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哎呀我又有這個境界了,然後他想起師父說的話,就用毛筆在這個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個叉作了個記號,然後就出定去跟他師父講,師父說,好,你現在去把你的肚皮掀開來看看,他掀開一看,呵,自已的肚皮上畫了一個叉,哈,這是禅定中出現的一種境相,因爲他在禅定過程中是陷入一種昏昏昧昧的狀態,所以心生愛染,所以故有此事。
還有人舉這樣一個公案。古時候有一個修行者勇猛精進地修行,然後漸漸地心得定,定中生快樂,這個時候他喜笑顔開,就笑了,這時候有位善知識看到就問他,你在定中爲什麼要笑啊?他說我在打坐中看到有金毛獅子來跟我歡喜作樂陪我玩很高興所以我就笑了。善知識就告訴他,這時候是魔王在擾亂,是投你所好而來的,你要知道修定中所見的一切都是虛幻,切勿執著啊,這個時候就給他一把剪刀,告訴他說,如果這個金毛獅子再來與你相遇,你就拿這把剪刀刺他,點給他看。這個修行者就造做,果然在定中他又看到這個金毛獅子來了,他就拿剪刀向他刺過去,哎呀,後來他感覺自已的肉很痛,回頭一看,眼睛睜看一看,原來是刺在自已的腿上。可見魔王是專門這樣來擾亂行者的,毀破他的道業。可見一個修行人用功的時候要時時提防,如護眼珠,不要讓自已陷入魔境中。這個時候不生染著,這是最重要的修行者去除魔境的方法。好了,下面詳解,看原文。
“雲何卻之。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這講的就是如何去除這種執著的口訣吧。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我們前面講修止觀的時候講過,修止,覺知他的虛狂不實性,而心不生貪著,所以認識了他的虛狂性,那麼就會正心而不會受它,不去受這種境界,也不貪著這種境界,那這種境界自然調謝變滅。這是一種叫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所以往往貪著的境界都是以此爲實而導致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正念正觀,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這是對治的方法。一方面講到要謹慎對治,不可忽略,另一方面講如何對治,覺之虛幻不實心自然不生染著。好了,前面講到種種的邪僞禅發相,第二講到辨真正禅發相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下面來明白第二種意來辨別真正的禅發相,我們來看原文。
“二者辨真正禅發相。行者若于坐中發諸禅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一一禅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憺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爲無欲出入自在。是爲正禅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複如是。”
好了,這裏說到第二種,這裏講真正禅發相應該怎麼樣的,也就是說,如果進入上面所說的種種邪禅發相時,隨一一這種禅定境界開發出來的時候,如果能夠馬上的與覺與定相應,覺就是明明了了而不貪著,而不染著,而不執著,于定就是說內心不動,不生這種動搖之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定心之相,一個是定,一個是覺,如果我們在遇到這種種境界的時候,努力地修習,是與覺與定相應,那麼就會産生這樣的善根發相。空明清淨,空明就是空空然無有障礙,明,明明然,無有不知,清淨,講的就是沒有汙染沒有渾濁,是這個意思,清淨就是得定的境相,空明就是得慧的境相。所以都是定慧雙運,所以內心感到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因爲對外界的貪著而産生的,而是內心自發自生産生的喜悅,所以淡然快樂,這種快樂不同于欲愛而生之快樂,是內心恬淡甯靜之樂。無有覆蓋,不會象這種平常說的谄曲,好象有什麼東西埋在心裏,開明喜悅,沒有一種壓抑之感,善心開發,那些優秀的品質如慈悲喜舍這種善心都逐漸地開發出來,而且伴隨著信敬增長,對師長對佛法對叁寶這種信心和恭敬心不斷地增長,智鑒分明,這個人有智慧,所謂智知者明,知人者智,智慧增長,同時身心柔軟,不會感到粗重寒澀,微妙虛寂,身心這種微妙境界都能覺察,虛虛冥冥,寂然不動的靜定,所謂微妙虛寂,這是禅定所産生的快樂,也是心的一種洞察的敏銳,所謂能知微妙虛寂之境。同時生起出離心來,厭患世間,對世間這些輪回之法沒有什麼覺得好的,生厭患之心,自身達到無爲無欲,沒有什麼一定要什麼樣的去強行造作某事,內心可以講沒什麼欲念。出入自在,什麼叫出入自在?入定和出定自由自在,入定多久出定多久都能自已把握,也可以理解爲無論什麼境界,進去和出去都能得自在,所謂的拿得起放得下,這就是正發禅相。這是正禅定,跟前面的絕然不同,由此可見,這個正禅發相是善心功德的發相,大家一定要辨別清楚。前面是貪著外在的東西,對內在的心裏感受而心生貪著,心生取舍,而這個是內心自然增長這些東西,其中的關鍵是覺和定,在禅定時種種現象産生時要覺要定,若能如是實現種種出世間的功德,那這就是與正禅相應。所以這方面的法要廣學,不可不知,我們只有把這種對的和不對的,正的和邪的,真的和僞的一一辯別清楚,直拽心法和心懷,這樣我們才能夠免于歧途,這樣才能夠獲得修道的安樂。對于一個來依善知識修行的行者來說,平常學習的就是要做這個東西。所以有時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聽完以後就可以了,而是要當下的因緣當處的因緣時時不斷地去廣學去辯別,要做到自已對這些東西一點都沒有障礙,要非常清楚了達的時候,這樣這個人才能夠自已獨自地坐禅。