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我这人很笨,平常这样说,诸根闇钝,六根不伶俐,而且我这个人罪障深重。属于罪垢深重,好像不是那种修法的人。自己自生疑惑。那么这种禅定肯定不能升起,心不能定阿,所以学习禅定的人,不要自轻。为什么,因为今天,你懂得修禅定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这都是宿世善根,宿世善根是很难测度的。众生善根不可思议,只有想佛陀才能完全了知,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知道。这个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你不要小看自己。你今生能信佛法,升起好乐之心,这已经相当不可思议了,不信你看街上的很多人,他怎么样,他也对佛法升不起信心来。对不对,这善根不可思议,你不要自己轻自己,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他也得不到善法。这就是所谓的疑自己。
第二个看: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这个讲的对上师的怀疑,疑自己的师长。教自己佛法的师长起怀疑。他会这样想,这个人看起来,威仪相貌不威仪,他会有什么功德,自己都没有道,他还能教我。大家不要搞错,菩萨示现不可思议,你看以前道安大师,长得黑黑的很丑,可是你不要小看他,他一天之内,就把《法华经》给背下来了,智慧通达无人能胜。哪里因为他长得黑黑丑丑,不能小看。有道之人,岂是世俗分别所能知。看到说这个上师还不如我长得帅就想,他怎么能教我,我很多地方都比他强。他怎么能做我的师父。有人说,年龄这么小,我今天都四十好几,五十好几了,和尚是那么的年轻,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年龄比我小一大截,所以他这个傲慢心难去,有时候就想,要是这个年龄大的就好了,这种心是一种凡情俗见,其实他如果真正为道而来,为修法而来,他就不会这样想,他为俗情而来,他就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有的人想,年轻啊,没有那种感觉的父爱,他为寻求父爱而来,他会做是想。有人贪色,贪这些名闻利养,就要求他的上师也要这样。这是一种凡情俗见,不足为取。如果为法而来,法其在年高。对不对,有道之人,岂在年高,跟这无关。不可为外在的威仪相而轻师,轻师当然会慢法。这是内在的联系,怎可如此。这是疑慢,名为障定。它当然就障碍禅定。教他修禅定的师父,他多看不起,他还能升什么禅定功德。要想除灭这个障碍,要象《摩诃焉论》中说的那样去善想,比如说,臭皮囊中还放着金子,你不能说只要金子,不要臭皮囊,你说扔了,那金子呢,放到哪里去?就像以前马克思还是恩科斯说过,你想倒婴儿,你要把洗澡水倒了,你不能把婴儿也一起倒下去,对不对,婴儿在洗澡,你们一倒,我要倒污水,结果把婴儿也给倒了。这个比喻有点象皮囊中盛金,与贪金而弃其臭囊,修行人不能这样想。虽然你有时候看过去,这个师长有时候是不清静的,也应该生佛想。那如果上师真的不清静呢?那是因为你心不清静。所以应该把上师的一切言教,视为方便法教为要,这样的人,不会偏离正道,所以应当以师如佛想。88.37.3我们为什么以师如佛想,我们看佛,觉得佛是最完美的,一切都是清静的,所以要以这种眼光来看自己的上师才对。有人说,上师不是佛,佛又不是上师,佛那么大的功德,你这样想的时候,跟师法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修道人的正想。你如果这样想,马上就要除灭,为什么说,赞美意味着轻蔑,他明明赞美我的上师不得了,功德怎么样,其实你这样分别的时候,就是最没有信心的人,有一天,你发现不是的,第一个说坏话的就是你。因为你是从外在上这样想,你没有想到说,这个上师传我法,他所做的一切皆是方便。虽然一时不清静,马上转念,是我眼根不清静,千万不能这样,更何况,你跟上师结下这种法缘的关系。就算这个上师很坏,你要去诽谤他,你也是犯重罪的。这点非常重要。世间愚痴的人不懂得这个要妙,所以他何能够顺利地修道呢?这依止了就要作如是观,不如是观,即名罪过。你想,世间的父母啊,有没有说父母的好坏,而嫌弃父母呢?对不对,如果不孝的儿孙,世人所唾弃,那么上师是法父阿,他教你法,你内心的善根,由此而出生,对不对,就相当于他生下你,如同世间之父母,你对他大逆不道,去疑谤他,想想都不该,对不对?愚痴之人,才这样想去做,对不对,哪怕他教过你一字一句,你如果不把他当师想,而起疑谤心,你都是罪恶滔天,这样的人内心会狂乱,知道么?如果他不忏悔这个罪障,则会得颠狂之报,很危险很危险。你想一想,对不对,世间常理都能够通的。对父母尚且不可如此,更何况对上师呢?对不对?所以这称为疑师。疑师之人,你不得禅定。好,第三,疑法。我们来看正文: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后面等一下,我们来看这个疑法,什么叫世人多执本心?世人多执着于他原来的那些东西。所谓自我的那些东西。他喜欢的,他不喜欢的,他认为对的,他认为错的,有的人学过佛,有的人没有学过佛,这种本心都有,多生执着。所以世人多执本心。他所受的法,跟他平常所想的不一样,可能正对着他而来,这法看起来,好像不通凡情,甚至有损他的自我。所以他不能即兴。虽然他尽心受行呢,虽然他怀着恭敬心去接受这个法去修行,但是如果心底生忧郁,那这个法就不会熏染他的心。这个防御正说,这个法就入不了他的心。心生忧郁入不了心。必须信静,信受奉行,佛经上经常讲这四个字,信受奉行,皆大欢喜。所以说,对法的疑惑,也是一种障碍。你要知道为法为什么不能当即生信,因为执着本心的缘故。所以说,为什么法不能真正染心呢,是因为心生忧郁的缘故。所以必须信静,对法信受奉行。好了,下面解释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看原文:
