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到晚就想睡,中醫講過,久臥傷氣啊,天天在睡覺的人,渾身無力,最重要的是心智昏昧,迷迷糊糊,怎麼都不知道。修道的人,應該是一個清醒的人,所謂,甯可醒著痛,不可睡著安。對不對,醒著痛,比如說我們修禅的人。醒著,雖然身心種種痛苦,但是可以通過對這種痛苦種種覺受的觀察,而達到聖者的智慧。所以阿,這一期之苦,換來永世的安甯。修道人要做這樣想,不要覺得睡覺很好,睡夠就行了,千萬不要貪著。沒辦法才會睡一下,那如果是睡魔很嚴重的時候,我們有種種辦法,或來休息安般,然後就是馬上起來坐禅,禅觀,去除它。所以說用種種辦法驅除睡眠,這樣才是一個精進辦道者。好,這講到一個睡眠蓋,要明白這種過失,好,第叁,前面講的第叁,下面講第四,去掉悔蓋。我們來看看什麼叫掉悔。

  

  掉有叁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谑。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诤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叁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爲心掉。掉之爲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製。

  

  好,這講到一個掉悔。掉簡單講,就是坐立不安。01.08.25嘴巴這麼說,行爲上又做不到,六根不能收攝在一處,整天到晚的縱情泛濫,喜歡嬉鬧,走來走去,動來動去,人家說這個人,老是安靜不下來,像個小孩子一樣,你讓他做也做不來。然後這樣走了走了,他又開始打坐了,他就心生懊惱,懊惱懊惱,悔見鹿心啊,所以掉悔蓋。這裏很奇怪啊。本來這裏講到一個悔,應該是後悔,忏悔。他已經爲自己所做的事情後悔啊。本來是好事,怎麼變成蓋呢?爲什麼還要去舍它,所以我們要理解阿,這個悔雖然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要一直把這個悔恨放在心中。天天這樣想,你說整天到晚的,在悔恨中度過,就會蓋悔他的真心,所以稱蓋,應該把它去除。我們平常所說的種種掉舉啊,雖然很多,各種各樣,有的人不停的坐臥不甯,打開電視看看,翻開書看看,跟人說說話了等等,嘴巴不停地講啊,不出叁種,一個是身掉。一個是口掉。一個是心掉。什麼是身掉。東遊西走,沒事幹,逛街,對不對,然後跟你混雜在一起,開玩笑哦,打鬧啊,甚至說些下流話,所謂的閑聊。沒事可幹,侃大山,擺龍門陣等等。或者說是坐立不安。這都叫身掉。第二是口掉,嘴巴不停,比如說哼著這種歌曲小調,跟別人辯論,爭論是非,沒有意義的開玩笑,說那種世俗的語言,你這個毛線打了沒有,你這個毛衣怎麼打的,我這裏天氣怎麼怎麼,我在學校裏又怎麼怎麼。那實際上他的心裏不好,嘴巴亂講,所以叫口掉。第叁,心掉,什麼叫心掉,放縱身心,胡思亂想。一會兒想想以前發生的事情,一會兒想想將來發生的事情,一會兒想想現在發生的事情。跟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沒有關系。陷入一種惡覺觀當中,統統叫做心掉。那掉的意思是什麼,掉了魂一樣,不在當下。所以稱爲掉,這個字起的很好,意思很形象。掉字如火,它能破掉出家人的心。出家修道人,他心最寂靜。他外面也好,內心也好,都是寂靜的。他無所求,如果他被這種掉舉所覆藏的話,心就散亂了。所以說他這個時候,想修道,他就修不成。你比如說,這個經文裏面講,初心入道的人,他本來想要修禅,心念能夠集中,色心在定。這本來就很難的。這樣做都很難安定下來。更何況他整天到晚掉禅呢?所以說掉舉的人,就像失去鈎鎖的醉象,象喝醉酒了。我們知道當時提婆達多用那個醉象攻擊佛陀,象喝醉了。就會狂奔亂跑,你說那個醉象本來不飲酒的,就不太容易製服它,沒有鈎鎖鈎住它,讓它喝醉,它就亂踏,不惹禍才怪,又比如說沒有揳鼻的駱駝,東奔西跑,怎麼可以控製它,所以修行之人,身心應當寂靜,不要掉舉,如果發現自己嘴巴說個不停,心裏想個不停,身體躁動不安,就要馬上覺察這個掉舉,妨礙聖道,應該馬上予以對治,這就講到了掉舉之危害,這種人往往一坐下來,他就後悔了,今天做事情後悔,第二天又來,他又後悔,後悔了他又來,所以說叫做掉悔,這很形象,大家看看自己平常修行就清楚了,我們來看下後面所說的偈,如偈雲: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這是世尊對出家修行人所說的話,你看你已經這樣出家了,托缽行乞食法,怎麼還喜歡這種掉習之法呢?放縱自己的情緒,失去這種正法的利益呢?象我們這樣出家修行的,若迷于掉習法,不但失去法力,同時也失去世間的安樂,所以這種情況,不管對正法利來說,還是世法利來說,都是兩失。所以覺之,當知其過。當即棄之,這句話的意思就在這裏,既失法利又失世利,覺其過已當急棄之,這是掉的危害,我們剛才說到的悔,悔者,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這個說的很清楚,前面掉舉,如果心不生後悔,那就沒有這種悔蓋,如果心生後悔,那麼就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這個說的很清楚了,當時不覺得,一坐來修行的時候,就感覺了,這時候,又在那裏懊惱,懊惱差不多,時間也差不多,今天是打坐也沒有打成,所以這個悔也成蓋,看經文:

