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P9

  ..續本文上一頁鹦鹉呀,舍利呀,還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呀。

  鶴的嘴和腿都很長,有玄黃蒼白的四種顔色,而以純粹白色的鶴爲最貴。孔雀尾巴很長,羽毛的顔色很多,而且自成花紋,閃灼有光,鮮豔奪目。孔雀對于自己的羽毛,非常愛惜,性情也非常妤勝,他看見穿著紅紅綠綠衣服的婦女,就把那尾巴,像半把雨傘一樣的向人展開,以表示她的美麗,這叫孔雀開屏。鹦鹉,是會仿效人們簡單的語言而說話的,而且善解人意,是鳥類最聰明而最受人憐愛的。舍利譯成國語是鹙鳥,鹙鳥的雙目,銳利不過。尊者舍利弗的母親,兩眼如鹙,故名舍利,舍利弗是他的兒子,故名舍利子。迦陵頻伽,國語叫妙音鳥,這種鳥兒叫的音聲,天上人間,任何的音聲,都沒有他叫的好聽,所以叫妙音鳥。共命之鳥的共命,又叫命命,兩個頭,一個身,而報同識不同,叫的音聲也很好聽。兩頭蛇、九頭鳥、千頭魚,也曾經有人看過,那末!一身兩頭的鳥,也就不能說沒有了。這五種鳥兒中的,白鶴、孔雀、鹦鹂,我們這世界上也有的。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則爲極樂世界的特有品。

  珍奇怪異的鳥兒,在我們這世界裏,祇是偶爾一見,不能常有。偶爾的見到,也未必聽到他的叫聲。可是極樂世界的鳥兒,經常出入于寶樹林中,而晝夜六時,吐出和雅的音聲來,非常的好聽。和、與粗暴不同;雅、與鄙俗有別。此世界的烏鴉、麻雀之類,就是粗俗不堪,人們聽了他們的叫聲,反而覺得厭惡。和雅之音,能令聽的人,心曠神怡,消除煩躁,離欲寂靜。

  極樂世界的鳥兒,不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來,從他音聲裏還能演暢出佛法來,所以說:其音演暢。

  演出的是什麼佛法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等法的等,概括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佛學裏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助道品。叁個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不就是叁十七嗎?

  上文所說的叁十七種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皮肉筋骨,假合而成。大小便利,鼻涕眼淚。九孔常流不淨。二觀受是苦。我們日常所感受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的遭遇,澈底的說來,無非是苦。叁觀心無常。我們這顆知冷知熱,知餓知飽的心,如波浪相似,前滅後生,相續不已的。四觀法無我。法指宇宙萬有諸法,如山河大地等等,是凡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都叫做法。這些法的構成,無非假借許多條件,佛法裏說他是因緣假合,有聚有散,沒有實在的個體。我者就是指堅實存在的個體而言。如上的四種觀門,是我們安放這妄念的處所,所以叫四念處。學佛的人,不在這四處用點觀力,那是不能體會到生死的迫切。講經說法,也祇如隔靴搔癢!

  四正勤者:一已生惡念斷。二未生惡令不生。叁已生善令增長。四未生善令生。人們的行爲,可以分爲善惡的兩途,善則于自他有益,故令生,生已令增長;惡則于自他有害,故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應當向正當的路途,勇猛精進,如設堤防水,一時一刻不能松懈,所以叫正勤。

  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前面的四念處,多分偏于智慧,四正勤則偏于精進,智慧精進力強,則定力弱。此四偏于禅定,以定導慧,使得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庶幾功行可成,目的可達。一欲神足。欲者要求于四正勤精進而後,依此欲力,可以引發定力。二勤神足。要求心既起,應勤修此定,依勤之力,定可引發而起。叁心神足,一心專注,依心之力,引發定生。四觀神足。由加行觀察之力而正入于定。如意足者,修這四點,于所願求,可以如意滿足。神足者,變化莫測之謂神,得定而後,由于定的力量,可以神用莫測,足爲所依之義,依此定而得神變,故名神足。

  五根者,一信。二進。叁念。四定。五慧。根,可以分兩層來說:一爲能持,于已得的法,能持而不失。二者能生,對于未得的法,能勝進上求,令其增長。第一信根者,深信佛之所說,毫不謬誤。此一爲總,其余的四根,由信根連貫而生:因爲既深信如來谛理,應當勤求不息,是爲進根,進者前進。既求得此理,應當明記不忘,念茲在茲,是爲念根。既念此理,應當專心一境,相應不散,是爲定根。由定心寂靜,靜則生明,乃能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爲慧根。有此五法,調治其心,能生發聖道。譬如陰陽調和,一切種子皆能發芽抽苗一樣。

