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一種過份的自卑,入寶山而空手而回,所以這兩種極端的心態都要去除。所以學佛修行是一件很科學很嚴謹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關鍵就是看你是不是正在正道上,是不是真正地去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我們今天稍爲講了善根發相的後面兩點,給大家作爲參考,大家應該繼續地深入去思維這個道理。
我們這次講天臺小止觀,當然,目的不是通過這樣的講解細細地把整個的如何修行戒定慧修行止觀,整個的從開始到最後整個的方方面面都詳細地加以解說,最重要還是提綱契領地爲大家打下這個禅修的基礎。那麼已經進入禅修確實是走在剛才前面所說的依教奉行的正路上者,他可以通過學習這個增進他,對于還沒有進入禅修,平常修行還沒有進個這個止觀狀態的人,對他宣講這個對他也是一種鼓舞,對他也是一種提醒。剛才前面已說過,修止觀者不止限于坐,坐中還是非坐中都有修習止觀之意,就象開篇時候智者大師說的,“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等等,然後智者大師還說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你看智者大師這樣開篇,其實前面的這首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在說止觀的道理。剛才講了,修止觀坐禅也好,沒有修止觀坐禅也好,凡是學佛修行的人,不管你修什麼善行,學什麼善行,學什麼善法,都離不開止觀修行的要義,所以大家通過這樣的聽聞增進我們的修行,迷途者知返,錯誤者趕快糾正,若懷功高我慢者趕快放下你的功高我慢,總而言之,大家要即此善法來增進自已,明辨是非,遠離魔事。
同時我們在這裏也看到,從字裏行間也看到了,智者大師話雖然不多,但說出來的話都很有份量,比如這種辨別正邪這種禅觀諸境,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當時講這個童蒙止觀的時候,智者大師應俗兄陳針的邀請,給他略開示法義,但真正地講下去的時候,未加詳細辯別之處非常之多,所以我們要知道修止觀坐禅修行離不開善知識的重要,其實智者大師在這裏和在前面穿插地都有講到。我們現在很多學佛修行的同修也有很多在坐禅,他自已在那裏坐禅,或者他根據某本書在坐禅,或者他這裏聽一下那裏聽一下,然後他自已聽完了再想想再坐坐,然後自已得出一個結論,然後在那裏坐禅,坐完以後出現的種種覺受和境界他是如何辯別的呢?他也不一定去尋求善知識的印證,此處並未從善知識處求得法要,前面中間也未按善知識正教而行持,到行持完産生一個結果他也沒有按照善知識所示所印證的方式來認識,所以他這樣一再一再地自我固執地修行,那這樣時間長了他就逐漸偏離正道。所以今天修禅人情況非常多,有的人他自已修,有的人可能他好象也有師父,但是他跟著師父也有不同,今天跟這個師父,明天跟那個師父,因爲他在真正的不同的師父的各種教言當中他聽不出這種共同的東西,他不知道前後左右這種次第關系,這樣他這邊受持一下那邊受持一下,那最後肯定亂掉了。好果他說他自已不亂,那也是他自已想出來的,這些都是一種偏執,都不可能使我們走上正確的修禅道路,其實今天很多的修禅的人出現問題原因就在這裏。也有的人修禅修了半天修了好幾年也不見結果,最後你看他的修行見解你聽起來非常低下,但他自已覺得很高很高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就象今天所說的這樣,辯別二種禅發諸相正邪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句話,“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這是不知不覺的,到了最後,明明是在貪著,他自已不覺得在貪著,明明是功高我慢,他不覺得我自已是功高我慢,你跟他說你要忏悔,他說我有在忏悔,你跟他說你要精進,他說我有在精進,你跟他說你要依止善知識修行不可自我固執,他說我有依止善知識修行,我沒有自我固執,聽起來是這樣,而實際上不是,因爲他沒有深入地依止,沒有真正地依止,所以這也是一種魔式,所以要分辯開來。所謂魔,他有魔人的,分辯不清,如果魔個個都是頭上長角,象以前看電影一樣,這是好人,那是壞人,眼睛大大的就是好人,眼睛小小的就是壞人,那修行不是太簡單了,對不對?其實我們很多人把修行看作太簡單了,雖然如此,但是越往細處走越往深處走的時候,往往很多人到這裏裹足不前,修行人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
比如說說到一個信心,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很多人說信心我有,但是他信心經得起考驗嗎?越考驗他信心好象越看不見了,如果能經得起考驗越顯示他的信心的堅固和深入,對不對,坐禅修行也是這樣。所以大家要善加覺察自已修行道路上遇到的這些問題自已究竟是爲了什麼?如果能夠這樣正思維,就能夠去除這種障礙,繼續大踏步地向前進。這裏所說的一切都是想利益大家,所以大家用心聽聽,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連續實際地修行,深入地去看自已,所謂的止觀止觀,都是建立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樣一個基礎上的,只要反複深入地自淨其意而選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那這個人肯定是走在正修行的基礎上的,但是一定要用深心去走用正心去走才行。