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22

  ..續本文上一頁好,下面再看,複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下面講氣了,而氣不調和。“氣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複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沈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此叁事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叁事。調適無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期。”這裏面說到複次,複次就是接下來繼續說,身體雖然調整了,在打坐當中的時候,在住當中,氣也要調整,怎麼調整呢?和上面所說的那樣,心也是如此,也像上面說的那樣去調,這個其實並沒有先後之別,哪裏不調了哪裏就要馬上給它調好,所謂不調者而調適之,是這個意思,叁事如果能夠調適了,互相之間就很有秩序,就不會說超越我們禅修應該所在的對境上,那麼身息心就會調合,就會和諧成爲一體,就可以除去以前比如說打坐中的毛病,這些妨礙修道的障礙、業障就不會生起,那麼這樣下去,禅定之道肯定能夠得到,所謂定道可期,沒有障礙自然就一路順風啊,是這個意思,大致這樣講一下。好,前面講到入住,下面講到出,那出也一樣調叁事,我們看原文,“叁出時調叁事者。行人若坐禅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于後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爲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這個講最後出定的情況,這個其實講出定的時候也很簡單,這裏我們簡單提示一下就明白了,前面你看入定的時候,氣息由粗入細,今天出定剛好相反,由細入粗,所言出定調叁事,你比如說坐禅的時候馬上就要結束了,想著要出定,那麼在出定之前,心原來是收攝在一心,現在要放心異緣,緣于名字法相,或者緣于六根,緣于六塵,讓他舒展其心,這個慢慢慢慢地來,恐怕一下子出來,心氣會堵塞,所以應該先讓心來放射,慢慢慢慢心裏想著其它東西,然後再把口張開,心先想著其它事情,我要出來了,放氣了,然後開口放棄濁氣,吸進清氣,吐納跟前面所講的一樣,想著百脈隨意流通,然後身體慢慢地動一動,不要急,要慢慢地來,然後兩個肩膀、胳膊再動,再動手啊頭啊頸啊,然後兩足啊,讓它柔軟不要太強硬,然後用手摩擦摩擦身體,全身的毛孔,因爲你在靜坐的時候不是觀想全身毛孔都是洞開的,如果不給它摩擦一下,一經動搖那麼邪風可能就會入體,容易得這種風濕症,然後雙手摩擦讓它暖和,再拿來揉揉兩眼,再把眼睛給打開,等到身體稍稍發熱,稍歇息一下,有時候可能剛開始打打打覺得冷啊,讓它恢複自然,這樣慢慢慢慢就出定,可以隨意進進出出,這樣就慢慢慢慢了無妨礙。如果不這樣做,你如果坐的時候或許能夠安住其心,可是你出定的時候如果說太急躁了,不小心,太急速,頓促,你可能原來的細法未散,細法未散就是原來在裏面打坐的那些東西還沒轉過彎來,這樣心氣流動住在身中,一轉彎不通暢,它就容易患頭痛之病,或者說身上的各種關節強硬,不調合,就像得了風勞,風濕病一樣,所以說叫風勞,如果患了這個病,你以後打坐就狂躁不安,那麼對你的定道有所妨礙,所以說每當出定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輕舉妄動,讓身有虧,必須留心慢慢地來,按照前面所說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恢複正常,這個就是行入出定時的調身息的方法,因爲它從細入粗,如是名爲善入住出,調身息之叁事也,細入粗出,就是這樣。譬如偈中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出則從細至粗,入則從粗至細,次第前後不相紊亂,亦如有人善調禦馬,絲毫不乖,欲去則去,欲住則住,去住自由,了了無礙。就像騎馬一樣,上,停就停,走就走,這樣非常的順暢。好,最後引用法華經中的話,我們看原文,“法華經雲。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法華經裏面說的就是這個意義,以經典爲證,你看這些佛菩薩們,他們在行道的過程中都是這樣的,這是以法華經爲例,呼應了前面我們所說的種種,這些無量的叁昧功德都從我們前面所說的入住出這些調順而産生,我們只要善加去調製,那麼這些無量無邊的叁昧功德都能依次獲得,必然真實不虛也。今天這講所說的調和第四就講完了,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方便行第五,這個我們留到下節課去講,今天咱們做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衆生,速往無量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時時能遇善知識,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驕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彌勒尊佛,祝大家六時吉祥,速成道業!