  

  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這另外一種悔,比如說,有人犯了大罪,心生恐怖,天天在憂惱後悔中度過,有的人就會變成精神失常,成天到晚,嘴巴裏念念叨叨,跟人家說這樣的事情,一直後悔,一直後悔,一直後悔,結果變成,悔箭入心堅不可拔,所以稱爲嚴重障礙禅定的惡法。好,再看下面:

  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這裏是勸導,這種無謂懷憂悔的人,不要這樣,不應該做的你去做,應該做的,你又不做,然後這樣做了,又後悔,被這種悔惱火之所燒,這樣,後世會墮入到惡道中去,其實人如果有罪,當下如果能忏悔,忏悔清靜了,就不要再去憂惱,那何必再去追憶,關鍵是人知錯而慚愧,忏悔過了,清靜了,當然沒有忏悔清靜,還要繼續忏悔,忏悔清靜就過了,就不要記這個事情了,要好好的用心來辦道,這樣心就得到安樂,而且不應該經常念著,這一說有兩種這種後悔。一種後悔,應做不做,應該做的不做,你後悔。不應該做的你又去做,做了,你又後悔。這種人呢,整天在這裏後悔不斷,他這是愚人之相。不應該這麼心後悔的緣故,不做諸惡事已做啊,不能令不做,事情都過去了,你怎麼還去後悔他,過去世不可追憶,已經發生的事情,你想挽回他,比如杯子中的水,潑到地上,你還在那裏憂惱,這已經成事實了,你如果早的化,事先小心不要掉就好了。既然掉就掉了,你還去後悔他做什麼。這裏是講到一個悔,第二種這個悔所以成蓋,所以調悔調悔,這兩個分不開,一種悔跟掉有關,一種悔跟他這種應做而做,不應做而做這種悔有關,所以統稱爲調悔,這些都會使心不能安住,好像搞得坐臥不甯的樣子。這稱爲調悔蓋,這是第四。我們再來看,第五,是疑蓋。最後一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于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叁種。

  

  不是所有的疑都是妨礙禅定的,先看前面所讀的這段,疑蓋是什麼,懷疑阿?疑覆心。有疑在各種修法當中,他就不得信心。沒有信心,法根本不能入心中,我們平常講,法不入心,就是因爲心沒有信淨的緣故,所以法才不入心。如果人入到寶山中,如果他沒有手啊,那他能取到什麼寶,所以說,空入寶山,無所得,因爲他沒有信心。所以疑有很大的過患,他會使你沒有信心,但是這個疑雖然很多,但是不一定障礙禅定,所以今天講的障礙禅定的應該有叁種。下面再來說,我們還把前面那個搞清楚,這個疑跟信的問題,疑,遊疑不定,所以對佛法不能生正信,知見就不好,疑心是非常嚴重的,可以講是衆惡之本,如果說疑是衆惡之本,很多都是因爲疑心得不到,但反過來,如果是正疑的化,也是萬善之先,對不對,你比如說禅宗參話頭,他就從這個疑切入。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這個疑是正疑。但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疑不是正疑,比如前幾天我們講的,如果你對上師所說的法,不斷思量,進行疑責,那你就會越來越增進對法的理解和信心。大家對上師的法,聽著覺得不所謂,很難問出些什麼東西來,說明你沒有深入思考,沒有對這個法進行正疑,平常也不說,腦子經常去判斷,這個上師到底是好還是壞,上師是不是在騙我,上師修正境界到底有多高,上師清靜不清靜啊等等,一大堆,上師關心不關心我啊,到底有沒有慈悲心啊,那想它幹什麼?對不對?這非正疑,所以這個疑是衆惡之本,如果正疑它也是萬善之先。我們要知道,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沒有信心,佛法你什麼也得不到,無上甚深微妙法,唯信得入,所以還有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多,豈能潤無根之樹。佛門廣大,亦難度不信之人,這句話,好理解。如人入寶山,因爲無手,空無所獲。這是一種比喻,得不到佛法的寶藏。沒有手,相當于沒有信心。佛法寶藏,叁明六通,四聖地道,如來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都是寶藏阿,所以應該明白疑之過,好,下面,我們繼續看障礙禅定的蓋都有哪些?不出叁種。我們看經文: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這是第一疑。懷疑自己,他…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