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哎呀我又有这个境界了,然后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就用毛笔在这个蜘蛛的肚皮上画了个叉作了个记号,然后就出定去跟他师父讲,师父说,好,你现在去把你的肚皮掀开来看看,他掀开一看,呵,自已的肚皮上画了一个叉,哈,这是禅定中出现的一种境相,因为他在禅定过程中是陷入一种昏昏昧昧的状态,所以心生爱染,所以故有此事。
还有人举这样一个公案。古时候有一个修行者勇猛精进地修行,然后渐渐地心得定,定中生快乐,这个时候他喜笑颜开,就笑了,这时候有位善知识看到就问他,你在定中为什么要笑啊?他说我在打坐中看到有金毛狮子来跟我欢喜作乐陪我玩很高兴所以我就笑了。善知识就告诉他,这时候是魔王在扰乱,是投你所好而来的,你要知道修定中所见的一切都是虚幻,切勿执着啊,这个时候就给他一把剪刀,告诉他说,如果这个金毛狮子再来与你相遇,你就拿这把剪刀刺他,点给他看。这个修行者就造做,果然在定中他又看到这个金毛狮子来了,他就拿剪刀向他刺过去,哎呀,后来他感觉自已的肉很痛,回头一看,眼睛睁看一看,原来是刺在自已的腿上。可见魔王是专门这样来扰乱行者的,毁破他的道业。可见一个修行人用功的时候要时时提防,如护眼珠,不要让自已陷入魔境中。这个时候不生染着,这是最重要的修行者去除魔境的方法。好了,下面详解,看原文。
“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这讲的就是如何去除这种执着的口诀吧。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我们前面讲修止观的时候讲过,修止,觉知他的虚狂不实性,而心不生贪着,所以认识了他的虚狂性,那么就会正心而不会受它,不去受这种境界,也不贪着这种境界,那这种境界自然调谢变灭。这是一种叫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所以往往贪着的境界都是以此为实而导致的,所以应该有这样的正念正观,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这是对治的方法。一方面讲到要谨慎对治,不可忽略,另一方面讲如何对治,觉之虚幻不实心自然不生染着。好了,前面讲到种种的邪伪禅发相,第二讲到辨真正禅发相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下面来明白第二种意来辨别真正的禅发相,我们来看原文。
“二者辨真正禅发相。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一一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憺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
好了,这里说到第二种,这里讲真正禅发相应该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如果进入上面所说的种种邪禅发相时,随一一这种禅定境界开发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够马上的与觉与定相应,觉就是明明了了而不贪着,而不染着,而不执着,于定就是说内心不动,不生这种动摇之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定心之相,一个是定,一个是觉,如果我们在遇到这种种境界的时候,努力地修习,是与觉与定相应,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善根发相。空明清净,空明就是空空然无有障碍,明,明明然,无有不知,清净,讲的就是没有污染没有浑浊,是这个意思,清净就是得定的境相,空明就是得慧的境相。所以都是定慧双运,所以内心感到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因为对外界的贪着而产生的,而是内心自发自生产生的喜悦,所以淡然快乐,这种快乐不同于欲爱而生之快乐,是内心恬淡宁静之乐。无有覆盖,不会象这种平常说的谄曲,好象有什么东西埋在心里,开明喜悦,没有一种压抑之感,善心开发,那些优秀的品质如慈悲喜舍这种善心都逐渐地开发出来,而且伴随着信敬增长,对师长对佛法对三宝这种信心和恭敬心不断地增长,智鉴分明,这个人有智慧,所谓智知者明,知人者智,智慧增长,同时身心柔软,不会感到粗重寒涩,微妙虚寂,身心这种微妙境界都能觉察,虚虚冥冥,寂然不动的静定,所谓微妙虚寂,这是禅定所产生的快乐,也是心的一种洞察的敏锐,所谓能知微妙虚寂之境。同时生起出离心来,厌患世间,对世间这些轮回之法没有什么觉得好的,生厌患之心,自身达到无为无欲,没有什么一定要什么样的去强行造作某事,内心可以讲没什么欲念。出入自在,什么叫出入自在?入定和出定自由自在,入定多久出定多久都能自已把握,也可以理解为无论什么境界,进去和出去都能得自在,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正发禅相。这是正禅定,跟前面的绝然不同,由此可见,这个正禅发相是善心功德的发相,大家一定要辨别清楚。前面是贪着外在的东西,对内在的心里感受而心生贪着,心生取舍,而这个是内心自然增长这些东西,其中的关键是觉和定,在禅定时种种现象产生时要觉要定,若能如是实现种种出世间的功德,那这就是与正禅相应。所以这方面的法要广学,不可不知,我们只有把这种对的和不对的,正的和邪的,真的和伪的一一辩别清楚,直拽心法和心怀,这样我们才能够免于歧途,这样才能够获得修道的安乐。对于一个来依善知识修行的行者来说,平常学习的就是要做这个东西。所以有时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听完以后就可以了,而是要当下的因缘当处的因缘时时不断地去广学去辩别,要做到自已对这些东西一点都没有障碍,要非常清楚了达的时候,这样这个人才能够自已独自地坐禅。