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

  《童蒙止觀》

  智者大師著

  悲華禅師講

  《童蒙止觀》第一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請大家一起隨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中午好!現在時值盛夏,天氣非常炎熱,在這炎熱的天氣當中,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爲外面的炎熱而導致身體感到悶熱,這也僅僅是身體上的感受。如果內心當中因爲外界的炎熱而感到煩躁不安,這是心靈的一種苦。如果我們能用佛法的甘露去滋潤我們的內心,那麼我們就能夠消除這種心靈的痛苦。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心靈的厭樂免于這種心靈的煩悶之苦呢?我們今天就要介紹止觀法門。止觀法門就是佛法,它會帶給我們內心的清涼。所以說,在這個炎炎的夏日裏,我就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給大家一個夏日裏的清涼季。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止觀法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蒙止觀》,《童蒙止觀》是天臺教裏一個非常重要的法本。略而說之,天臺止觀有四個法本,所謂圓頓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和今天所講的小止觀。今天這個《小止觀》是什麼緣起而講的呢?這是隋朝時代的智者大師即我們天臺宗的創始人,他是爲了他在俗家的兄弟陳真所講的。講的很簡短,但實際上這個《小止觀》是大部的梗概,是入道的殊機。所以說這個《小止觀》實際上是把天臺宗的所有法門作了個概要的講述。這個《小止觀》也稱爲《童蒙止觀》,它的全稱是《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今天我就給大家作稍微的講解。這個止觀法門的講解在以前曾開講過念身法,念身法亦是屬于止觀法門。天臺宗的止觀具有非常嚴密的理論體系,非常平實,非常便于我們修行者依之來修行,它條理很清晰。而且這個天臺宗是在我們中國漢語地區所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它對佛法的描述也非常容易被我們中國人所接受。在學習天臺止觀的過程中我們不存在這種因爲民族語言的差異而導致的對文意的理解的錯誤,這個略爲說到這裏。接下來我依次給大家講解這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今天講這個止觀法門就直接地講它的文字所包含的意義,對其他的科判和講經的要素略而不談。我們直接進入這個經文正題。它首先第一句話就是: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以講這句話是七佛通偈,也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童蒙止觀》也即是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的綱領,也是我們學佛人修行的整個佛法的綱領。大家不要小看這句偈所告訴我們的佛理,實際上這句偈已經把整個佛法作了概括,整個佛道的修行就是這句偈所包含的內容,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它把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該做什麼、該辨別什麼、該如何去做都已經說出來了,而一切諸佛的教導莫過于此。我們接下來所要講的《小止觀》下面的文字也都是圍繞著這句偈的意思而展開的。大家在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領會的過程當中可以不斷地反過來來印證這句偈所告訴我們的深意。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字。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我們來看這句話。所謂的涅槃之法我們作爲修行之人要想進入,它說實際上有很多渠道,所謂路乃多途,但如果說他最爲緊要的實際上是不出止觀二法,也就是止和觀兩個法門而已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大家體會這句話。這個修持止的法門是降服結使的最初之門。我們知道結使可分爲五鈍使五力使比如說貪嗔癡慢疑等等,可以講這種粗重的煩惱導致的心結驅使著我們的心去造業,所以稱爲結使。“止乃伏結之初門”就是降服這些粗重煩惱的最初之門。大家注意,止的修習的目的和功效是這個。“觀是斷惑之正要”這個就很好理解了,觀的法門的修習主要是斷除迷惑、開取智慧、破除無明而言的,用觀的方法乃至取正要,正要就是正途精要之所在,采取觀的方法破除這個無明惑,獲得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所以稱爲斷惑。這就是止觀,智者大師在這裏直指止觀的目的和作用。再看下面的經文。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所謂愛養心識是指涵養我們的心識,讓我們的心識更加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更加健康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容易做得成功。我們的心識平常的時候就如同病態一般非常的散亂非常的蒙蔽,通過修行止可以愛養它,對心識的愛護和滋養就成爲它的賢善的資糧。我們如果想要修行資糧往往不夠,資糧從哪裏來?資糧從修止而來。按我們平常所說,《童蒙止觀》中這個“止”是指“戒定”之道,如果沒有戒定之道的基礎想增上後面所說的觀修的功德獲得智慧,那是很困難的。因爲由修戒才能夠進入止,由修止才能進入觀的層次,這是一個修道的次第。我們這裏所說的止觀的止裏面實際上包含了戒和定了,講到後面大家就更明白這一點了。所以說止是愛養心識之善資是資糧。觀則是策發神解之妙術,它會激發我們神妙之見解即神解,即是對佛法實相的領悟,這個稱爲神解。觀的法門則是妙術,非常微妙的法術。這句話又把止觀在修道過程中的作用點明了。大家要記住這些話,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竅訣。再看下面的經文。

