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爲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于己何益者哉”。後面這一段話智者大師對我們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他說由上面的分析來說這個止觀法門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今天他爲了接引初學的人,爲開蒙冥而進道。我們在開始學佛之前真正得正法的指授之前都是蒙冥狀態,都迷迷糊糊的都胡思亂想,總是不明白佛法的關鍵所在,對此智者大師對我們進行引導。他提醒我們這是說易行難,這是需要去做的不是說說而已的,因爲都是初學,沒有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深入地去體會它,所以今天怎麼可以廣論深妙呢?那些其他深妙的往深廣方面去說的又如何能說呢?所以今天只能是略明十意,來指引初發心的修行人,讓他們知道登上正道的階梯所在,也明了說證入涅槃的等級是什麼樣子的。就好比說我們要去什麼地方,把這個路標把這個路上的大概過程告訴他,他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他走了一半都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雖然如此,智者大師說他講的很淺易,但是應該感到慚愧,要知道行之難成,雖然這麼簡單但是說易行難,你真的去做是有困難的,你不要小看。智者大師這裏說的非常好,我們修行人經常是這樣的,有的道理很簡單也很容易去做到,但是他總是不去做也很難去做到。這是我們人的一種惡習,是修道的一種極大的障礙。所以智者大師這裏一再地提醒不要小看斯文之淺近,不要說這個文章寫得很淺顯,好象一想就知道,沒什麼曲奇之處。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心能夠和這個旨義相稱,所謂心稱言旨,心真的能夠悟到這個淺近文字中所包涵的法詣,智者大師說一眴間則能智斷難量神解莫測,可能在一刹那之間你的智慧就開取了,也是不可思異的。反過來你如果只是虛構文言情乖所說,跟這個所說的修行不相應,那麼你也不過是空延歲月取證無由。這各事情就好象一個貧窮的人他入到寶山中不去取財寶回家,而只是在那裏點數財寶的多少,就如同說說食不飽,那對于自已又有什麼利益可言呢?這就是智者大師在最後這段話中所說的意思,大家要引起注意。
以上略說在標明什麼呢?我們來總結一下。前面的話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告訴我們止觀法門是佛道修行中的攝要法門,一切佛法離不開止觀二字。那麼修習止觀必須等持,不能偏學一方。否則就如鳥之雙翼缺了一半和車之雙輪缺了一半一樣。然後他告訴我們接下來略而解說十種關于觀止觀的意義,提醒我們不要認爲文字淺顯,要知道說易行難,勉勵我們要讓我們的心和言辭所說相稱,讓我們的行爲和下面所說的修行相應,這樣才不會浪費時光而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智者大師這裏說的非常的好。我們下面來看這十章是什麼。
具緣第一 诃欲第二 棄蓋第叁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也。”由此可知,智者大師將爲我們開示十種意思。智者大師勉勵我們這是我們初心學坐的人最急要的法門,如果你能好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而用之于修行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呢?可以安心免難,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甯免除種種的災難和煩惱,就能夠得到定,生起這種聖解來。因爲得到聖解得到無漏聖智的原故,所以能夠證得無漏之聖果。這就是修道的通途。下面我們來看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叁種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叁歸五戒爲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于諸輕戒多所毀損。爲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叁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雲。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就講到這裏。在前面具緣第一中智者大師首先告訴我們,第一首先要具備持戒清淨的因緣,也就是說要修行止觀這個行者首先要發心准備進入這個修行的時候,他首先要具備五種外在的因緣,所以稱爲外具五緣。第一個緣就是持戒清淨。大家注意看,這裏講到修止觀者必須先具外五緣,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前行。