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聖南寺禅修開示
開場白
大憤心
大信心
菩提心
大疑心
參禅
大願心
長遠心
修行偈
修行是本份事
共勉語
道別
開場白 十一月四日 晚間開示
今年叁、四月,禅律師、果中師與我聯絡,希望我能爲同學們主持一次禅修活動。當時我想,既曾爲各位上過《小止觀》的課程,不應該光說不練,所以就答應下來,但心裏卻未慎重其事。等到十月份,再接到同學們的通知,加上今天一到聖南寺,赫然看見山門口張貼著「禅七期間,請保持肅靜」的字樣,以及寮房門口貼著「主七和尚寮」時,才使我感到事態嚴重。
學佛、坐禅本是爲出世解脫;但在今天,許多人卻是抱著趕時髦的心理而來,乃違背學佛、坐禅的真正意趣。而我個人從來只負責過一至五天的禅坐共修,從未主持過禅七,也沒有將主持禅七的心理准備,因此一看到「禅七」「主七」的字樣,乃覺得太誇張了,真有點「高處不勝寒」。
因此我對這次活動的基本心態是:由于大家的共願,促成了這次的禅坐共修;因此我也樂于陪大家共坐七天,讓大家更能安心打坐;如在打坐用功時,能把過去的問題,重新沈澱過濾出來,而在每天晚上的討論時間中提出來,我也將盡可能來回答各位的問題。因此,我既不認爲自己是來主持禅七的;希望各位也能以這樣的心情,來看待此次的禅修活動。
這是不是禅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來珍惜、掌握這次的共修因緣。修行本是對自己負責,有多少收獲是個人的事。而打坐修行,本來也是件很簡單、素樸的事,如只重形式,就會産生問題。故各位千萬不要有:「我也打過禅七,某某法師是我們的主七和尚!」的想法;反之,急切于求開悟,希望突破、超越,與前者同爲「過猶不及」的心態。
至于經過七天的禅修後,將産生何種功效,那還言之過早;有時甚至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見到效果。所以各位要以「平常心」來用功,做多少算多少;「功夫雖緊,心情要松」不要徒爲自己製造壓力,能抱持這樣的心態用功,才是安穩而有效益的。
大憤心 十一月六日 早齋
首先說明:這個「憤」並不是對別人生氣,甚至殺人放火;而是能對修行下定破釜沈舟、視死如歸的決心。我們所處的時代,被稱爲「末法時代」,因衆生根性差,所以修行不容易得力。
但若就客觀的環境而言,現在的環境並不比從前差。例如:過去要請到一本經典是十分困難的,必需向人借得後,再用手慢慢抄寫。而現在不要說是一本經書,甚至要請一套《大藏經》都不是件困難的事。過去住山修行,要自己挑水、砍柴、煮飯,生活的雜務占去了很多時間;而現在有自來水、電、瓦斯、冰箱等非常便利的設備。尤其今天的臺灣,佛教徒很多,四事供養絕不成問題。在這種客觀環境下,修行者既沒有太多物質方面的顧慮,應可以更方便用功才對!然爲什麼在現代修行,反而更不容易得力?我認爲主要原因有二:
心不專: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你可以同時接觸到許多層面。就以看經而言,我們既可以看《楞嚴經》,也可以看《法華經》或《華嚴經》等。各位在學院六年的學習情況,大致也是如此:這個課雖開了,但在還沒有十分清楚前,另一門新課又開下來了;因此六年之中雖聽得很多課,但如你扪心自問,到底曾把那一門功課理得比較清楚、專精?也許有,但不會太多!這就爲心不能專。
若就行門而言亦然。我們可參禅、念佛、修密,什麼都來;這個法門修不好,沒關系,換個法門就是了。我們剛修學任一法門,在初始時興趣都很高,皆會感到因緣十分殊勝;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必定會碰到瓶頸或高原期,而感到平淡,甚至辛苦。此時一定要下定更大的決心去努力,才可能予以克服。可是在這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選擇機會太多了,反而無法下定非要搞清楚不可的決心。于是一旦遭遇困難,就調轉方向;所以即使擁有再好的環境,卻無法修好任一種法門或功課。
身太嬌:這個時代醫學十分發達,衛生保健的觀念又很普遍。因此,人們對身體的保護愈來愈周到。但在修行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免不了要吃苦的──吃苦未必是修行;但修行卻免不了要吃苦,爲有業障故。所以,既有些人雖欲修行,卻不知道該往那個方向去努力;也有些人即使知道該如何去努力,可是爲身體太嬌,往往一點點苦,就覺得已承受不了。
我覺得近年來,臺灣佛教有一種不太好的風氣,就是把修行人看得太尊貴了。如寺廟中有個法會,吃的、用的,准備得非常周全;其用意本是爲:讓參加法會的修行人,能更專心用功。然他們是否真如此用功呢?不見得!反而只把他們養嬌了。而身體一嬌,在修行上一定會自生障礙的!本要針對自己修持的法門,一心一意的用功;結果爲了這個臭皮囊,必需耗費許多時間、精力,和打無限多的妄想。
所以在這個時代,願意修行的人還是很多;但不可否認,有成就者也將愈來愈少,就爲心不專,身太嬌而已。
大信心 十一月七日 早齋
一般人往往把「信」,界定于對叁寶或師長的信心,而很少談及對自己的信心。然如只對叁寶、對師長有信心,你可能成爲一個非常虔誠、恭敬的信衆,但不一定能成爲一個精進笃實的行者。唯有既對叁寶有信心,又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安定落實。所以我們今天所講的重點,在于對「修行」的信心。
小信無根
而在「信」之中,又可分爲「大信」與「小信」。現首先講小信心,很多人都說:「我對叁寶有信心!」然爲什麼有信心呢?因爲感應!生病了,一拜佛,病就好了;或雖有些困境,但經由持咒、拜忏或誦經回向,便能逢凶化吉,消災免難,因此對叁寶有信心。然這次有感應,能擔保下次一定有感應嗎?如不再感應了,那你的信心又將如何確認呢?
