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15

  ..续本文上一页到晚就想睡,中医讲过,久卧伤气啊,天天在睡觉的人,浑身无力,最重要的是心智昏昧,迷迷糊糊,怎么都不知道。修道的人,应该是一个清醒的人,所谓,宁可醒着痛,不可睡着安。对不对,醒着痛,比如说我们修禅的人。醒着,虽然身心种种痛苦,但是可以通过对这种痛苦种种觉受的观察,而达到圣者的智慧。所以阿,这一期之苦,换来永世的安宁。修道人要做这样想,不要觉得睡觉很好,睡够就行了,千万不要贪着。没办法才会睡一下,那如果是睡魔很严重的时候,我们有种种办法,或来休息安般,然后就是马上起来坐禅,禅观,去除它。所以说用种种办法驱除睡眠,这样才是一个精进办道者。好,这讲到一个睡眠盖,要明白这种过失,好,第三,前面讲的第三,下面讲第四,去掉悔盖。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掉悔。

  

  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好,这讲到一个掉悔。掉简单讲,就是坐立不安。01.08.25嘴巴这么说,行为上又做不到,六根不能收摄在一处,整天到晚的纵情泛滥,喜欢嬉闹,走来走去,动来动去,人家说这个人,老是安静不下来,像个小孩子一样,你让他做也做不来。然后这样走了走了,他又开始打坐了,他就心生懊恼,懊恼懊恼,悔见鹿心啊,所以掉悔盖。这里很奇怪啊。本来这里讲到一个悔,应该是后悔,忏悔。他已经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后悔啊。本来是好事,怎么变成盖呢?为什么还要去舍它,所以我们要理解阿,这个悔虽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要一直把这个悔恨放在心中。天天这样想,你说整天到晚的,在悔恨中度过,就会盖悔他的真心,所以称盖,应该把它去除。我们平常所说的种种掉举啊,虽然很多,各种各样,有的人不停的坐卧不宁,打开电视看看,翻开书看看,跟人说说话了等等,嘴巴不停地讲啊,不出三种,一个是身掉。一个是口掉。一个是心掉。什么是身掉。东游西走,没事干,逛街,对不对,然后跟你混杂在一起,开玩笑哦,打闹啊,甚至说些下流话,所谓的闲聊。没事可干,侃大山,摆龙门阵等等。或者说是坐立不安。这都叫身掉。第二是口掉,嘴巴不停,比如说哼着这种歌曲小调,跟别人辩论,争论是非,没有意义的开玩笑,说那种世俗的语言,你这个毛线打了没有,你这个毛衣怎么打的,我这里天气怎么怎么,我在学校里又怎么怎么。那实际上他的心里不好,嘴巴乱讲,所以叫口掉。第三,心掉,什么叫心掉,放纵身心,胡思乱想。一会儿想想以前发生的事情,一会儿想想将来发生的事情,一会儿想想现在发生的事情。跟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没有关系。陷入一种恶觉观当中,统统叫做心掉。那掉的意思是什么,掉了魂一样,不在当下。所以称为掉,这个字起的很好,意思很形象。掉字如火,它能破掉出家人的心。出家修道人,他心最寂静。他外面也好,内心也好,都是寂静的。他无所求,如果他被这种掉举所覆藏的话,心就散乱了。所以说他这个时候,想修道,他就修不成。你比如说,这个经文里面讲,初心入道的人,他本来想要修禅,心念能够集中,色心在定。这本来就很难的。这样做都很难安定下来。更何况他整天到晚掉禅呢?所以说掉举的人,就像失去钩锁的醉象,象喝醉酒了。我们知道当时提婆达多用那个醉象攻击佛陀,象喝醉了。就会狂奔乱跑,你说那个醉象本来不饮酒的,就不太容易制服它,没有钩锁钩住它,让它喝醉,它就乱踏,不惹祸才怪,又比如说没有揳鼻的骆驼,东奔西跑,怎么可以控制它,所以修行之人,身心应当寂静,不要掉举,如果发现自己嘴巴说个不停,心里想个不停,身体躁动不安,就要马上觉察这个掉举,妨碍圣道,应该马上予以对治,这就讲到了掉举之危害,这种人往往一坐下来,他就后悔了,今天做事情后悔,第二天又来,他又后悔,后悔了他又来,所以说叫做掉悔,这很形象,大家看看自己平常修行就清楚了,我们来看下后面所说的偈,如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这是世尊对出家修行人所说的话,你看你已经这样出家了,托钵行乞食法,怎么还喜欢这种掉习之法呢?放纵自己的情绪,失去这种正法的利益呢?象我们这样出家修行的,若迷于掉习法,不但失去法力,同时也失去世间的安乐,所以这种情况,不管对正法利来说,还是世法利来说,都是两失。所以觉之,当知其过。当即弃之,这句话的意思就在这里,既失法利又失世利,觉其过已当急弃之,这是掉的危害,我们刚才说到的悔,悔者,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个说的很清楚,前面掉举,如果心不生后悔,那就没有这种悔盖,如果心生后悔,那么就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这个说的很清楚了,当时不觉得,一坐来修行的时候,就感觉了,这时候,又在那里懊恼,懊恼差不多,时间也差不多,今天是打坐也没有打成,所以这个悔也成盖,看经文:

