性惡”問題。這問題,我們應溯及到慧思。他口中常提到“惡比丘”,“惡衆生”,可見,他這“惡”字不單是指惡行,也含有惡性。
智者本人則直說 “煩惱爲惡法,若具論惡法,名數衆多。”[86] “煩惱罪業深重,雖然止心靜住……內外善發,都不發一事。唯覺煩惱起業,是故明惡根性發。”[87]所以智者是主有“惡根性”的。
湛然說 “良由事惡助于理惡,共蔽理善使其不現前。……理惡者微細無明;事惡者;誤貪、破戒、嗔恚、懈怠、亂想、愚癡。……常自相應,相應即同法身。”[88]即是說理惡與理善是互相影響的。有如同根並蒂。
所以知禮引荊溪、湛然的見解“理性如來爲善惡之本”[89],正因爲理性如來可善可惡,所以…
《天臺宗之理事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