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4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一种过份的自卑,入宝山而空手而回,所以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要去除。所以学佛修行是一件很科学很严谨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关键就是看你是不是正在正道上,是不是真正地去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我们今天稍为讲了善根发相的后面两点,给大家作为参考,大家应该继续地深入去思维这个道理。

   我们这次讲天台小止观,当然,目的不是通过这样的讲解细细地把整个的如何修行戒定慧修行止观,整个的从开始到最后整个的方方面面都详细地加以解说,最重要还是提纲契领地为大家打下这个禅修的基础。那么已经进入禅修确实是走在刚才前面所说的依教奉行的正路上者,他可以通过学习这个增进他,对于还没有进入禅修,平常修行还没有进个这个止观状态的人,对他宣讲这个对他也是一种鼓舞,对他也是一种提醒。刚才前面已说过,修止观者不止限于坐,坐中还是非坐中都有修习止观之意,就象开篇时候智者大师说的,“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等等,然后智者大师还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你看智者大师这样开篇,其实前面的这首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在说止观的道理。刚才讲了,修止观坐禅也好,没有修止观坐禅也好,凡是学佛修行的人,不管你修什么善行,学什么善行,学什么善法,都离不开止观修行的要义,所以大家通过这样的听闻增进我们的修行,迷途者知返,错误者赶快纠正,若怀功高我慢者赶快放下你的功高我慢,总而言之,大家要即此善法来增进自已,明辨是非,远离魔事。

   同时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从字里行间也看到了,智者大师话虽然不多,但说出来的话都很有份量,比如这种辨别正邪这种禅观诸境,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当时讲这个童蒙止观的时候,智者大师应俗兄陈针的邀请,给他略开示法义,但真正地讲下去的时候,未加详细辩别之处非常之多,所以我们要知道修止观坐禅修行离不开善知识的重要,其实智者大师在这里和在前面穿插地都有讲到。我们现在很多学佛修行的同修也有很多在坐禅,他自已在那里坐禅,或者他根据某本书在坐禅,或者他这里听一下那里听一下,然后他自已听完了再想想再坐坐,然后自已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在那里坐禅,坐完以后出现的种种觉受和境界他是如何辩别的呢?他也不一定去寻求善知识的印证,此处并未从善知识处求得法要,前面中间也未按善知识正教而行持,到行持完产生一个结果他也没有按照善知识所示所印证的方式来认识,所以他这样一再一再地自我固执地修行,那这样时间长了他就逐渐偏离正道。所以今天修禅人情况非常多,有的人他自已修,有的人可能他好象也有师父,但是他跟着师父也有不同,今天跟这个师父,明天跟那个师父,因为他在真正的不同的师父的各种教言当中他听不出这种共同的东西,他不知道前后左右这种次第关系,这样他这边受持一下那边受持一下,那最后肯定乱掉了。好果他说他自已不乱,那也是他自已想出来的,这些都是一种偏执,都不可能使我们走上正确的修禅道路,其实今天很多的修禅的人出现问题原因就在这里。也有的人修禅修了半天修了好几年也不见结果,最后你看他的修行见解你听起来非常低下,但他自已觉得很高很高明,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就象今天所说的这样,辩别二种禅发诸相正邪的时候讲了这样一句话,“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这是不知不觉的,到了最后,明明是在贪着,他自已不觉得在贪着,明明是功高我慢,他不觉得我自已是功高我慢,你跟他说你要忏悔,他说我有在忏悔,你跟他说你要精进,他说我有在精进,你跟他说你要依止善知识修行不可自我固执,他说我有依止善知识修行,我没有自我固执,听起来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因为他没有深入地依止,没有真正地依止,所以这也是一种魔式,所以要分辩开来。所谓魔,他有魔人的,分辩不清,如果魔个个都是头上长角,象以前看电影一样,这是好人,那是坏人,眼睛大大的就是好人,眼睛小小的就是坏人,那修行不是太简单了,对不对?其实我们很多人把修行看作太简单了,虽然如此,但是越往细处走越往深处走的时候,往往很多人到这里裹足不前,修行人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说说到一个信心,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很多人说信心我有,但是他信心经得起考验吗?越考验他信心好象越看不见了,如果能经得起考验越显示他的信心的坚固和深入,对不对,坐禅修行也是这样。所以大家要善加觉察自已修行道路上遇到的这些问题自已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能够这样正思维,就能够去除这种障碍,继续大踏步地向前进。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想利益大家,所以大家用心听听,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连续实际地修行,深入地去看自已,所谓的止观止观,都是建立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只要反复深入地自净其意而选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这个人肯定是走在正修行的基础上的,但是一定要用深心去走用正心去走才行。就如同弥勒菩萨发愿偈里面所说的那样,“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智”,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常常地自我忏悔,然后以道德的方式劝助一切,然后让他们能够归命诸佛,归命诸佛其实是归命智慧,即是归命善知识,所以能够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努力去做,择法,最后证法,那这可以说是经上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的成佛之路。所以我们既然是三宝弟子,那么应该亦步亦趋,如是而行,是名为要。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做个回向。又说到回向,回向非常重要,要想使我们所修一切善法善行从有漏功德转为无漏功德,应该如法回向,要随顺着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以这样发心,然后心里要观想清楚,再念诵这个回向文。要把我们自已眼前当下过去未来三世所造一切功德以及一切众生所造的一切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三世所造的一切无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回向,回向给充满虚空之际的有情父母,愿他们都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所以要这样的发心回向,然后把自已的身体,身体所受用,一切的一切都回向给法界,如是观想毕则来念这个回向文。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