同樣,也有人說:「我對自己有信心,因爲今天早上打坐,坐得蠻安穩的!」然這一枝香可以坐得安穩,兩枝香或還能坐得不錯!但是否能夠天天如此?不一定!有時候,早上還覺得蠻不錯的,但下午便兵敗如山倒,不知到那裏去了!
所以從這些現象上,所建立起的信心,都稱爲「小信心」。小信心是沒有根的,所以它經常需要再找另外的現象,來鼓足他的信心。必感應愈多,他的信心才愈強。可是這個太不容易。因此,我們往往會發覺:在某些人非常強調他有感應、有信心的當下,其實正是「此地無銀叁百兩」,正因爲他的信心不夠,所以才需藉外在的表象,來鼓足他的信心。所以這種信心,絕對不能落實。因爲這些外在的事相,必像《金剛經》所說的,都是夢幻泡影,一下子就不見了。
大信明理
真正的大信心,既不是靠佛的感應,也不是靠自己在修行上的一些覺受。真信心是基于對佛理的通達了解。以真懂得一個道理後,這個理便無所不是、無所不在,在任何時間、地點,甚至順境、逆境,都不出這個理中。所以真正懂得佛理的人,就應該不會退轉。
佛法所講的道理,當然很多,就如昨天所講的因果。如我們對因果的道理,能懇切信賴的話;便能對自己、對修行皆有信心。因爲因果的道理很簡單:如種的是善因,結的也一定是善果。(也許這過程,會因碰到一些逆緣而不順利;但如你堅持到底,這個善因,終就會有善果的!)其次,因果也可以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怕你不努力,而不怕努力之後沒有成果。
因果也可以說:勤能補拙。故不要羨慕某些人有善根,善根其實是修出來的。因爲他過去世曾努力修行,所以這輩子才有善根。如你這輩子沒有善根,但從現在起開始努力修行,這善根便將慢慢成就出來。所以基于對因果的肯定,我們不只對佛法有信心,對自己也必然有信心。但這種信心,不是指望到某時候,一定有什麼成果──我這一生一定會開悟、一定會解脫。而是我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會有進步,且這進步必是有進無退的。
蝸牛學步
過去曾有居士問我道:「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修行?能不能出家?」我相信大家一定大發慈悲地強調:「衆生皆有佛性,那有不能出家修行者?你趕快來吧!」我卻剛好相反:「不行!你這個人不能出家修行!」「我曾問過很多人,都沒有人說不行!你爲何說我不行呢?」「這種事,你都得請問別人,那你會有什麼信心呢?」說實話,如果你真收他爲徒弟,那你可就慘了,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啊!
這也就說:真正的信心,不是爲我已有什麼成就,才有信心;而是基于我們對佛理的通達、肯定。我初在臺大晨曦社學佛時,有一條社歌:歌裏的主角乃是只小蝸牛,且這蝸牛還是有殼蝸牛,而非無殼蝸牛──這殼代表衆生無始以來的業障。既這殼那麼大、那麼重,你當然不可能用跑的,只能像蝸牛一般寸步爬行。但是只要你肯走這個路,終究還是可走到終點的。
所以,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會因一時的巅簸,而喪失他的信心,而耗損他的意志。故不要以一時的覺受,來衡量你的成就,衡量你的價值,衡量你對叁寶、對自己的信心。總之,今天講的「大信心」,主要還是透過對佛理的通達,去落實我們的信心,去穩健地走修行這條路。
菩提心 十一月七日 午齋
今天講的主題是「菩提心」,雖很多人都已聽過這個名詞,但卻有一些偏差的看法─以爲發慈善、弘法、利生之心,即爲菩提心;其實這不是菩提之本意。我們知道,「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要發求覺悟的心,才爲菩提心。自古以來,禅堂被稱爲「選佛場…
《腳跟著地 雙溪聖南寺禅修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