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品第一
此品在贊佛之德行也。身語意叁業清淨曰德,以清淨叁業施于衆生成就一切事功曰行。衆生若能清淨身語意,十惡不犯,便可與佛齊德了。
佛于無量劫修積德行,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尚是略說,若具足說,佛爲大菩薩示現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佛以清淨法身,爲衆生示現無量色、無量形、無量相、無量好。所謂空性隨緣現,無量相具足。所以經雲:「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無相之相有相身,衆生身相相亦然。」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此是證信序,悉是結集經人語,俾取信于後人也。
如是佛所說,明非我結集經人信口而說者。同時佛確如是而說,我記憶無謬也。我親從佛處聽聞,非道聽途說者也。故曰如是我聞。
佛法流布十方,不便以一國之年代記載,故以「一時」代表之。
佛即釋迦牟尼佛也,是說法之主。此經爲釋迦牟尼佛所說,非余佛所說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說法之處。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時,自上茅城遷來此處。以王舍于此,故曰王舍城。
王舍城周圍有五座山,第一座即耆阇崛山,即靈鹫山是也。有雲其山頂形似鹫鳥,有雲山中多鹫,故名靈鹫山。山在王舍城東北方,世尊居此山中說法最久。
比丘是出家受具的男衆,比丘尼是出家受具的女衆。比丘有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
大比丘之「大」,亦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言其道德尊崇,在聲聞有學中最尊最極。多者,言其學問深、識見多,精通內外經典。勝者,言其得佛教法,知見正真,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衆者,僧伽也,僧團也,和合衆也。如是比丘,有一萬二千人在一起。
菩薩摩诃薩,具稱應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菩提者覺也,薩埵者譯爲有情,菩提薩埵即覺有情。此有二義:一者,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二者,菩薩自覺,複能覺悟其他的有情。
自覺是上求佛道,覺悟其他的有情是下化衆生。故菩薩者,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
菩薩上求佛道是智,下化衆生是悲。菩薩以智導悲故不住生死,以悲導智故不住涅槃。所謂行空不證者,悲導智也;涉有不著者,智導悲也。
所謂摩诃薩是大,菩薩摩诃薩者,即大菩薩也。如是大菩薩,計有八萬人。
「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
次言天龍八部及與四衆弟子。天趣與龍,衆所易知,不贅述。夜叉譯爲捷疾鬼。幹闼婆譯曰香陰,食香資陰也,乃帝釋天之俗樂神。阿修羅,譯曰無端、無酒、非天。阿修羅瞋心特重,喜與天戰。有四種阿修羅:一、卵生,鬼道攝;二、胎生,人道攝,居地下大窟中;叁、濕生,畜生道攝;四、化生,天道攝。
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翅伸張相去叁百六萬裏。閻浮提只能容其一足。命終後發火自焚,身肉消散,唯心不壞,青琉璃色。輪王得之,用爲珠寶。帝釋得之,用爲髻中之珠。
緊那羅,舊譯爲人非人,新譯爲歌神,帝釋之歌神也。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也。
此言諸比丘,即一般比丘也,不同以上之大比丘。比丘是男衆,比丘尼是女衆。優婆塞是在家受五戒的男衆,優婆夷是在家受五戒的女衆。此出家在家男女二衆,是佛的四衆弟子。
「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繞。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轉輪王于人壽增劫時出現于世。人壽增至二萬歲以上,直至人壽減至八萬歲時,此其間轉輪聖王出現于世。良以衆生善根福德俱深厚故。轉輪王有四種,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金輪王主宰四部洲,銀輪王主東西南叁部洲,銅輪王主東南二部洲,鐵輪王主南瞻部洲。轉輪王有七寶,即輪寶、珠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玉女寶。
國王是指諸小國王。以及王子國臣國民。士即是人也,男人曰國士,女人曰國女。
世間長者,須具十德:一、姓貴。二、位高。叁、大富。四、威猛,具威儀也。五、智慧甚深。六、耆年歲長。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
