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第一節 觀音特性
般若性遍于一切,大要分爲五門:
(一)如來門,如金剛經是
(二)普賢門,如理趣經是
(叁)文殊門,如文殊經是(文殊般若,重在不壞假名而開實相;爲一切經教之主)。
(四)觀音門,如本經是
(五)彌勒門,如仁王護國經是。本經既歸第四門,故首明觀音特性。
梵語阿()()枳帝濕()()羅,義爲觀世自在,或觀世音。因避唐太宗之諱(世民),往往略去世字,只稱觀自在,或觀音。
阿()()枳帝,義爲觀;即觀察世間一切法互相關聯之條理也。法性本無相狀,潤之以水輪;耀之以火輪;由是默照于心,則覺有自在之理致;響徹于外,則覺有清淨之音聞。故濕()()羅之義。或譯自在,或譯曰音。以世間因之得所表示,故加以世字志之。其實省去世字未嘗不可;非專爲避諱而然也。(如世界叁世等未嘗諱)
觀自在者,以妙觀察智默契法性妙用,不受世間法相之拘礙也。
以世間一切法相,消歸法界體性,當下頓入大空;此乃絕無所有之境界也。若以妙觀察智谛審之,則于無所有之中,顯出法性妙用,互相關聯之條理;是爲大空中之不空義。衆生爲情識所縛,固不能發明妙觀察智之功用,縱能一線開明,而爲凡情牽掣,瞬即晦昧;遂恒被世間法支配。觀自在者,即是觀察力強,不惟不受世間法支配;且能支配世間法莫不自在也。
觀音者,斂一切法相爲言音;更從言音會法性之自在也。
世間法相,或以眼見,或以耳聞,或以鼻臭,或以舌嘗,或以身接,或以意慮。蓋各因心力專注異趣,故所感塵相種類不同。今不論何等塵相,一味融歸耳根,則色香味觸法,莫不轉爲聲相。專于聲相中會世間法之本性,而應用自在,則名觀音。
此約智門言之。若約悲門,則由衆生言音中會其煩惱心念,而應以自在之救度也。
行者之修妙觀察智,或從世間中諸相一一迳契其法性;或概斂爲言音而會之。此屬智門,修智已成,則能于衆生言音中知其煩惱心念,即加以相當救度,而恒運用自在。如法華普門品正悲門之軌範也。
普門品釋迦佛告無盡意菩薩大略雲:“苦惱衆生,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此解脫原屬所觀之心)。蓋不重在名號聲相,而惟觀其聲所寓之煩惱勢力也。菩薩視其所需而自在提起其相當救度力;衆生苟非障蓋過厚,每能隨加持力超出煩惱之外。縱不能遽發爲現行;而此救度力之種子,亦得植于心田,而爲將來脫苦之因。此品所贊稱名之福利,皆依此法理也。世人或以所求無效,而疑謗此品者,未明其理耳。若有衆生對菩薩初無所求,菩薩已每隨緣示變化身(或應身或等流身)而爲說法;此正悲門之事。因地菩薩如是;大權菩薩亦複如是。
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運用觀自在法性之人,原有因果之別。證果位者,名觀世自在王如來。當在因地,或雖證果而倒駕慈航者,皆名觀自在菩薩。
觀世自在,乃妙觀察智之特殊功能。此智修習圓滿,即證果位。約功能言之,名曰觀世自在王如來。尊之曰王,仰極則也。果位即佛,故曰如來。此妙觀察智所觀之境,雖起滅無常,而本智卻恒常不變;故又名無量壽如來。前者對自性身立名,後者對受用身立名也。修習此智未圓滿時,不應遽證果位。尚未成佛,故稱菩薩。度衆生超越苦海,謂之慈航。此本因地菩薩必要功行。但既證果位者,非一味安于無爲,而恒隨緣度生不息,示迹等同因地菩薩;是謂倒駕慈航。此名大權菩薩。不同因地實居菩薩位也。要之,以妙觀察智利生者,不論權實,皆名觀自在菩薩。(或觀音菩薩)
此位菩薩,依智門而修習,依悲門而化度。(參觀楞嚴經耳根本圓通章)
此約因地菩薩言之。楞嚴耳根圓通章,自“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乃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即修習之事也。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乃至“故觀音名遍十方界。”即化度之事也。若法華普門品,乃約大權菩薩言之;只談化度,未涉修習。
本節特性則主乎智;而對衆生作法施,則亦兼悲。
本經自始至終,表面皆談智門。而對舍利子等宣傳,顯密齊施以利益之;則又悲門所攝也。
究實乃毗盧遮那等流法身之一;以流現真言爲無上特性也。
毗盧遮那,義爲光明遍照;(或曰大日取喻立名);即普門法身之意。此身具攝無量法性;一一開顯圓滿,則成受用法身。若俯順機宜,就其中一德示現佛性,則成應化法身。于應化中又隨緣取一相當法性;示同菩薩之迹者,則成等流法身。釋迦如來,即毗盧遮那應化身之一。釋迦所屬之觀自在菩薩,則等流身也。觀音特性,即統攝一切世間法相歸于音聲。欲表示何等法性,即流現相當音聲。稱性之音,名爲真言;初無義路可指。依真言隨順世谛作解釋者,則觀音部中文殊師利之功能也。(鳥獸等但發音響而無文義者,觀音皆能會之。
釋迦如來,示現出家相,純爲攝受小根小器之大權方便;觀法華如來壽量品可知。徹底明此,乃堪與談一乘。否則口雖一乘,心實叁乘耳。
般若波羅密多之義,既詳釋題中;境界原有深淺。淺者只與生空真如相應;深者乃與法空真如相應。
般若之義爲慧,或作智慧,乃隨智而起之慧性也。波羅密多義爲到彼岸;即到達安樂自在之境。不爲一切法相所拘礙,喻如度苦海而得到對岸焉。此皆釋題中所既言;今特重提之。然但不爲世間塵相所礙者,境界尚淺。若自心更能開顯無量妙相,且能觀察自在,不受行相之累者,境界乃深。