就是說你要想修行這個止觀法門,必須有這些助緣才行,也就是要有這些基本的條件你才能夠進入修禅,不是說所有的人都能夠進入止觀的修行,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我們不多講。我們來看第一持戒清淨。從剛才所讀的我們知道,首先引用經典上說的。“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這話的意思是說戒是生禅定的要妙,有了禅定則能産生滅苦的智慧,這是修道的次第,所以必須先持戒。戒爲一切行門之基。這個要注意,今天很多修禅的人不知道修禅的次第,對戒律的持守非常的忽視。這幾天和福州的一些居士交談的時候,他們也這樣反映,今天很多學佛修行的人,不管修顯宗或者修密宗的,好象對這個持戒都很陌生,好多人都不知道戒到底是戒什麼?可見這種情況在今天也是很普遍的,但是這不符合佛法修行的正道,所以應引起重視。這裏說到持戒清淨是外具五緣的首要因緣。大家要引起重視。今天很多人都非常急著修行,但是他的戒行的操守卻非常的低劣,有的人甚至說覺得無所謂,爲什麼那麼麻煩呢,還要修持戒。事實上戒講的就是我們的德行,我們平常說做人要做好,人品要好,這些修道的基本品質得具足,其實歸納起來就是所謂的持戒。因爲戒就包含著這種戒德,跟德有關,所以無德之人他不能生禅定。以前人們常說爲什麼要做好事呢?一個心不善的人不行善來的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他坐在那裏都不得安甯。行善者心安,所以他很容易安住于禅定之中而容易獲得禅定的聖妙功德,道理就在這裏。所以學佛需要有善根的。有的說有的惡人跟佛結緣也能得度。但是,佛門中也有這樣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不對,你屠刀得放下才能立地成佛。世上沒有說你不放下屠刀我拿著屠刀可以去成佛啊,對不對?一樣的道理。比如說最近我們講到,有一些同修道友自從接觸上師叁寶來了解佛法,但是如果說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一直沒有把修行的正確目標給調正,也就是他一直抱著一種不正確的觀念來進入佛門,來研究佛門,來探求佛法,一直不肯改變過來,一直不肯在這個戒德上去下功夫修行,一直不能夠真正地聽從善知識的教導,那麼他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能會成爲大家表面上所認爲的退墮了,或者是不學了,甚至有的心不開悟,反言責師啊,就如同《金剛心總持論》裏面所說的,他反而會反過來毀謗他的師長,毀謗他的道友,甚至有的人說這佛教也沒什麼的,不過如此。這個是什麼原因?這種原因就是在于沒有過有一定的福德資糧這一關。我們要想積累福德資糧,發心必須純正,行爲必須恰當。所以有的人表面上剛開始充滿了一種熱情,但是實際上他學佛的動機、目的和所行持的方向不是象我們今天所說的那樣來真實地趨入修行之道。所以說因緣彙聚會有這樣的結果。這種情況是不是說善知識們沒有慈悲心去攝受這樣的人呢?應該說不是的。因爲要想學佛修行他沒有其他道路可走,他必須行善道,他必須從持戒到修定到開智慧這樣一個次第來進行。有的說我不要這個次第,不要這個次第應該說是因爲你以前戒定的資糧積累得已經很豐富了,你的根器非常利,那麼你必然對叁寶對師長他具備大信心,所以說你能夠快速的戒定慧圓滿具足,這是指善根利器智者。但是今天很多學佛的人對學佛的動機、究竟如何學佛才是正道他都沒有弄清楚,他又如何成爲這種善根利智的人呢?所以說不是如此的話,越來越深入佛門,他所謂的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那麼他會産生正知見嗎?這對他可能更不好。所以說要有善根才能修行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說學佛首先要學做人,這個人的標准是什麼呢,就是佛陀所製定的清淨戒律作爲標准。所謂的先學做人就是從我們人生現實開始來調整自已趨向佛道,大家不要誤解啊,這個人生佛教做人開始並不是指我要做個世俗標准的所謂的人,我們這個做人的標准要漸漸地去除凡情俗界,趨向佛法告訴我們的這個持戒爲標准的這種人,所謂的成爲一個真正修行的人。這點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如法,如其法而修行,而絕對不是如世間之法而修行。這個我覺得很有必須強調。這個古往今來的大德和千經萬論所指無一不是如是一個道理。象太虛大師所說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則佛成,是名真現實”也是在說這個道理。你看我們今天所說的《童蒙止觀》講的具緣第一,外具五緣第一個講的就是持戒清淨,而且在講解這個《童蒙止觀》的開頭就是這樣一句話:“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不是,都在點明修道資糧的重要。我們來看,智者大師把這種持戒不同分爲叁種人,這叁種人根據前面所說無非就是這叁種,哪叁種呢?他以我們穿的衣服染與不染作比喻,很容易理解的。一種就是持戒無漏的人,持戒無漏包括在家,也包括出家的比丘僧侶們;一種就是持戒以後重罪不犯但是小戒有損毀,然後爲了修習禅定他能夠如法地進行忏悔,這種人也名持戒清淨,他…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