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童蒙止觀》第六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就繼續爲大家講解《童蒙止觀》,在七月,七月中上旬吧,我們《童蒙止觀》講到第五講,然後因爲有事情離開了,中斷了將近有四個多月,但是今天我們繼續往下講,在這期間,有很多同修希望我繼續講下去,所以說我們今天繼續往下講。那麼在講經之前呢,我們先得有前行,像剛才主持人做完前行,就非常的好。所以先講一下前行。爲什麼叫前行?是相對于前行、正行和結行而說的。那作爲任何一種修法、任何一種善行,都必須具備叁種殊勝,才能將所修善法,或者說是修行的一切功德,從有漏功德轉爲無漏的功德。那麼前行很重要,就是發心。對了,剛才所說的這叁種殊勝,是哪叁種殊勝呢?就是發心、正行和回向叁種殊勝。那麼我們今天是在聽聞佛法,法師在講解佛法,聽和講都在行善法,都在行善行,這樣的行爲也是需要具足前行、正行和結行叁種殊勝的。前行很重要,在于發心。我們來先說一下講經之前的一些前行的發心吧。

  我們首先要想到聽聞佛法是不容易的,對佛法要生起難遭難逢之想。人的一生壽命其實非常短暫,再過50年,再過幾十年,我們在座的很多人也許都不會在這世上了,我們回頭去看一看,原來都活蹦亂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都曾經有哭有笑、有血有肉地在這世上生存著,但是今天我們去看墳墓中的那些人,他們都躺在泥土中,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躺在泥土中的這些人,他們曾經就像我們現在這樣:有哭有笑,有血有肉,那我們今天所有的人,將來也會變成這樣,死亡隨時會降臨在我們身上,人的壽命十分短暫。爲什麼要講這樣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去觀想人生之無常,生命之短暫,那你就會覺得一天過一天,好像沒有什麼需要著急的事情,你甚至在心裏會覺得好像人生還很長,這件事情還輪不到我,這是一個最大的幻覺,這種想法完全錯誤。這樣想的人他無法在他的一生中去選擇修法的道路,他這種心生不起來,所謂出離心,就該想到人生的無常短暫,同時還要想到什麼?人生壽命之無常,還要想到人身之難得難遇,人身之難得就在于佛法之難聞。我們真的能夠把全身心投入到修行當中,這種心很難生起來。我們能夠得遇那些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的善知識,這個很難;我們能夠有緣在這個道場當中聽聞種種的法,遇到這些修行的法也很難,這些因緣都很難具足,人生得到這種能夠修行的人身非常的難,所謂瑕滿難得、人身難得,要想到這些,那我們的心就不會懈怠,就很想修行,很想修行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種前行的發心。你看我們今天我們接下來要講,方便行第五,方便行第五一共有五種,其實也就在講如何發心,要生起怎樣的心才能成全修法的方便,這裏講到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我們還得觀想因果的不虛和淪回六道的痛苦,對此應該生起定解 ,我們今天之所以這樣,無不是因爲前世的因所導致,我們未來的命運會如何,完全看當下我們今天怎麼做,所以一個修行的人必須對因果生起信心來。如果他不深信因果,他怎麼會想著去抉擇善惡,怎麼會想著去修習禅定來獲得解脫呢?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他如果不深信這個因果,不以因果來取舍自己人生的意義,所作所爲,那麼他的一生中很可能都在浪費,他對未來抱著盲目的希望,他總覺得以後會怎樣怎樣,那麼他就會什麼?對今生生不起一顆馬上投入到修行去的心,他有很多的借口很多的理由,就像很多人經常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等我把事情做完了再來跟師父修行。對不對?就像我們很多人說,等我老的時候我再去住廟吧,有的人說等我老了我再出家吧,我們且不說無常什麼時候會降臨,死亡什麼時候會奪去我們這個寶貴的人生,我們這樣想,無形就把希望寄托于虛無缥缈的未來,于是我們就不會珍惜當下,那我們每天所所做的事情都在浪費。所以說你如果不這樣細細地去觀想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不想到因果不虛、輪回是苦,那麼無論如何這樣一個人他很難趨入正法。他無論如何,怎麼說他都會浪費他的一生的。所以說這些心非常的重要。好了,在了解這些基礎上,我們才會生起修法的心,我們還要想到,我們爲什麼修行?爲離苦得樂。心量小一點,爲自己離苦而修行,能成小乘道;心量大一些,爲救度一切衆生離苦,這可以稱爲大乘發心,光光爲了離苦那還不夠,還得去證得究竟的解脫…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