否則的話,因爲人的這顆心有時候非常的貪著,甚至微細難察,他自已感覺好象是處在一個非常好的境界中,其實已經錯了他都不知道,所以必須依止善知識修行,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下面繼續講一個譬喻,這個譬喻對我們是很有啓發的。“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複如是。”這個總說,如何辯別前面說的邪和正呢,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你看我們跟惡人長期共事,天天在一起互相相處,最後也不太感覺惡在哪裏,然後跟善人長期共事,久久久久地看到都是善的,他也不再覺得我的行爲有何善可言,這所謂的不知不覺,有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潛移默化,我們在修禅定當中的時候,這種潛移默化的東西如果不善于辯別,那麼很容易就會誤入歧途。在《後漢書》有這樣一篇文章,若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已則化矣,若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已則化矣,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跟善人交往就如同入芝蘭之室,聞香之氣久久不見其香,爲什麼,與他人化了,所以不知不覺。如果跟惡人相交,就象到了一個賣魚的市場上,他一久了他也不覺得他臭,爲什麼,跟他融化了。所以要辨別禅發相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中區別分來,用定與覺來對治,所以平常的時候要廣學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如是便名爲辯別禅定的邪僞之相。我們講到禅定的內禅發相的時候已經講完前面的一二兩點,先辯明種種禅相,有五種,然後抉擇真僞,第叁要明白如何來正修行,面對這種善根發相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增長我們種種善根,好了,我們來看第叁部分。看原文。
“叁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若于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如前說略示大意矣。”這第叁點就再次地強調這個止觀,因爲我們這篇《童蒙止觀》在各個方面按照次第的方式一一地爲我們闡述這個止觀法門。在這個善根發相的時候我們要善加調治,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止觀長養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在在坐中的時候內外一切善根開發之時,應該用止觀交修的方式讓他增進,切不可亂投要時,一會修止一會修觀,不是這樣的,所以該止則止該觀則觀。如何修這個止觀法門如何抉擇呢?就象我們前面講的正修那一章所詳細解說的那樣,這裏稍爲略提其義。好了,講到這裏就把這個第七章善根發相全部說完了。講完這一章講止觀講到此處,讓我們明了止觀種種坐禅所顯現,同時告訴我們善根所顯現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抉擇,那會有魔事,若貪著其中魔事就會越來越甚,一入魔道則永劫不複。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講到抉擇魔事第八,詳細地把魔事一一介紹,在下一章節中就會專門講到這種魔擾的情況。
然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這個修習止觀跟事間萬事一樣,有他好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修了止觀肯定會産生種種善根發相,因此善根發相同時又會導致我們可能會走上魔事邪止的道路,我們關鍵是要認清其中的關鍵,不能因爲說修止觀修禅定會出現種種魔事我就不修止觀了,你不修止觀不去除這些魔境你如何能成佛呢?你如何能增長自已的善根呢?所以這叫因業江時,應該如是怎麼思維呢?所謂止觀會遇種種魔境,首先第一我們要想到,去做必然會有現象,正常;其次,之所以陷入魔境不舍乃是因爲不依善知識修習,我們自我固執胡亂修習的緣故,如果我們能夠信善知識修行,善加調整,那麼怎麼會遭遇魔事呢?所以這是一個理解。另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因爲修禅定會得到種種的快樂,修習止觀會有種種善根發相,那麼就心生愛染,心生愛染雖然可以很快地讓一個人得到現實的利益,可以使一個人心生安樂內心愉悅,但是若貪著其中,還是會遭遇種種魔境,還是會偏離正道。所以我們不可因爲說修禅定有很多的功德,就認爲我修行就是要這樣去追求種種禅定的這些境界,如剛才所說的邪禅的善根發相,甚至種種神通境界等等,所以這兩種都是偏執,我們要認識,這個好和壞都是同時的,關鍵是我們要抉善而從之,知惡而去之。所以修行人要集資淨障,就是要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就這個意思,這樣就走在正路上,也可以說它是中道。不可草草率率,輕舉蠻進,亦不可懵懵懂懂,心生退卻,所謂禅宗講一句話叫高推聖境;另一方面覺得成佛做主很容易,這是我們修行人心的兩種過失。一種人他很容易變成狂,一種人就是所謂的自卑,就象孔子所說的狷,…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