繞百千匝者繞佛也。繞佛者,表敬慕于佛也。或者有人懷疑若繞佛百千匝,豈不費時太久嗎?須知佛有神力,能令長時化短,令衆生覺得只是須臾頃。
燒香散華作供養也。種種供養略說有其叁種:一、敬具供養,如燒香散華等。二、資生具供養,如四事供養等。叁、莊嚴具供養,如幢旛寶物等供養。或說十種供養,即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或說財、法、觀行等供養。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叁界菩薩。毗摩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前文略舉菩薩數爲八萬人。今舉八萬菩薩之上首,以代表之。
法王子是菩薩別稱,從佛法化生,並能承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曰法王子。如是等菩薩共有八萬之數。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禅寂常在叁昧。恬安惔怕無爲無欲。顛倒亂想不複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輪。隨順能轉。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衆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踈增長大乘事業。令衆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衆生。是諸衆生真善知識。是諸衆生大良福田。是諸衆生不請之師。是諸衆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爲衆作大導師能爲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衆樂服。調禦大調禦。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衆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于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菩薩摩诃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這一大段文,是贊菩薩有如是之功德。
大士是菩薩的別稱。破無明見法性之菩薩曰法身大士。初地以上之菩薩,即名法身大士。這八萬菩薩,悉已破無明證法性矣。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是言這八萬菩薩皆已成就五分法身。
遠離過非,持戒功圓,證得法身本來清淨,曰戒法身。
心住實際,除滅一切妄想分別,證得真心體寂,自性不動,可成就定法身。
如實知見,契會中道,證得真心體明,自性無暗,可成就慧法身。
解脫者離縛義,離生死義。若證得自體本來無有生死,無有諸累,如是可成就解脫法身。
徹證實相,如實知一切法本來無染。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並知一切叁乘人之所證所得,是名解脫知見法身。
雖然小乘人亦證五分法身,然質實而論,唯佛一人以後得智徹證五分法身也。
其心禅寂,常住叁昧。叁昧者定也。小乘人有入定出定,大乘人無有出入。以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無非是定也,故曰常住叁昧。
以其心常寂定故,所以能恬安淡泊無爲無欲。以無爲無欲故,于是一切顛倒亂想不能入。因爲定力所持,所以其心能夠靜寂清澄,而其志慮玄通無礙,虛漠無著。如是縱經億百千劫,總是妙湛寂止,不動不搖。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是智慧通達,親證無量諸法,故曰悉現在前。
是等菩薩摩诃薩,以大智慧悉能通達諸法。菩薩智慧真正明了,如實知諸法悉以無性爲性。以諸法無自性故,所以得隨緣幻成諸相。而諸法相隨緣幻成,幻成之相定無自性。菩薩如實知無性幻有,故能于一知無量。菩薩如實知諸法幻有無性,故能于無量知一。如是性相真實,無有顛倒。一切有無長短等諸法相,無不顯現明了。
如是八萬大菩薩,悉能曉了五乘衆生之根性欲。有雲過去者名根,現在者名欲,未來者名性。有雲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深心所著名根。
所謂根者,衆生之根機也。衆生根機有上中下之分,如利根者稱上根,鈍根者稱下根,中庸者稱中根。再如信進念定慧等五根皆是。
性名積習,積習既久,于是成性。所謂欲者,系信喜好樂之謂也。如有好五欲者,有好名聞者,有好世間財利者。再如有好出家修道,有好持戒,好信,好施,好頭陀遠離,好禅,好智慧,好多聞,好毗尼;凡夫之人好淫怒癡等,皆名爲欲。
若略明欲與性之分別,或時欲隨性而作行,或時習欲而成性。性名染心,欲名隨緣,是其大略分別也。
菩薩既已深知衆生之根性欲,于是以陀羅尼力,與無礙辯才智慧,請佛爲衆生轉*輪,同時菩薩自己,亦能隨順爲衆生說法。
陀羅尼譯曰總持,總持者,能持諸善,能遮諸惡也。陀羅尼有四…
《無量義經略解 德行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