   “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這裏說到由修止而達到定,由修觀而達到智慧;說到止觀和定慧的因果關系。“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果有人成就了定慧二法,那麼自利利他則一切法都具足了,六度萬行所有的法門都都包括在裏面了。下面智者大師引經據典來進論述。

   “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這裏說到定慧等持的道理。首先引用法華經的話,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也就是說十方叁世的諸佛他都是處在大乘道中的,就象他所得到的一切聖妙佛法一樣他都是以定慧來莊嚴的,都是以定慧來度化衆生的。這是從果德上去說,成佛以後也是如此。既然成佛後是如此,那我們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必須定慧等持方能圓滿佛果。下面就講到這點,定慧之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道。這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一只鳥若只有一只翅膀它怎麼飛?車如只有一個車輪而一邊壞掉了它怎麼行駛呢?所以說若偏修持即墮邪道,它的重要性就是如此。我們平常稱佛陀是福慧兩足尊,這裏說佛陀是以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這兩種說法有矛盾嗎?應該是沒有。我們剛才在前面說過,止觀這個止其實已經包含了戒定之道,而戒定的修習其實和福德資糧的積累有關系,福慧兩足尊也好定慧等持也好他說的是一個概念。但是今天所說的止觀偏重于修禅的正行而言扼要地來進行講述,然後把前面的戒、福德、積累資糧部分在後面講到的進入修禅的前行必備法要當中,智者大師依然會提到,而且這比重還很重,大家今天如果這樣來理解就會對經義之間所說建立一種不相違背的定解。所以經典上說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稱愚,反之就稱爲狂。這裏面說到兩種修行偏道,一種偏向愚,只管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一種偏向狂,他只注重修行智慧,卻不去不積累禅定福德這稱爲狂。再看下面:“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他們的過失雖然有點差別,有的注重禅定福德的修習,有的非常注重智慧觀照,看起來他們都是學佛的,都很精進用功,但是狂愚之過雖小不同,但邪見輪轉蓋無差別,都是一種邪見,不是定慧等持福慧雙修的學佛修行的正道。所以智者大師作如是說。接下來:“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禅定福德和智慧的修持如果不均等不平衡的話,那麼他的行爲乖謬,這種情況都具足了,他們怎麼速登極果怎麼可以很快地得到修行的正果呢?所以說這樣會延緩他得到聖果的時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修道的偏道歧途。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這句話用經典來證明定慧必須等持而修習。你看聲聞緣覺這些小乘行者他們非常注重修習禅定福德,定力偏多,所以他們對于佛性不能明明了了的證得,因爲智慧力不夠。反過來,十住菩薩這個行道資糧上的菩薩他智慧力偏多,他雖然能夠見到佛性但卻不明了,也就是模模糊糊的,這是因爲什麼緣故,是定力缺乏的緣故。所以說定力偏多智慧少則不見佛性,智慧偏多而定力缺乏雖見佛性卻不能明明了了,這就是聲聞之人和十住菩薩之間的過患拿來作個對比。十住菩薩並不是登地菩薩,這裏所謂的聲聞之人也不是指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聲聞之人,都是指聲聞解脫道和大乘菩薩道資糧行道位的這種情況,修道位的情況,都不是說證得聖果以後的情況,大家不要誤會了。有的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會說聲聞之人是阿羅漢,讀到十住菩薩就認爲所有菩薩道的菩薩都是這樣,不能這樣了解,經文不要錯會了。而諸佛如來他定慧力等,所以能了了見于佛性,由上可知,可見定慧等持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再看後面的經文。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大家看這句話,止觀法門不就是得到涅槃大果的重要門戶嗎,不就是修行人修行的殊勝道路嗎,不就是一切德行圓滿的最終所在嗎,不就是無上極果他的正體嗎,也就是說獲得象佛果這樣的極果它的體性不就是止觀具足嗎,以上的話是這個意思…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