生空真如者(破賴耶顯生空),六塵都泯,不爲生身(即肉身)所籠罩,得見真實如如之法性也。
衆生不忘生身,致起我人等相,六塵紛纭,故真如妙性不顯耳。然但見生空,法性之念未盡舍離,隱隱中有法執在。此因般若照力未能徹及底源,不免無明緣起。法空真如者(破異熟顯法空),則法執盡泯後之真實如如自在境界也。
必證法空,方得觀世自在。故實現觀音特性之菩薩,必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法空真如顯現,能脫無明緣起,而入法界緣起,對于世間法庶能轉變自在;此屬深般若波羅蜜多境界。觀自在菩薩必須會此,方名實相符。宗門行人之任運受用,雖能不被心垢牽累,然尚屬無明緣起範圍;未能隨意顯示莊嚴境界也。
大般若經叁八雲: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作是觀: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誰之般若波羅蜜多?此般若波羅蜜多爲何所用?如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審谛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爲般若波羅蜜多。”
此乃大經初分般若行相品開端之文。蓋承上文無住品“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之結詞,提出此四大問題,勉行者真參實究其所以然也。若但籠統讀過,終不得益。今按題解答如左:
第一問 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無分別智。但所謂無分別,絕非籠統模糊之義。乃斂識上見分歸于自性分,且更融入大空中之證自性分;心恒活用不息,而不失其曆曆明明妙境也。攝論增上慧學分,說此無分別智,須離五種相以契自性:
(一)離無作意 無作意之相,如深睡沈醉悶絕等。雖類似無分別,實則其心停止活用,暫等死人。正與般若相反,故遠離此相。(有禅僧以睡爲受用,又有以懶爲受用者,皆可笑之至。)
(二)離無尋伺地 初禅境界,尚有尋求伺察之心,仍與外間言說相通。二禅以上,定境較深,尋伺不行;是名無尋無伺地。然充其量,不過能護念清淨,不脫識上見分;非能泯見分歸于自性。修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不得以此境當之。(有入定能經多日者,不過此等境界。)
(叁)離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亦名滅盡定。能使前六識心心所法皆滅而不起,故名滅盡定。加行時,務滅受想二心所以求得定,故又名滅受想定。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諸聖人,爲假入涅槃之想;而入于此定;極長者七日。此乃二無心定之一,屬非想非非想天。(余一乃外道所入之無想定,屬第四禅。)此定以遮遣六識爲究竟;非能斂六識見分歸于自性分。故行者不得誤認爲般若波羅蜜多。
(四)離色法自性 色法屬無情器界,無心無識;對于一切境都無所知。然實冥頑不靈,絕異無分別智;行者勿得混視。(陳那菩薩嘗以此旨破一外道化身爲頑石者。)
【附注】輔行十之一雲:迦毗羅仙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往頻陀山取余甘子食,可延壽。食已,于林中化爲石,如床大。有不逮者,書偈問石。後爲陳那菩薩破斥,書偈石裂。
(五)離未忘實相 識上一切見分能消歸自性分實相,固近般若波羅蜜多矣。使猶有實相之念存,仍著于有法;未能謂之真實般若波羅蜜多也。(仰山禅師破一學人雲:你豈不知無一法當情者。即此旨。)
修證般若波羅蜜多,曆程分叁級。(見世親攝論釋八)。其要如左:
(1)尋思慧 此乃窮參力究時所顯之慧性也。雖趣向般若波羅蜜多,而帶有行相。是加行時必經之曆程;故亦名加行無分別智。
(2)內證慧 此乃尋思止息得見本體時之慧性也。是謂正證般若波羅蜜多之境界。亦名根本無分別智。
(3)起用慧 此依本體起妙用之慧性也。所起叁業莫非清淨。禅宗所謂末後句即此。亦名後得無分別智。
第二問 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義爲慧。以此慧力應用于世谛,乃能發明世間法中種種條理,爲一切文化淵源。然但爲意識所依;所發明者不過塵迹中粗淺之道(不論形上形下)波羅蜜多,義爲到彼岸。
蓋以塵迹邊事爲此岸;超乎塵迹以外別有妙境,喻如達到彼岸也。妙境爲何?即塵迹所寓之相當法性。此等法性,不可以言說說;不可以意識識。見性者惟覺得一段靈明之致徹照法界源底;與此岸般若,只知事物粗迹
者迥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
《心經廣義 第一章 破五蘊 第一節 觀音特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