否则的话,因为人的这颗心有时候非常的贪着,甚至微细难察,他自已感觉好象是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境界中,其实已经错了他都不知道,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修行,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下面继续讲一个譬喻,这个譬喻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善人共事久见其美。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这个总说,如何辩别前面说的邪和正呢,要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你看我们跟恶人长期共事,天天在一起互相相处,最后也不太感觉恶在哪里,然后跟善人长期共事,久久久久地看到都是善的,他也不再觉得我的行为有何善可言,这所谓的不知不觉,有句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移默化,我们在修禅定当中的时候,这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如果不善于辩别,那么很容易就会误入歧途。在《后汉书》有这样一篇文章,若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已则化矣,若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已则化矣,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跟善人交往就如同入芝兰之室,闻香之气久久不见其香,为什么,与他人化了,所以不知不觉。如果跟恶人相交,就象到了一个卖鱼的市场上,他一久了他也不觉得他臭,为什么,跟他融化了。所以要辨别禅发相很重要一点就是要从中区别分来,用定与觉来对治,所以平常的时候要广学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是便名为辩别禅定的邪伪之相。我们讲到禅定的内禅发相的时候已经讲完前面的一二两点,先辩明种种禅相,有五种,然后抉择真伪,第三要明白如何来正修行,面对这种善根发相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增长我们种种善根,好了,我们来看第三部分。看原文。
“三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具如前说略示大意矣。”这第三点就再次地强调这个止观,因为我们这篇《童蒙止观》在各个方面按照次第的方式一一地为我们阐述这个止观法门。在这个善根发相的时候我们要善加调治,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止观长养就是说这个修行人在在坐中的时候内外一切善根开发之时,应该用止观交修的方式让他增进,切不可乱投要时,一会修止一会修观,不是这样的,所以该止则止该观则观。如何修这个止观法门如何抉择呢?就象我们前面讲的正修那一章所详细解说的那样,这里稍为略提其义。好了,讲到这里就把这个第七章善根发相全部说完了。讲完这一章讲止观讲到此处,让我们明了止观种种坐禅所显现,同时告诉我们善根所显现的时候如果不加以抉择,那会有魔事,若贪着其中魔事就会越来越甚,一入魔道则永劫不复。所以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会讲到抉择魔事第八,详细地把魔事一一介绍,在下一章节中就会专门讲到这种魔扰的情况。
然后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个修习止观跟事间万事一样,有他好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修了止观肯定会产生种种善根发相,因此善根发相同时又会导致我们可能会走上魔事邪止的道路,我们关键是要认清其中的关键,不能因为说修止观修禅定会出现种种魔事我就不修止观了,你不修止观不去除这些魔境你如何能成佛呢?你如何能增长自已的善根呢?所以这叫因业江时,应该如是怎么思维呢?所谓止观会遇种种魔境,首先第一我们要想到,去做必然会有现象,正常;其次,之所以陷入魔境不舍乃是因为不依善知识修习,我们自我固执胡乱修习的缘故,如果我们能够信善知识修行,善加调整,那么怎么会遭遇魔事呢?所以这是一个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因为修禅定会得到种种的快乐,修习止观会有种种善根发相,那么就心生爱染,心生爱染虽然可以很快地让一个人得到现实的利益,可以使一个人心生安乐内心愉悦,但是若贪着其中,还是会遭遇种种魔境,还是会偏离正道。所以我们不可因为说修禅定有很多的功德,就认为我修行就是要这样去追求种种禅定的这些境界,如刚才所说的邪禅的善根发相,甚至种种神通境界等等,所以这两种都是偏执,我们要认识,这个好和坏都是同时的,关键是我们要抉善而从之,知恶而去之。所以修行人要集资净障,就是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这个意思,这样就走在正路上,也可以说它是中道。不可草草率率,轻举蛮进,亦不可懵懵懂懂,心生退却,所谓禅宗讲一句话叫高推圣境;另一方面觉得成佛做主很容易,这是我们修行人心的两种过失。一种人他很容易变成狂,一种人就是所谓的自卑,就象孔子所说的狷,…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