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普眼菩薩
---圓覺經略說
如何正思維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開悟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代表大智慧成就的文殊菩薩已經講過了。悟了道以後,如何修行?代表大行大願的普賢菩薩也講過了。現在是第叁位---普眼菩薩。
什麼叫普眼菩薩呢?千手千眼。一千只手中,每一只手心有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裏又出來一只手,每一只伸出來的手中又各有一只眼,如此層層呈現,重重無荊
請問諸位道友,當你打坐、燒香、拜佛的時候,看見這摸樣的菩薩,你害怕不害怕?一定嚇得半死,怎麼出現這樣的一個怪人?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那麼顛倒,真菩薩現身,你還會害怕呢?而假菩薩現身,你反而會高興。
眼睛無所不在叫“普眼”。手就是手段、方法。眼乃擇法之眼,叫作法眼。哪一位是真有成就的明師?哪一位是真通佛法的大善知識?你有能力辨別嗎?你有此擇法之眼嗎?普眼乃是法眼通天,手段通天。千手千眼是代表菩薩的教授法,沒有一定的方法,他隨便用哪個方法,都可以把你救起來,他一切都把你看清楚了,他可以以種種方便把你引渡過來。
佛法真正的法眼在哪裏?有些菩薩在雙眉間嵌一雙豎眼;還有十眼觀音,前面叁雙,後面叁雙,兩邊耳朵上各一雙,頭頂一只看天,心中一只看地。咦?我又把密宗修天眼的法門告訴你們了。真正的法眼乃是智慧之眼,沒有形相。
現在普眼菩薩登場,他問什麼問題呢?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雲何思惟?去何住持?衆生末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前面兩位菩薩問的是立地成佛法門,太高了,恐怕衆生不懂,普眼菩薩問的是第二號問題。如何正思惟修?正思惟修一般翻譯叫禅那、禅定,由中國傳到日本,再從日本傳到此間臺灣,便叫坐禅。好了,現在我們大家要高興了,文殊和普賢提的問題太大了,普眼菩薩所提的小一點,這正是我們要的。“雲何思惟?”如何坐禅?如何念佛?如何念咒?如何觀想?“雲何住持?”如果修行得到一點境界,如何保持,如何使正法住持世間?佛啊!您老人家慈悲啊!衆生還沒有開悟,有什麼方法能使他們很快就悟道呢?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
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各位回去之後要點一根香,拜拜這位普眼菩薩,他爲我們這些笨人帶路,他真慈悲啊!他說:佛啊!未來的衆生智慧低,假如沒有給他一個正當的修行方法並告訴他如何用心去思惟研究,只聽到佛所開示的圓覺法門,不用修就可以悟道的圓覺叁昧,衆生愈聽愈糊塗,對于圓滿覺悟的境界不能悟入,希望您老人家大慈大悲,爲我們以及將來的衆生假說方便,這個假就是借的意思,求佛指點我們一個方法,作爲修行的下手處。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清,終而複始。】
普眼菩薩講完以後,跪在地上磕頭,依據印度的禮儀,五體投地,如此叁拜,終而複始。普眼菩薩多慈悲!爲我們請問佛法,還在我們跪在地上磕頭。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
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普眼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學佛開始應如何修行?如何一步一步修?修行的程序是如何?又如何用心而悟道?如何定住如來之境界?乃至借用各種方法,使一切衆生容易悟道。佛答應說:你現在好好注意仔細聽,我應該告訴你。
【時普眼菩薩奉教喜歡,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聽到佛答應說法,心裏很喜歡。在座大衆也很高興,都靜靜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
佛說那些剛學佛的菩薩以及末世衆生要想求得“如來淨圓覺心”,此“如來淨圓覺心”乃是真正佛的淨土,唯心圓滿的淨土,不是東方淨土或西方淨土,而是自己的唯心淨土。如何修持才能達到此唯心淨土呢?應當正念,不要亂想,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不著邪念。如何不著邪念呢?這要先了解“圓覺經”。
“圓覺經”告訴我們一切衆生本來就是佛,但是我們現在不是佛,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于一面光明的銅鏡埋在泥土裏,埋久了,把銅鏡的光明遮掉了。我們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汙染除掉,就恢複了自性光明--淨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們就是佛,在修行做功夫,把那些髒東西洗幹淨,以此正念遠離諸幻,一切的知覺、思想、感覺、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一切有爲法、無爲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那麼,要證得真實之境,應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者,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協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間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一篇,卻忘了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裏,永遠記祝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了東西放哪裏,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甯靜,其實他腦子裏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難。釋伽牟尼佛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心集中于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請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在于求得專一。
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于什麼意思則不懂。那時候心裏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了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了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一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一個教派,信徒很多,他們拿一杯水,口裏咒子一念,手指一劃,便可以替人重病,而且很靈。我們小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裏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嚴禁泄漏,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結果,學回來了,什麼咒呢?就是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可惜我們一用就不靈了,爲什麼呢?不信。從這裏個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一切聲音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一不專一。還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靈。一念,血就止住了。當年我也去學,“東方一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足穿紅鞋子,一來血就止。”同樣到了我身上就不靈了,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以不靈。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才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他起來,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裏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裏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爲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衆的標竿,如釋伽牟尼佛、孔子、耶酥,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法門,爲什麼沒有效果呢?乃至于學個招鬼的咒,都招不動,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沒有做到“止”這一步,學佛都是白費功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來奢摩他行。
佛學稱“戒”、“定”、“慧”爲叁無漏學,由嚴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戒律是爲了防範自己行爲(包括心念〕的錯誤,由外而內,先把外在的行爲防守穩固,進而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前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班上的學生裏有幾位天主教的修士和修女,他們上課都很規矩,修女的穿著一身淨素,頗富仙味。有一次上課,我一看,平常上課的二位修女怎麼不見了?是不是出會了?佛教叫還俗,後來上課再一看,看到她們兩位不穿修女裝,穿一般普通的衣服。下了課向助教打聽,那二位修女並沒有出會,那麼,怎麼穿普通的衣服?原來是那個教派改服裝,教皇同意…
《圓覺經略說 第叁章 普眼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