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藥師經
趙嗣崇 編著
前言
藥師經是在中國流傳極廣、影響極大的一部經。他揭示的是生命的奧秘。
命運是怎麼回事?由誰主宰?如何改變?這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也是這部經闡述的問題。
佛學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最系統、最完善、實證性的生命科學。釋迦牟尼以自己身心爲實驗對象,對生命現象深入研究,探究其規律、揭示其本質。他大徹大悟的是有關生命實質,有關如何解開生命流轉鎖鏈的真理。他建立的教法以覺悟爲最高追求,覺悟就是對自己身心的最透徹的自我覺知。佛教理論對生命規律闡述的深入、細微,是其它科學所不及的。是故,連西方哲人尼采也說:釋迦牟尼是「最淵博的生理學家,他創立的宗教應該叫攝生學」。
藥師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所講之經,是他成熟的人生哲學的體現。這部經和阿彌陀經一樣,是指導實踐、應用性佛經,沒有像金剛經、心經一樣對佛教理論作詳盡論述,看起來淺近,實則含攝了佛教全部教理。所以,它既是初入佛門的階梯,又是通達究竟之道的指南。
對普通人而言,修習藥師經,可淨化身心,提高道德水平,消一切災,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事實,延壽增福,改變現有命運,獲現世樂;對佛弟子而言,修習藥師經,可沿正確道路,獲究竟成佛的最高成果。
藥師經言簡易赅、修習方便、效果不可思議。爲了使這部經被更多人掌握,爲更多人造福,特作此白話解。
本書對經文逐字逐句解釋,並附白話文,同時以現代學術觀點對經文深層意蘊進行闡述。結合經文對佛教基本理論、基礎知識作了介紹,以供佛弟子、佛學愛好者、研究者、旅遊工作者參考。
本書對佛教基本原理闡述都是依據傳統說法,主要參考印順法師、本光法師、明晹法師、趙樸初居士、黃忏華居士、江味農居士等的有關著作。限于作者水平,錯誤不當之處,誠望大德、前輩及朋友們指正。
作者趙嗣崇謹識
(請看本書第一部分《藥師經》經文含義)
一、《藥師經》的經文的含義
本經全名爲《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經名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此經闡述的是藥師如來在未成佛的本因位上,發大願、立大志所成就的功勳德業。經名亦告訴我們,這部經是已獲修行成功,已成爲「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藥師佛,回顧從菩薩到成佛的修行經曆,並以此爲衆生樹立榜樣,做衆生表率,給衆生指示通往成功的途徑。
佛經命名通常是從「人、法、喻」叁個角度出發。如《阿彌陀經》以佛的名號命名佛經,叫以人立名。《般舟叁味經》以般舟叁味這一佛法爲經命名,叫以法立名。《稻稈經》以稻稈比喻緣生法,這叫以喻立名。以上都屬單立名。《妙法蓮花經》,經名中有法有喻,叫法喻複立名。《普賢菩薩行願品》則爲人法複立名。《如來獅子吼經》爲人喻複立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被稱作人法喻俱立名。佛經命名不出以上七種方式,即叁種單立名、叁種複立名、一種俱立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以法立名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佛的名號,「本願功德」是佛法。但此處佛的名號中的「琉璃光」是個比喻,故此經亦可看作人法喻俱足的俱立名。
「藥師琉璃光如來」爲梵文Bhaisajyaguru-vaiduraprabhasa的意譯,音譯爲「鞞殺社窭噜辟琉璃」,也可譯爲大醫王如來。世間衆生生理上有老病死苦,心理上有貪嗔癡苦,佛法不僅能解除人們生理之苦,尤能消除人們心靈之苦。所以佛是最了不起的醫生,被稱作大醫王。能治愈人們身心一切疾患,施法藥之師就叫藥師。
「琉璃光」之琉璃不是現代所謂琉璃瓦的琉璃。而是梵語「辟琉璃」(Vaidurya)的略譯。辟琉璃是一種青色寶石。這種寶石剔透晶瑩,呈天青色,是藍寶石中的珍品。琉璃光即指琉璃寶透射的淨光。以琉璃光爲佛名,顯現佛德,比喻藥師佛純粹光明、洞澈表裏的智慧之光。
「如來」是梵文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的意譯。「如」即真如,含如實之意,指一切事物的真實狀況。「來」即實現,到來之意,指最終成果。所謂如來即「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成實論》說:「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凡通達真理,獲得最終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獲修行最高成就的人都叫如來。如來是所有成佛者的共同稱謂。藥師佛也可稱作藥師如來。
「本願」指藥師佛成佛以前,還處于菩薩修行的本因之位時,發下的誓願。菩薩爲佛之本,菩薩成佛以前,都要發大誓願,在誓願鞭策下,菩薩建立救世的功業,同時自己個人修行也獲得成功。願力是成功的動力,在願力的作用下成就的功勳德業就叫本願功德。