   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愿我能遇善知识,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

   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

   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好,就到这里,弥勒尊佛!谢谢大家!

  

  《童蒙止观》第十一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好,大家现在端身正意,合掌恭敬,生忏悔心、渴仰心、难遭难遇心,发大愿进入今天要开始的听经闻法的行为。今天我有些感冒,声音不是很大,大家要聚精会神认真地听。好,我们一起来合掌称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无论做任何善行,行任何善法,都要断除法器之三过,闻法六过,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好,如是调整自己的身语意,让我们进入今天晚上的讲课。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是第十讲觉知魔事第八,前面从最初的第一章,讲到上一章的善根发相第七,已经全部讲完了。今天所要讲的是在坐禅修法的过程中有哪些魔事,那么前面告诉我们哪些是善根发相,今天主要知道哪些是魔事。魔事,“魔”之一字大已经非常熟悉,那究竟以何为魔呢?什么是魔事呢,我们今天就要细细地辨别一番,我们来看经文“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须善识魔事。”先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魔,按照古印度的,就是佛陀当时讲经的时候是用梵音来讲经的,梵音称为魔罗,秦言杀者,秦就是智者大师过去的朝代秦朝的时候称其为杀者,它能夺去修行人的功德之财,功德之财即是内财,就是修行者他所具备的内心的功德、品质,称为是功德之财,广说有七圣财等等,就是指的这个功德之财,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善根福德。它能够杀修行人智慧之命,就是说破坏人的慧命,我们把智慧的增长比喻为是一个生命的成长,那么杀行人智慧之命,就是使人失去智慧而陷入愚痴当中,所以说名之为恶魔,所以这个魔是恶,非是善,它会破损我们的功德,会夺去我们的智慧,所以它是恶魔。那么魔字已经解释完了,事者,什么叫事呢?魔事是什么意思呢?比较一下,比如说佛都是以功德智慧的力量来度脱罪苦的众生,得到涅槃的果实,他以此为事,而魔却常常反过来,是以破坏众生善根、令它流转生死苦海作为它的事,这就是所谓魔事的事的意思,由此可知,魔事即是恶事,是恶魔所做事,它都是以破人善根令人流转生死为事的,这是魔事的意义。好,若能安心正道,仍需善识魔事,要想能够把心安住在正道上不迷失,那就必须善加识别种种的魔事,觉知魔事非常之必要。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修道修得越深,道越高,他这个时候才会真正知道说什么什么是魔事,那么修道修不深的人,他不知不觉处在魔境中,他并不认识,…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