如人在岐路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抟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偈语的意思,其实也是很明白的。比如说,有人走在歧途,比如说三岔路,路很多,不知道往哪里去,心如果疑惑,肯定不知道往哪里去。因为他忧疑不定,对诸法实相疑复亦如是,也是这样。诸法是什么呢?是大小乘法阿,凡圣法阿,偏圆渐顿如是等诸佛阿,这些法,如果内心生疑惑。他就没有一个定相。无门可入,措手不及,其实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一皆入于实相圆通。佛法如大海,无量无边。倘若心生疑惑,即不能得入。所以说疑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后面讲,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你要知道这个疑惑是从愚痴颠倒中而生。于一切恶中,又产生诸恶。从恶至恶,从迷入迷。所以称,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 于中莫生疑。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恶中之恶,辗转相生,对这个善法,生死涅槃都不能获得。对这些真实之法,不应该生疑惑,什么叫善法呢?善法就是涅槃之法。不善法,就是生死轮转之法,生死是迷阿,涅槃是悟阿。所以在一切诸法之中,必定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真正之法。那即然有迷有悟,有正有邪。那当然是有的,所以你为什么去怀疑呢?所以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生灭之中有不生灭等等,所以不可生疑惑。因为诸法实相不可思议。我们往往疑惑就是因为在抉择。他偏执于一方,所以才生疑惑。一个人如果怀疑别人不好,首先,他要认为他自己好,对不对,如果他自己觉得自己不好,他怎么会说别人好或者不好。对不对,一样的道理,对一个忏悔的人,惭愧心生的人,他不会看到别人不好。对不对,是么?首先,他自己觉得自己是善人,执着所谓本心啊,对不对。执着本心。他才会说他比较好的多,实际上诸法实相,无好也无不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坏不可思议啊。所以你以这种分别取舍之心,怎么可以趋入正法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不相应的缘故。疑跟诸法实相不相应。疑惑之根生后,要想断除这种疑阿,其实很困难。所以说不能马上就断掉,我们活在世上,虽然有疑惑,如同经中所讲的,这个疑惑很大,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所以在虽有疑,当随喜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这个对我们的劝告。虽然我们还有疑惑,但是我们应该随喜什么?善法。我们能把握的,就要如是增上,比如上师给你说的一些法,虽然有些东西,你一下子搞不懂,但是能把握住得,劝我们,好好地恭敬善法,平常要如理如法地思维。怎么认真地修道,来坚持善行等等,这些善法你可以把握,你应该随喜善法,不要因为心生疑惑,而丧失般若之正法,你不要认为,那个东西,你讲的太玄妙了,有的人,他心不能入这个,遇到这种微妙之境界的时候,他心就不能取舍了,他以这种很狭劣的心去判断,这时候,当然就会心生邪念。疑师,疑就会产生谤么。称为疑谤。所以一个人跟着师父,学佛修行,疑谤的危险始终存在。要想消除,那就是随喜善法。按照如师教言,闻思如法地修证,一边修证,一边智慧增长,信心慢慢地增长,这样可保得渡,可你偏离此法,越过这样界限,具备这种自己所不知的法,升起判断,那当然会有疑谤,所以刚才前面所讲的,疑师之法是相同的,所以这里面就说的很清楚,就象我们走在十字街头,三岔路口,到底谁是谁非呢?所以,必须具备择法的人,所以,利好者行之。什么叫利好者,法听了,可以调整我的内心相续,对我自己清净烦恼有好处,那你就要毋庸置疑,勇猛精进地去修行,对不对?超最好的方向走。那天对一个居士我就说,你对上师很有信心,这里一个上…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