  五力者,即前面的五根,漸漸增長,即能發生甚大的力用,故名爲力。力;也有兩義,一者不爲他降服,二者又能降服他。如瑜伽師地論說,此五種力,能于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他人之所不能製伏。又具大威勢,催伏一切諸魔惡勢。信力者,于所信谛理,轉更增長,能遮止疑惑,不爲動搖。能抗拒邪魔外道,不受迷亂。能破損煩惱,不受侵害。此一爲總,余四亦承信力而來:如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間種種事業。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定力者,定根增長,能破一切雜亂妄想,發起一切諸禅叁昧。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外不正知見,能破小乘偏差的執著。以上對于卅七道品,已經講了廿二品,其余的下次再講。

  各位聽衆!上次講的是:極樂世界有許多奇異雜色的鳥兒,如白鶴孔雀之類,皆能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佛法來、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裏再加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成爲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已經講過,現在應該講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什麼是七菩提分呢?七菩提分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叁喜覺支。四除覺支。五舍覺支。六定覺支。七念覺支。

  菩提譯成國語,就是覺,分就是支。所以七菩提分就是七覺支,覺是屬于智慧的作用,謂學道的人,五根五力,既然堅固,已入正位,對于這七種覺慧,可以分分隨意運用。一擇法覺支者,觀察諸法,能夠善于覺了,揀別其真僞故。二精進覺支者,修道法時,對于無益的苦行,謬誤不正的行爲,都能覺了故。叁喜覺支者,得到法的喜樂時,善能覺察,不生顛倒。四除覺支者,斷除諸煩惱,然能覺察真僞,不會損失真正善根。五舍覺支者,舍棄所念著的境界,過去既過去,永不追憶。六定覺支者,禅定修成,善能識別真僞,即使是正當禅定,亦不生愛著。七念覺支者,念即明記不忘之意,修出世道的人,要常常注意定慧均等。如果心沈沒而暗昧的時候,應當記住,這應該要利用擇法,精進,喜的叁種覺支,使心清明;假如心識浮動,應當記住,這應該利用除覺支、舍覺支,和定覺支的叁種,使心識靜定澄明。所以念覺支的作用,是調和動靜二者,使他不沈不浮,而適合中道的。

  什麼是八聖道分呢?一正見。二正思維。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聖者正也,所以八聖道亦名八正道。由于前面擇法的力量,身心皆趨入正道,所以叫八正道。一正見者,由于覺支的功用,所得的真覺,純依智慧,合乎谛理,沒有錯謬。二正思惟者,見谛理時,與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步步趨入涅槃正路。叁正語者,修行人至此,不惟心無邪思,更以無漏智,不發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的四惡語。而以和合語、軟語、真實語、誠谛語,起諸正用。四正業者,以無漏智,除滅、殺盜淫的叁種身業,安住于清淨身業。五正命者,命就是生命,生命的存在,須要飲食維持。佛的製度,惟以乞食爲正命。如果以種田、做生意,或醫蔔星象來維持生活,那就叫做邪命。修道的人由于無漏正智的抉擇,遠離邪命,所以叫正命。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更加策勵勤行精進,趨入涅槃。七正念者,以無漏智、分明憶念正道法和助道法,心不動失。八正定者,以無漏智,正住于真理,決定不移。這八種法,爲什麼皆叫正呢?因爲以七覺支所發生的無漏正智爲中心,不依于偏邪,所以叫正。由于八法,能引修行人至于涅槃,所以叫道。以上是大小乘共修的叁十七種道品,但經文裏沒有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加入,所以末後有一句如是等法,等就是等于四念處等十二法。

  毗婆沙論和大智度論,用一個譬喻說明叁十七道品的次敘很清楚。兩部論上說:四念處如種子。四正勤如栽植。四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七覺支如開華。八聖道如結果。八正道,差不多在佛經上常常見到,往往因時間關系,礙于名相的繁瑣,都避免不講。現在因爲不受時間的束縛,所以把他略略的講一講。各位聽過一次,如在其他經上看到,都是同樣的講法。經上又說:

  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上文說:極樂世界,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吐出和雅的音聲,音聲中演暢出叁十七種道品。所以說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表示如果那些音聲,僅足以娛耳取樂,那就毫無價值。因爲音聲中能演暢出叁十七道品,使衆生聽到這音聲,皆能憶念佛法僧叁寶,所以這是有益的音聲,自不同于凡響,而且顯出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

  佛法僧是爲叁寶,叁寶有住持,別相,同相的叁種不同。住持叁寶者,木雕、泥塑、銅鐵鑄成,或彩色紙畫的佛像,是爲佛寶。現前所流通的經卷是法寶。出家比丘僧尼,能共同修持,和合無诤,是爲僧寶。別相叁寶者,因爲佛法僧有大小乘的不同,名相功用上也各有其分別:如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這是佛寶的不同。大小乘各各有他的教理行果,是法寶的不同。叁賢十聖、四向四果、緣覺、獨覺,階位各別,是僧寶的不同。這又名出世間的叁寶。同相叁寶,又名一體叁寶。我們的心性本體,靈明洞徹,原具有覺照諸法的功用,是爲自性佛寶。性體中具有恒沙性德,一一皆足爲我們修行的軌則,是爲自性法寶。性體中該攝性相,融和事理,是爲自性僧寶。因爲佛者覺也…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南亭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