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P13

  ..續本文上一頁然是大慈大悲,而文殊、觀音、勢至之流,都是濟人利世的大菩薩。等而下之的,也還都是一生補處,或阿鞞跋致不退轉的阿羅漢。今得往生,和他們把手共行、相視而笑,做很知己的道友。因彼此的切磋琢磨,我們不懂的道理也會弄懂;不會行的也會去實行起來,這是何等的好事啊!這是講的發願,向下再講實行,阿彌陀經上說: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少善根,少福德的少,就是微少。善根福德少了,力量就不夠,沒有充分的力量,就不得往生彼國。而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緣,合而言之,故叫因緣。

  然而什麼叫做善根呢?什麼叫做福德呢?善是純良的心願、純良的行爲。根,如樹木的根本,有生發的意思。就是說要以純粹善良的心行爲生西方的根本。福德,就是有利于他人的善行。因爲單有善根的正因還不夠,必得要有福德來做助緣,配合起來才能做生西方的條件。

  那末!什麼是善根呢?這裏邊包括兩個成分: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常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菩提心就是覺道的心,也是利益他人的心。就是說:求生西方的人,不是爲的逃避現實,爲的是要求覺悟真理,以所覺悟的真理,再來展轉教化他人。但是在我們這世界,障礙太多,要想求道,如逆水行舟,甚難甚難!所以運用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求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諸大菩薩一班名師益友,學習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假如你沒有濟世利人的心願,阿彌陀佛是不受你這個學生的。所以生西方,等于學生到美國去留學一樣,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逃難。

  什麼是福德呢?這在十六觀經上和大本彌陀經上說得很明白,十六觀經上說:孝養父母,讀誦大乘。大本彌陀經上說:修諸功德,孝養父母。這是我們這社會所需要的道德教育。讀誦大乘者,大乘經多是策發人們濟世利人的大心的,讀誦大乘,才能時時激發自覺心和利人的心。修諸功德,就是實踐利人的行爲;如救孤恤貧之類。至于孝養父母,則更是我國五千年來,立國之大本,而爲我們必須遵守的。

  發凡夫心,是無善根。發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事業是無福德。做了而希望還報,是爲少福德,必得要以大菩提心,念佛名號爲正因;以不存收獲的純良心作福德爲助緣,以這大因大緣,才能得生西方。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各位靜下心來想想看,這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勉勵我們目前就要做一個濟世利人的好人嗎?

  各位聽衆!上期,我曾告訴各位,信、願、行,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叁個必要的條件,今天專門講一個行字。行,就是實地的去做起來。假如我們要造一所房子,測量好了地皮的大小,就地皮的大小而畫成房屋的圖樣,何處是客廳,何處是臥室,在心中似乎具有很合適的一座房子。你如不備材料,沒有工人去動手建築。那這一所房子,永遠是你心目中的幻想,得不著實在的享受。

  又如我們從甲地到乙地去,你問明了路線,甚至車票已捏在手中,你如不走上車子,也是一輩子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佛教經典裏所講的,教、理、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都以一個行字爲他的重心。儒家也說:言顧行,行顧言;明朝的王陽明更講究知行合一。所以有信願而沒有行,等于說食不能充饑一樣的愚蠢。那末!我們應當怎樣行呢?彌陀經上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善男子,善女人,是一句概括的話,無論出家在家,可能念佛的男女二衆,都包括在內。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所念的佛名,和念佛的方法,若一日乃至七日,是克定念佛的時間。一心不亂,是念佛的成績。

  上文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末!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所以釋迦世尊召呼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以後,他就努力的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執持者,口裏念住了,心裏想住了,時時不要忘記,散失。像這樣不斷的念,能以一日二日或七日的時間,在工夫上,念到一心不亂。然而,一心不亂以後,又怎麼說呢?那在下文再講。