就如同彌勒菩薩發願偈裏面所說的那樣,“我悔一切過,勸助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智”,說得也是這個道理。常常地自我忏悔,然後以道德的方式勸助一切,然後讓他們能夠歸命諸佛,歸命諸佛其實是歸命智慧,即是歸命善知識,所以能夠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努力去做,擇法,最後證法,那這可以說是經上所說的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的成佛之路。所以我們既然是叁寶弟子,那麼應該亦步亦趨,如是而行,是名爲要。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裏,我們來做個回向。又說到回向,回向非常重要,要想使我們所修一切善法善行從有漏功德轉爲無漏功德,應該如法回向,要隨順著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以這樣發心,然後心裏要觀想清楚,再念誦這個回向文。要把我們自已眼前當下過去未來叁世所造一切功德以及一切衆生所造的一切有漏功德和諸佛菩薩叁世所造的一切無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回向,回向給充滿虛空之際的有情父母,願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究竟成佛,所以要這樣的發心回向,然後把自已的身體,身體所受用,一切的一切都回向給法界,如是觀想畢則來念這個回向文。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
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願我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好,就到這裏,彌勒尊佛!謝謝大家!
《童蒙止觀》第十一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好,大家現在端身正意,合掌恭敬,生忏悔心、渴仰心、難遭難遇心,發大願進入今天要開始的聽經聞法的行爲。今天我有些感冒,聲音不是很大,大家要聚精會神認真地聽。好,我們一起來合掌稱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無論做任何善行,行任何善法,都要斷除法器之叁過,聞法六過,以這樣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好,如是調整自己的身語意,讓我們進入今天晚上的講課。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是第十講覺知魔事第八,前面從最初的第一章,講到上一章的善根發相第七,已經全部講完了。今天所要講的是在坐禅修法的過程中有哪些魔事,那麼前面告訴我們哪些是善根發相,今天主要知道哪些是魔事。魔事,“魔”之一字大已經非常熟悉,那究竟以何爲魔呢?什麼是魔事呢,我們今天就要細細地辨別一番,我們來看經文“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爲惡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入涅槃爲事。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爲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先到這裏,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魔,按照古印度的,就是佛陀當時講經的時候是用梵音來講經的,梵音稱爲魔羅,秦言殺者,秦就是智者大師過去的朝代秦朝的時候稱其爲殺者,它能奪去修行人的功德之財,功德之財即是內財,就是修行者他所具備的內心的功德、品質,稱爲是功德之財,廣說有七聖財等等,就是指的這個功德之財,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根福德。它能夠殺修行人智慧之命,就是說破壞人的慧命,我們把智慧的增長比喻爲是一個生命的成長,那麼殺行人智慧之命,就是使人失去智慧而陷入愚癡當中,所以說名之爲惡魔,所以這個魔是惡,非是善,它會破損我們的功德,會奪去我們的智慧,所以它是惡魔。那麼魔字已經解釋完了,事者,什麼叫事呢?魔事是什麼意思呢?比較一下,比如說佛都是以功德智慧的力量來度脫罪苦的衆生,得到涅槃的果實,他以此爲事,而魔卻常常反過來,是以破壞衆生善根、令它流轉生死苦海作爲它的事,這就是所謂魔事的事的意思,由此可知,魔事即是惡事,是惡魔所做事,它都是以破人善根令人流轉生死爲事的,這是魔事的意義。好,若能安心正道,仍需善識魔事,要想能夠把心安住在正道上不迷失,那就必須善加識別種種的魔事,覺知魔事非常之必要。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修道修得越深,道越高,他這個時候才會真正知道說什麼什麼是魔事,那麼修道修不深的人,他不知不覺處在魔境中,他並不認識,…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