人們要成就任何一件事,都先要立下志向,要有獲得成功的決心。用誓願的方式把願望和決心肯定下來,誓願就成爲警策自己,促使自己精進的力量。
菩薩發的願分爲別願和總願。總願是所有菩薩的共同誓願,顯教菩薩的總願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宏大無邊的誓願是菩薩行苦集滅道四谛(真理)法的共同決心和意願。菩薩的別願是每個菩薩獨有的誓願,如普賢菩薩的十願,阿彌陀佛的二十四願、四十八願,千手觀音的六願、十願等。本經中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是藥師佛在本行菩薩道時的別願。
佛所說法,由弟子結集、會誦、記錄整理成文,被稱爲修多羅(Sutra)。修多羅包含的意義爲:能産生出各種意義;能具備無盡的含義;如泉水一樣不斷湧出;能顯示各種意義;如繩線和墨鬥可以辨別斜正;如繩線串花一樣可以貫串諸法;能上合真理下契衆生的根基。
修多羅既包含了如此多的含義,將修多羅譯爲漢語時,用什麼詞才能恰如其分呢?有人認爲可以把修多羅譯作「線」,取其能貫串諸法,如線之串花,反映修多羅是佛的言論結集而成的這一特點。但是最通行的,是將其譯爲「經」。因爲中文「經」字,既含有貫串之意,而且,中國人把古代先賢言教、足以成爲後世圭臬,有無盡含義的,可作辨析是非標准的著述,叫做經。爲了突出佛的言教能契理契機,所以也把修多羅譯爲契經。
《華嚴經疏》說:「修多羅……,古譯爲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即契理合機之經。……正翻名線,線能貫花,經能持緯。此方不貫線稱,故存于經」。就是說由于經比線的稱謂高貴些,所以將記錄佛的言教所成的文字篇章稱作經。
總之,經文題目包含的意思是:這位成佛的覺者,智慧之光如天青色寶石發出的淨光,透澈內外。他在成佛前修行時,發大誓願,要拯救一切衆生,如醫生之救病。在願力鞭策下,成就了最偉大的功勳和德業。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爲衆生講述的真理,是衆生修行的指南和依據。
(請看本書第二部分《藥師經的形成與翻譯》)劣,外扶根塵差異也不明顯,就成爲病態的兩性人。兩性人內心的痛苦,遠遠超過常人。
命根是生命依托的物質基礎,現代心理學認爲,人的生命中樞在延腦部分,或許,延腦就是命根所在,一旦此處受傷,就會生命垂危。
「苦樂憂喜舍」這五種根叫做五受根,分別産生痛苦、快樂、憂愁、喜悅、以及不喜不憂平淡的舍受等五種情感體驗。美國科學家五十年代研究發現,人和動物的下丘腦存在「快樂中樞」,刺激此處,會産生愉悅感。有些藥物也能刺激人的樂神經,使人大笑不已。密宗認爲人身上有「大樂輪」,一旦氣脈打通大樂輪,就會有不可言喻的快樂感受。至于其它幾種感受,其根在人體何處,科學家正在研究之中。不過我們可以確信,既有這種功能,一定有産生這種功能的根據即根的存在。五受根缺損,對一切無所感,便是麻木不仁的白癡。
信根是信仰産生的基礎。佛經中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根堅固的人對谛理谛實能生誠信,對世出世間真理能生信心,所以能破邪見。反之信根欠缺的人懷疑一切,不信真理、不信正法、不信因果,找不到人生的正確道路,任憑我執支配,滋長邪見,墮入邪道,毀掉自己的一生。
精進根又叫勤根,是進取心、上進心産生的基礎。有精進精神的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事業功業的成就,百折不撓創立十善功業。缺乏精進根,一輩子懶懶散散,無所事事,不能奮起努力,蹉跎終生,一事無成。
念根是記憶力産生的依據。唯識論說:「雲何爲念?于曾習境,令心銘記不忘。」念根也可産生專注心,《大乘義章》十二卷說「守境爲念。」《遺教經》說:「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爲所害。」所以念根具足的人,頭腦清晰、記憶力強,能使念頭集中于正法,不被外境所擾亂。反之缺乏念根,什麼都記不住,正信不能保持,注意力不能集中,也難做深邃的思維。
定根是自控力産生的依據。定根具足的人意志品質良好,有高度的自控力,能攝持身心,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有定根的人才能習禅修定,才能啓迪出超凡的智慧,才作得自己的主人。缺乏定根的人身心散漫,管不住自己,隨意識攀緣外境,隨波逐流,造業起惑,沈淪生死,難以自拔。
慧根是智慧産生的基礎。智慧包括世智聰明,即世間黠慧,和般若智慧。世間黠慧即所謂的小聰明,以敏銳的分辨能力爲特征,耳聰目明即爲聰明。般若智慧對事物的領悟是全方位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而且是直接地把握精髓和實質。慧根具足才能領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有一點慧根,具備一點世間黠慧,也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不具備慧根就成了愚人、蠢漢。
信、精進、念、定、慧五種根是…
《白話藥師經(趙嗣崇 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