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

  《童蒙止观》

  智者大师著

  悲华禅师讲

  《童蒙止观》第一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请大家一起随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家中午好!现在时值盛夏,天气非常炎热,在这炎热的天气当中,如果我们仅仅是因为外面的炎热而导致身体感到闷热,这也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如果内心当中因为外界的炎热而感到烦躁不安,这是心灵的一种苦。如果我们能用佛法的甘露去滋润我们的内心,那么我们就能够消除这种心灵的痛苦。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心灵的厌乐免于这种心灵的烦闷之苦呢?我们今天就要介绍止观法门。止观法门就是佛法,它会带给我们内心的清凉。所以说,在这个炎炎的夏日里,我就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夏日里的清凉季。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止观法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蒙止观》,《童蒙止观》是天台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本。略而说之,天台止观有四个法本,所谓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今天所讲的小止观。今天这个《小止观》是什么缘起而讲的呢?这是隋朝时代的智者大师即我们天台宗的创始人,他是为了他在俗家的兄弟陈真所讲的。讲的很简短,但实际上这个《小止观》是大部的梗概,是入道的殊机。所以说这个《小止观》实际上是把天台宗的所有法门作了个概要的讲述。这个《小止观》也称为《童蒙止观》,它的全称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今天我就给大家作稍微的讲解。这个止观法门的讲解在以前曾开讲过念身法,念身法亦是属于止观法门。天台宗的止观具有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非常平实,非常便于我们修行者依之来修行,它条理很清晰。而且这个天台宗是在我们中国汉语地区所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它对佛法的描述也非常容易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在学习天台止观的过程中我们不存在这种因为民族语言的差异而导致的对文意的理解的错误,这个略为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依次给大家讲解这个《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今天讲这个止观法门就直接地讲它的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对其他的科判和讲经的要素略而不谈。我们直接进入这个经文正题。它首先第一句话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以讲这句话是七佛通偈,也是今天我们所要讲的《童蒙止观》也即是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佛人修行的整个佛法的纲领。大家不要小看这句偈所告诉我们的佛理,实际上这句偈已经把整个佛法作了概括,整个佛道的修行就是这句偈所包含的内容,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把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该做什么、该辨别什么、该如何去做都已经说出来了,而一切诸佛的教导莫过于此。我们接下来所要讲的《小止观》下面的文字也都是围绕着这句偈的意思而展开的。大家在一边听一边思考一边领会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反过来来印证这句偈所告诉我们的深意。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谓的涅槃之法我们作为修行之人要想进入,它说实际上有很多渠道,所谓路乃多途,但如果说他最为紧要的实际上是不出止观二法,也就是止和观两个法门而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大家体会这句话。这个修持止的法门是降服结使的最初之门。我们知道结使可分为五钝使五力使比如说贪嗔痴慢疑等等,可以讲这种粗重的烦恼导致的心结驱使着我们的心去造业,所以称为结使。“止乃伏结之初门”就是降服这些粗重烦恼的最初之门。大家注意,止的修习的目的和功效是这个。“观是断惑之正要”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观的法门的修习主要是断除迷惑、开取智慧、破除无明而言的,用观的方法乃至取正要,正要就是正途精要之所在,采取观的方法破除这个无明惑,获得这个出世间的智慧,所以称为断惑。这就是止观,智者大师在这里直指止观的目的和作用。再看下面的经文。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所谓爱养心识是指涵养我们的心识,让我们的心识更加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更加健康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做得成功。我们的心识平常的时候就如同病态一般非常的散乱非常的蒙蔽,通过修行止可以爱养它,对心识的爱护和滋养就成为它的贤善的资粮。我们如果想要修行资粮往往不够,资粮从哪里来?资粮从修止而来。按我们平常所说,《童蒙止观》中这个“止”是指“戒定”之道,如果没有戒定之道的基础想增上后面所说的观修的功德获得智慧,那是很困难的。因为由修戒才能够进入止,由修止才能进入观的层次,这是一个修道的次第。我们这里所说的止观的止里面实际上包含了戒和定了,讲到后面大家就更明白这一点了。所以说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是资粮。观则是策发神解之妙术,它会激发我们神妙之见解即神解,即是对佛法实相的领悟,这个称为神解。观的法门则是妙术,非常微妙的法术。这句话又把止观在修道过程中的作用点明了。大家要记住这些话,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窍诀。再看下面的经文。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这里说到由修止而达到定,由修观而达到智慧;说到止观和定慧的因果关系。“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果有人成就了定慧二法,那么自利利他则一切法都具足了,六度万行所有的法门都都包括在里面了。下面智者大师引经据典来进论述。

