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藥草喻品第五
授記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藥草喻品第五
文中所述,乃一切草木,何故以藥草爲名?原來取藥草喻者,取其能對治義,藥草能對治大小諸病。
雲雨所潤是一,猶一佛乘。一切草木所得不同,各各有所對治。小根小莖、小枝小葉對治也小,中上根對治也大,故名藥草喻。
佛法是一,五乘所取各各不同。所取不同,對治亦不同;以對治不同,得益亦不同。雖有所不同,然皆一雨之所潤;雖一雨之所潤,而得益各有不同。以有如是差別故,取藥草名。 「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佛贊迦葉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說諸法不離實相,是爲善說。如果說諸法離乎實相,是爲不善說。
如來複有無量功德,表示所化一切也。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如來于諸法自在,故名諸法之王。所說皆不虛者,所說諸法,無非實相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實智方便,是諸佛權智;方便實智,是諸佛實智。佛以權智,于第一義谛說世谛;佛以實智,說世谛即第一義谛。
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一切智者,佛智也。一切智地者,佛地也。佛所說法,皆令衆生到于佛地。此所謂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如來如實知,一切諸法皆歸實相。因爲諸法皆以實相爲所歸趣。
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此說衆生之病。有的衆生深心著于人天福報;有的衆生深心著于涅槃;還有的衆生惡心深重,造諸惡業墮于叁塗。
又于諸法究盡明了,示諸衆生一切智慧。此說治病之藥。對于人天衆生,說于戒善,令免叁塗之苦;對于二乘,說于四谛十二因緣,令出叁界;對于菩薩,說于六度,令行菩薩道,得成佛果。六度若廣說,應爲十度,爲地上菩薩所行。初地修布施度,二地修淨戒度,叁地修忍辱度,四地修精進度,五地修禅定度,六地修般若度,七地修方便度,八地修願度,九地修力度,十地修智度。
如來于一切法究盡明了,然說此諸法,皆歸實相,故曰示諸衆生一切智慧。實相即諸法曰智,諸法即實相曰慧。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一切草木,無非藥草。有人問文殊菩薩言,何種草是藥草?文殊菩薩反問言,何種不是藥草?故知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無非藥草也。
一時等澍,其澤普洽,譬喻佛法雲遍覆,法雨普施。一切卉木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譬喻人天;中根中莖中枝中葉,譬喻聲聞緣覺;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譬喻菩薩。諸樹大小,隨上中下,所受各有不同。
一雲所雨,譬一佛乘。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佛以一音演說法,五乘各得其果報。故一地所生,同實相所生,一雨所潤,同爲一乘法雨所潤,一切草木所得,各各不同。
「迦葉當知。如來亦複如是。出現于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叁千大千國土。于大衆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衆。皆應到此。爲聽法故。」
合以上譬喻,故曰如來亦複如是。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天人阿修羅者表叁善道。地獄餓鬼畜生,爲苦所逼,或爲癡所覆,不暇聞法。
佛自唱言,十號具足證無上菩提。出爲世間導師,未度者令度,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示爲五乘慈父。今世後世應如實知,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見究竟,知見清淨,知見平等,謂一切知見。知道者,表佛意業清淨。開道者,表佛身業清淨。說道者,表佛口業清淨。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佛出世後,無數千萬億種衆生,從佛聞法。如來隨其根性,而爲說法,皆令歡喜快得善利。現前及後世皆得利益,方稱善利。故衆生聞法,現世安隱,後生善處。
後生善處者,生于佛世也,故能以道受樂,亦得聞法。衆生于後世中,見佛聞法,離諸障礙,漸得入道。
故佛出世,如大雲雨,令一切衆生蒙潤。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一相者實相,實相一相所謂無相。一味者法性,如海水無量,同一鹹味。一相一味,表一乘妙道。如來說法,皆一乘妙道。以下經中,自作解釋。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解脫于生死,曰解脫相。生死有二種,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二死俱盡,名解脫相。二乘僅解脫分段生死,不名解脫相。
離相者,離生死離涅槃,離生死涅槃之「離」亦離,至無所離處,名爲離相。
滅相者,寂滅相也。《仁王經》雲,叁賢位菩薩得伏忍,初二叁地菩薩得信忍,四五六地菩薩得順忍,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忍,十地至妙覺得寂滅忍。
一切種智是佛地。佛具一切智,共二乘;佛具道種智,共菩薩;佛具一切種智,不共一切。
「其有衆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衆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其有衆生聞如來法,若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其所得功德不可思議,其自己的智力不能覺知,唯有如來的智慧方能知之。因爲如來智慧無量,能知此衆生種相體性。相體性者,即前文所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種相體性者,衆生于十法界中,系某種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如來智慧皆能知之。
如來智慧能知,衆生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例如人天憶念福報,思惟、修行福報;二乘憶念、思惟、修行涅槃;菩薩憶念、思惟、修行無上佛道。
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人天雲何念思修福報?日夜祈求也。二乘雲何念思修涅槃?求自度也。菩薩雲何念思修于無上佛道?自度度人也。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人天以五戒十善,念思修于福報;二乘以四谛十二因緣,念思修于涅樂;菩薩以六波羅蜜,念思修于無上佛道。
以何法得何法?以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以四谛十二因緣,得二乘涅槃;以六波羅蜜,得佛無上菩提。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如來悉能如實知、如實見,明了無礙。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佛知是已。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爲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如彼卉木……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是以法合譬。
如來知實相一相、法性一味之法,于實相外別無諸法,于法性外別無諸法。一切法皆歸實相,一切法皆歸法性。故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畢竟空。何以故?一切法皆實相故,一切法同一法性故。
如來如是知已。如來以實智知諸法實相;以權智知一切衆生心心所法,知一切衆生的根性欲。如是知已,于是觀衆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說一切種智,于一乘法而說叁乘。
最後贊歎迦葉等,迦葉汝等甚爲希有,能信解佛語,知如來隨宜說法,所說皆是一乘。汝等信解,實堪贊歎。所以者何?諸佛隨宜說法,難知難解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衆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爲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爲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于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衆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谷苗稼 甘蔗蒲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幹地普洽 藥木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世尊重宣其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衆生皆以有法,落入生死。執有者有于有,執無者有于無。有有固是有,有無者無依然是有。以執有法故,墮入二種生死。二種生死者,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佛爲度衆生出于生死,乃出現于世,破衆生之有執。
如來尊重者,如來尊貴也。
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如來爲隨順衆生故,四十年中未說二乘亦當作佛,法華會上方爲聲聞人授記。
因爲聲聞人無有智慧,易生疑悔而得罪,永…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