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2

  ..续本文上一页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后面这一段话智者大师对我们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他说由上面的分析来说这个止观法门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今天他为了接引初学的人,为开蒙冥而进道。我们在开始学佛之前真正得正法的指授之前都是蒙冥状态,都迷迷糊糊的都胡思乱想,总是不明白佛法的关键所在,对此智者大师对我们进行引导。他提醒我们这是说易行难,这是需要去做的不是说说而已的,因为都是初学,没有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深入地去体会它,所以今天怎么可以广论深妙呢?那些其他深妙的往深广方面去说的又如何能说呢?所以今天只能是略明十意,来指引初发心的修行人,让他们知道登上正道的阶梯所在,也明了说证入涅槃的等级是什么样子的。就好比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把这个路标把这个路上的大概过程告诉他,他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他走了一半都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虽然如此,智者大师说他讲的很浅易,但是应该感到惭愧,要知道行之难成,虽然这么简单但是说易行难,你真的去做是有困难的,你不要小看。智者大师这里说的非常好,我们修行人经常是这样的,有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去做到,但是他总是不去做也很难去做到。这是我们人的一种恶习,是修道的一种极大的障碍。所以智者大师这里一再地提醒不要小看斯文之浅近,不要说这个文章写得很浅显,好象一想就知道,没什么曲奇之处。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能够和这个旨义相称,所谓心称言旨,心真的能够悟到这个浅近文字中所包涵的法诣,智者大师说一眴间则能智断难量神解莫测,可能在一刹那之间你的智慧就开取了,也是不可思异的。反过来你如果只是虚构文言情乖所说,跟这个所说的修行不相应,那么你也不过是空延岁月取证无由。这各事情就好象一个贫穷的人他入到宝山中不去取财宝回家,而只是在那里点数财宝的多少,就如同说说食不饱,那对于自已又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就是智者大师在最后这段话中所说的意思,大家要引起注意。

   以上略说在标明什么呢?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的话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告诉我们止观法门是佛道修行中的摄要法门,一切佛法离不开止观二字。那么修习止观必须等持,不能偏学一方。否则就如鸟之双翼缺了一半和车之双轮缺了一半一样。然后他告诉我们接下来略而解说十种关于观止观的意义,提醒我们不要认为文字浅显,要知道说易行难,勉励我们要让我们的心和言辞所说相称,让我们的行为和下面所说的修行相应,这样才不会浪费时光而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智者大师这里说的非常的好。我们下面来看这十章是什么。