   “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这里说到定慧等持的道理。首先引用法华经的话,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就是说十方三世的诸佛他都是处在大乘道中的,就象他所得到的一切圣妙佛法一样他都是以定慧来庄严的,都是以定慧来度化众生的。这是从果德上去说,成佛以后也是如此。既然成佛后是如此,那我们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必须定慧等持方能圆满佛果。下面就讲到这点,定慧之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道。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只鸟若只有一只翅膀它怎么飞?车如只有一个车轮而一边坏掉了它怎么行驶呢?所以说若偏修持即堕邪道,它的重要性就是如此。我们平常称佛陀是福慧两足尊,这里说佛陀是以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吗?应该是没有。我们刚才在前面说过,止观这个止其实已经包含了戒定之道,而戒定的修习其实和福德资粮的积累有关系,福慧两足尊也好定慧等持也好他说的是一个概念。但是今天所说的止观偏重于修禅的正行而言扼要地来进行讲述,然后把前面的戒、福德、积累资粮部分在后面讲到的进入修禅的前行必备法要当中,智者大师依然会提到,而且这比重还很重,大家今天如果这样来理解就会对经义之间所说建立一种不相违背的定解。所以经典上说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称愚,反之就称为狂。这里面说到两种修行偏道,一种偏向愚,只管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一种偏向狂,他只注重修行智慧,却不去不积累禅定福德这称为狂。再看下面:“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他们的过失虽然有点差别,有的注重禅定福德的修习,有的非常注重智慧观照,看起来他们都是学佛的,都很精进用功,但是狂愚之过虽小不同,但邪见轮转盖无差别,都是一种邪见,不是定慧等持福慧双修的学佛修行的正道。所以智者大师作如是说。接下来:“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禅定福德和智慧的修持如果不均等不平衡的话,那么他的行为乖谬,这种情况都具足了,他们怎么速登极果怎么可以很快地得到修行的正果呢?所以说这样会延缓他得到圣果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修道的偏道歧途。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这句话用经典来证明定慧必须等持而修习。你看声闻缘觉这些小乘行者他们非常注重修习禅定福德,定力偏多,所以他们对于佛性不能明明了了的证得,因为智慧力不够。反过来,十住菩萨这个行道资粮上的菩萨他智慧力偏多,他虽然能够见到佛性但却不明了,也就是模模糊糊的,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是定力缺乏的缘故。所以说定力偏多智慧少则不见佛性,智慧偏多而定力缺乏虽见佛性却不能明明了了,这就是声闻之人和十住菩萨之间的过患拿来作个对比。十住菩萨并不是登地菩萨,这里所谓的声闻之人也不是指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声闻之人,都是指声闻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资粮行道位的这种情况,修道位的情况,都不是说证得圣果以后的情况,大家不要误会了。有的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说声闻之人是阿罗汉,读到十住菩萨就认为所有菩萨道的菩萨都是这样,不能这样了解,经文不要错会了。而诸佛如来他定慧力等,所以能了了见于佛性,由上可知,可见定慧等持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再看后面的经文。

   “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大家看这句话,止观法门不就是得到涅槃大果的重要门户吗,不就是修行人修行的殊胜道路吗,不就是一切德行圆满的最终所在吗,不就是无上极果他的正体吗,也就是说获得象佛果这样的极果它的体性不就是止观具足吗,以上的话是这个意思…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