  

  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这另外一种悔,比如说,有人犯了大罪,心生恐怖,天天在忧恼后悔中度过,有的人就会变成精神失常,成天到晚,嘴巴里念念叨叨,跟人家说这样的事情,一直后悔,一直后悔,一直后悔,结果变成,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所以称为严重障碍禅定的恶法。好,再看下面: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这里是劝导,这种无谓怀忧悔的人,不要这样,不应该做的你去做,应该做的,你又不做,然后这样做了,又后悔,被这种悔恼火之所烧,这样,后世会堕入到恶道中去,其实人如果有罪,当下如果能忏悔,忏悔清静了,就不要再去忧恼,那何必再去追忆,关键是人知错而惭愧,忏悔过了,清静了,当然没有忏悔清静,还要继续忏悔,忏悔清静就过了,就不要记这个事情了,要好好的用心来办道,这样心就得到安乐,而且不应该经常念着,这一说有两种这种后悔。一种后悔,应做不做,应该做的不做,你后悔。不应该做的你又去做,做了,你又后悔。这种人呢,整天在这里后悔不断,他这是愚人之相。不应该这么心后悔的缘故,不做诸恶事已做啊,不能令不做,事情都过去了,你怎么还去后悔他,过去世不可追忆,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想挽回他,比如杯子中的水,泼到地上,你还在那里忧恼,这已经成事实了,你如果早的化,事先小心不要掉就好了。既然掉就掉了,你还去后悔他做什么。这里是讲到一个悔,第二种这个悔所以成盖,所以调悔调悔,这两个分不开,一种悔跟掉有关,一种悔跟他这种应做而做,不应做而做这种悔有关,所以统称为调悔,这些都会使心不能安住,好像搞得坐卧不宁的样子。这称为调悔盖,这是第四。我们再来看,第五,是疑盖。最后一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

  

  不是所有的疑都是妨碍禅定的,先看前面所读的这段,疑盖是什么,怀疑阿?疑覆心。有疑在各种修法当中,他就不得信心。没有信心,法根本不能入心中,我们平常讲,法不入心,就是因为心没有信净的缘故,所以法才不入心。如果人入到宝山中,如果他没有手啊,那他能取到什么宝,所以说,空入宝山,无所得,因为他没有信心。所以疑有很大的过患,他会使你没有信心,但是这个疑虽然很多,但是不一定障碍禅定,所以今天讲的障碍禅定的应该有三种。下面再来说,我们还把前面那个搞清楚,这个疑跟信的问题,疑,游疑不定,所以对佛法不能生正信,知见就不好,疑心是非常严重的,可以讲是众恶之本,如果说疑是众恶之本,很多都是因为疑心得不到,但反过来,如果是正疑的化,也是万善之先,对不对,你比如说禅宗参话头,他就从这个疑切入。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这个疑是正疑。但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疑不是正疑,比如前几天我们讲的,如果你对上师所说的法,不断思量,进行疑责,那你就会越来越增进对法的理解和信心。大家对上师的法,听着觉得不所谓,很难问出些什么东西来,说明你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对这个法进行正疑,平常也不说,脑子经常去判断,这个上师到底是好还是坏,上师是不是在骗我,上师修正境界到底有多高,上师清静不清静啊等等,一大堆,上师关心不关心我啊,到底有没有慈悲心啊,那想它干什么?对不对?这非正疑,所以这个疑是众恶之本,如果正疑它也是万善之先。我们要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没有信心,佛法你什么也得不到,无上甚深微妙法,唯信得入,所以还有这样一句话,天雨虽多,岂能润无根之树。佛门广大,亦难度不信之人,这句话,好理解。如人入宝山,因为无手,空无所获。这是一种比喻,得不到佛法的宝藏。没有手,相当于没有信心。佛法宝藏,三明六通,四圣地道,如来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都是宝藏阿,所以应该明白疑之过,好,下面,我们继续看障碍禅定的盖都有哪些?不出三种。我们看经文: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这是第一疑。怀疑自己,他…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