   具缘第一 诃欲第二 弃盖第三 调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发第七 觉魔第八 治病第九 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由此可知,智者大师将为我们开示十种意思。智者大师勉励我们这是我们初心学坐的人最急要的法门,如果你能好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而用之于修行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呢?可以安心免难,可以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宁免除种种的灾难和烦恼,就能够得到定,生起这种圣解来。因为得到圣解得到无漏圣智的原故,所以能够证得无漏之圣果。这就是修道的通途。下面我们来看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就讲到这里。在前面具缘第一中智者大师首先告诉我们,第一首先要具备持戒清净的因缘,也就是说要修行止观这个行者首先要发心准备进入这个修行的时候,他首先要具备五种外在的因缘,所以称为外具五缘。第一个缘就是持戒清净。大家注意看,这里讲到修止观者必须先具外五缘,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前行。就是说你要想修行这个止观法门,必须有这些助缘才行,也就是要有这些基本的条件你才能够进入修禅,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够进入止观的修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我们不多讲。我们来看第一持戒清净。从刚才所读的我们知道,首先引用经典上说的。“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这话的意思是说戒是生禅定的要妙,有了禅定则能产生灭苦的智慧,这是修道的次第,所以必须先持戒。戒为一切行门之基。这个要注意,今天很多修禅的人不知道修禅的次第,对戒律的持守非常的忽视。这几天和福州的一些居士交谈的时候,他们也这样反映,今天很多学佛修行的人,不管修显宗或者修密宗的,好象对这个持戒都很陌生,好多人都不知道戒到底是戒什么?可见这种情况在今天也是很普遍的,但是这不符合佛法修行的正道,所以应引起重视。这里说到持戒清净是外具五缘的首要因缘。大家要引起重视。今天很多人都非常急着修行,但是他的戒行的操守却非常的低劣,有的人甚至说觉得无所谓,为什么那么麻烦呢,还要修持戒。事实上戒讲的就是我们的德行,我们平常说做人要做好,人品要好,这些修道的基本品质得具足,其实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持戒。因为戒就包含着这种戒德,跟德有关,所以无德之人他不能生禅定。以前人们常说为什么要做好事呢?一个心不善的人不行善来的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坐在那里都不得安宁。行善者心安,所以他很容易安住于禅定之中而容易获得禅定的圣妙功德,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学佛需要有善根的。有的说有的恶人跟佛结缘也能得度。但是,佛门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不对,你屠刀得放下才能立地成佛。世上没有说你不放下屠刀我拿着屠刀可以去成佛啊,对不对?一样的道理。比如说最近我们讲到,有一些同修道友自从接触上师三宝来了解佛法,但是如果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一直没有把修行的正确目标给调正,也就是他一直抱着一种不正确的观念来进入佛门,来研究佛门,来探求佛法,一直不肯改变过来,一直不肯在这个戒德上去下功夫修行,一直不能够真正地听从善知识的教导,那么他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成为大家表面上所认为的退堕了,或者是不学了,甚至有的心不开悟,反言责师啊,就如同《金刚心总持论》里面所说的,他反而会反过来毁谤他的师长,毁谤他的道友,甚至有的人说这佛教也没什么的,不过如此。这个是什么原因?这种原因就是在于没有过有一定的福德资粮这一关。我们要想积累福德资粮,发心必须纯正,行为必须恰当。所以有的人表面上刚开始充满了一种热情,但是实际上他学佛的动机、目的和所行持的方向不是象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样来真实地趋入修行之道。所以说因缘汇聚会有这样的结果。这种情况是不是说善知识们没有慈悲心去摄受这样的人呢?应该说不是的。因为要想学佛修行他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他必须行善道,他必须从持戒到修定到开智慧这样一个次第来进行。有的说我不要这个次第,不要这个次第应该说是因为你以前戒定的资粮积累得已经很丰富了,你的根器非常利,那么你必然对三宝对师长他具备大信心,所以说你能够快速的戒定慧圆满具足,这是指善根利器智者。但是今天很多学佛的人对学佛的动机、究竟如何学佛才是正道他都没有弄清楚,他又如何成为这种善根利智的人呢?所以说不是如此的话,越来越深入佛门,他所谓的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他会产生正知见吗?这对他可能更不好。所以说要有善根才能修行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说学佛首先要学做人,这个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所制定的清净戒律作为标准。所谓的先学做人就是从我们人生现实开始来调整自已趋向佛道,大家不要误解啊,这个人生佛教做人开始并不是指我要做个世俗标准的所谓的人,我们这个做人的标准要渐渐地去除凡情俗界,趋向佛法告诉我们的这个持戒为标准的这种人,所谓的成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这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如法,如其法而修行,而绝对不是如世间之法而修行。这个我觉得很有必须强调。这个古往今来的大德和千经万论所指无一不是如是一个道理。象太虚大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也是在说这个道理。你看我们今天所说的《童蒙止观》讲的具缘第一,外具五缘第一个讲的就是持戒清净,而且在讲解这个《童蒙止观》的开头就是这样一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不是,都在点明修道资粮的重要。我们来看,智者大师把这种持戒不同分为三种人,这三种人根据前面所说无非就是这三种,哪三种呢?他以我们穿的衣服染与不染作比喻,很容易理解的。一种就是持戒无漏的人,持戒无漏包括在家,也包括出家的比丘僧侣们;一种就是持戒以后重罪不犯但是小戒有损毁,然后为了修习禅定他能够如法地进行忏悔,这种人也名持戒清净,他…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