  善男子善女人的善,是指有宿世善根的人。善何以叫根,根有生長的意思。都如不信仰佛的人,忽然因旁人的勸導,到佛菩薩前,燒一炷香,獻幾枝花,或者更拜上幾拜,這就叫培植下了善根。這善根好象一顆種子,永遠不會爛壞,一遇到善緣的引發,他就會抽芽、長苗、開花結果。所以肯念佛的人,都是多少有點善根的。我說個故事各位聽聽: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頭兒,到祇樹給孤獨園去要求出家,正巧碰到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入定觀察他有沒有善根。觀察的結果,這老頭兒沒善根,就很婉轉的對他說:老先生!出家不是件容易事,你回去吧!老頭兒一聽,慚愧得哭起來了。驚動了釋迦世尊。世尊說:別忙,讓我來爲他作一番觀察。世尊觀察的結果,說他是有善根,因爲他在很遠很遠的劫數以前,是一個砍柴的樵夫。他有一次在山上砍柴,突然來了一只猛虎,他一嚇趕忙爬上樹去。老虎看見老頭兒上了樹,拼命用他的蠻力啃那棵樹。那棵樹被老虎啃得搖搖欲倒,老頭兒不由自主的嚇出了一聲「南無佛。」他就以這一聲稱佛的善根,足以度他出家。于是老頭兒出家了,並且不久還成了道果。原來舍利弗的觀察力,不及世尊觀的久遠,幾幾乎誤了事。這就叫善根。所以法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男子、女人,不但包括了人世間出家在家的男衆女衆,連天上的衆生、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男女衆生,都可以念佛。即使耽于逸樂,或迫于衆苦,口不能念,拿耳朵聽都可以的吧!清末民初,南京楊仁山老居士,是一個對于佛教有大功績的人。他雖然普遍的宏揚佛法,但宗旨是歸心淨土,所以以念佛爲恒課。他養有一只八哥, 兒,八哥兒是鳥類中能學說人話的。八哥兒聽楊老居士念佛念成習慣,他也跟著念佛。幾年後八哥兒死了,老居士把他埋葬在宅旁空地上,還堆砌了一個小墳墓。後來在墳墓上長出了一枝蓮華,楊老居士把他掘開來一看,那枝蓮華,正生長在八哥兒的嘴裏。當時這希奇事,傳遍了南京上海之間,這足以證明叁惡道的男女衆生,皆能念佛。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者:聞就是拿耳朵聽,你不管因什麼機會,而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的話,你就跟著執持誦念,不要忘記。我們不要說能長久的誦念吧!就是經過你耳朵裏一聽,就爲你下了一粒成佛的種子。佛說:一入耳根,永爲道種,就是這個道理。因爲佛爲大醫王,覺人覺世的大無畏精神,固然能震動衆生的心弦。而衆生皆有其固有的佛性,所以借佛號的引發,可以使他的善根種子,發生變化,以至于成熟。所以華嚴經上說:「甯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這是有善根的衆生發的願心。就是說:我甯可生到惡道裏去,可以聽到佛的名字;不願生到善道裏,聽不到佛的名字。都如天上的衆生,無往而不快樂,他們不會有學佛興趣的;像地獄餓鬼道的衆生,爲苦所逼,容易接受感化,所以佛菩薩多不到天上而常出現在餓鬼地獄道裏,使他們聞到佛名而獨得清涼。因此,我們憑著宿世的善根,知道了念佛的道理,更應該執持阿隬陀佛的名號,以爲求生西方的資糧。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這是假定的一個時間,言其念佛功夫的容易。假如你在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之間,能念到一心不亂的話,馬上就得到阿彌陀佛接引你生西方的效果。如果死板板的執著以七天爲限,那末,七天過了,你並沒有生西方,你就不念了嗎?或者翻過來疑惑經上說的話沒有靈驗嗎?所以我說:這是假定的一個期限。

  什麼叫做一心不亂呢?一心的心,不是心髒肉團心的心,而是非物質的意識心。我們這意識心,有如猿猴一樣,不管日裏夜裏,除開熟睡或悶絕,他是沒有休息的時候的。一天到晚,昏昏擾擾,都在吃喝穿著,人我是非,喜怒哀樂上兜圈子,一直兜到老死,死了還是不會休息的。所以念佛的人,將一句阿彌陀佛做個倚靠,把這如像猿猴一樣的一顆散亂心,縛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說明白一點,就是從自己心上,發出一種控製力量,控製自己的心,使他不致奔放流逸。控製久了,就可以做到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打成一片,如止水,如明鏡,能照了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動,這就叫做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以大悲大願,成就得西方淨土,一句阿彌陀佛在嘴,就包含淨土的依正二報,和佛所行的功德大海。我們自己的一切善行,也慢慢的從此出生,所以念佛便是多善根,多福德。

  各位聽衆!上面講的是:不論男子或是女人,如果在一天或至七天之間,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到一心不亂。這是講的信願行叁個條件中的一個行字,行,就是腳踏實地的做一套功夫,我曾問過,假如做到一心不亂的程度,以後又怎麼樣呢?今天就來答複這個問題。佛教以因果爲宗,因此說世間法的宇宙人生,出世間法的聖賢修證,都逃不了這因果的定律。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宗,當然也不能例外。行就是因,蒙佛接引就是果,由有如是因,才感得如是果。他教以一信就能得救,絕對沒有那麼便宜的事。舉個例罷:如一粒稻種子,可以抽芽,可以發苗,可以開花結果。但你不把這一粒稻種子,下到土裏去,予以適量的水分,他能抽芽發苗,開花結果嗎?至于救濟貧病,努力公益的事業,那是外在的世間因果,與超人類,心理上的工夫,出世間的因果,是兩回事。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治心的工夫,是出世間超人的正因,阿彌陀佛接引就是果。因爲阿彌陀佛的中國話,就是無量光明。光明而稱無量者,就是在時間上說;是過去過去不見其始,未來未來不見其終;在空間上說,是盡十方世界,無不包容在這光明之中。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地不浸潤在佛光之中。祇是…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