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說讓一切衆生都能證得佛陀的果位,發起這種菩提心來。要有這樣的心,我們才會把生命完全投入到這個修行當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識,修行正法,這無疑是一個人今生走向解脫的最爲重要的一個發心。這些法我們天天都得想,如果不這樣想,這個人無疑已經偏離了正道。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回想一下,最早我們講的時候,講到《童蒙止觀》怎麼來,智者大師是爲他俗家的兄弟陳針而講,陳針主要是因爲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壽,因爲這樣的緣起,智者大師方便開示這個坐禅法要(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它是這樣的緣起,但是我們要明白,我們修行止觀,修行佛法,難道僅僅是爲了延年益壽嗎?顯然不是,而是爲了求得今身的解脫,超越輪回的痛苦。所以說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行,平常在心裏面這樣念念不忘,這樣才會使我們發心真實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貫穿起來。
好了。我們剛才在了解這些道理的基礎上,我們就打算今天開始講《童蒙止觀》的方便行第五。我們來回顧一下,前面我們講過,一個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觀的人他該怎麼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質場所條件達到具緣第一,講的是這個,然後外诃諸欲內棄諸蓋,這樣使自己的身心調伏,//進而去行五事法來調合自己,使自己具備法器,一切准備妥當。今天就要講方便行第五,實際上這講的方便行第五,說的是調整我們的心意,通過方便善巧的觀想和思惟,讓我們的心意能夠和修行解脫相應,實際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講的是這樣一個道理,若不經過這樣的方便行,那麼就會有我們上面所講的這些過失,一個人的修行,他的意樂、他的持續,他的方向都會有問題。好了,這是我們前面的講法,我們來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講的是什麼,請看原文:“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亦名爲志。亦名爲願。亦名爲好。亦名爲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好,我們先講這裏,首先來看,什麼叫方便法門,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適宜適合的意思。那麼所謂方便法門實際上就是講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能夠使行者能夠適宜于來正修止觀法門。方便法門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進,叁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們分別來講解,首先先講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麼要想清楚,我們來修行這個止觀,我們的願望是什麼,我們要得到什麼,在這裏智者大師說到,“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故”,這裏首先前一句講的是什麼?要斷除什麼?就是說必須通過修行止觀失去什麼?後面一段講到要得到什麼?要失去什麼呢?要離開什麼呢?離開世間一切妄想顛倒,什麼叫作世間妄想顛倒啊?我們凡夫執著五蘊爲我,因此根本出發而對外在的情器世間,內在的感官順利這種欲望生起一種執著,如此名爲妄想顛倒。我們平常所好樂的、所喜歡的所追逐的東西無外乎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無外乎內在的我們前面所講過的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悔等等五蓋,衆生都在追逐這些,這些東西都是顛倒,爲何爲顛倒呢?因爲越是追求這些東西,人的生命越來越適得其反,什麼叫適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樂,都想獲得永恒的快樂,但是我們越追逐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稱爲顛倒。那爲什麼叫妄想顛倒?因爲這一切的顛倒是因爲執著于五蘊爲我由此而生的種種妄想而導致的,所謂妄想就是胡思亂想,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我們卻誤以爲那麼一回事,也就是知見上的錯誤稱爲妄想。因爲妄想會産生種種顛倒的貪欲和執著,那我們修行止觀首先要明白,我們就是要斷除這些東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觀不是爲了去明白什麼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說看看我用這個止觀的道理去看看,判斷判斷哪個人修行境界多高,怎麼樣怎麼樣,當然更不是說我修行這個禅定止觀法門,就可以使自己身體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間的種種東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說我修行止觀,可以獲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後,我就方便獲得更多世間的利益。這些統統都是妄想顛倒,而修行止觀我們正確的欲望是什麼,應該斷除這些妄想顛倒,我們平常有說世間八風,被世間八風所牽引也就是妄想顛倒,不管怎麼說都是一樣的,都是妄想顛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這樣想:欲是什麼?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即是此意。那麼離開妄想顛倒這是講負面上說,那正面上我們要得到什麼呢?得一切諸禅智慧法門,這裏點明了修行止觀最終的意義是什麼,它能有什麼功用。所謂諸禅智慧法門,簡單講就是獲得什麼,獲得智慧,最終是獲得智慧,然後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步地領悟解脫的法門,所以稱爲智慧法門。因爲只有獲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脫的正道,循著這種解脫正道而去完成我們的生命,我們才能得到解脫,這是止觀修行的目的,簡單講就是離苦得樂,樂需要有智慧而産生的,需要有種種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顛倒妄想,所以說要明白修行止觀真正是爲了離苦得樂,而真實的離苦得樂它指的是什麼。好了這是第一個,欲。所以智者大師說“欲也明爲志”,“志”就是志向的志,這個“志“就表明了堅定的願望,它朝向哪裏,亦名爲願,“願”就是願求,就是一定,在未來我一定要通過我的努力來得到這些東西,亦名爲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對這些充滿了渴望,我渴望著能夠通過修行止觀去除我的妄想顛倒,我渴望著得夠得到諸禅智慧法門,所以稱爲好;亦名爲“樂”,樂是什麼意思?樂就是一種快樂,樂于做什麼東西。這個樂怎麼理解呢?,比如說一個修行的人,他的喜樂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樣,比如說身體覺得舒適了,或者得到些什麼利益他感到快樂,每當失去什麼或者身體遇到什麼不舒適啊,工作不順利了,東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傷,他的苦樂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他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比如說,他修行的時候,通過修法後,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煩惱輕微了,他感到他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他因爲有了智慧,他顯得輕松了,顯得解脫了,他爲此而感到高興。如果說他生活了一段時間,修行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一點都沒有對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妄想有所認識,一點都沒有說去除自己的妄想顛倒得到什麼利益,一點點對身體這種智慧解脫他都沒有得到,那麼他就感到憂傷苦悶,極力地想去改變這些。那麼他所謂他的好樂,他感到歡樂的地方在于什麼——這一生中修法解脫的有無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間人所說的那些世間的利益得失上,這個名爲“樂”,大家應該從這四個方面去理解。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爲欲。你看這個“欲”是建立在一切諸身法門這樣一個欲望的基礎上,所以名欲,所以我們看這個“欲”字怎麼寫啊,左邊是谷,稻谷的谷,右邊是欠缺的欠,那合起來是“欠谷”,欠谷什麼?肚子非常餓了沒有飯吃,他多麼渴望能夠吃到米飯,減輕自己這種饑餓的痛苦,這樣強烈的心名爲“欲”。所以說我們必須對修正法,對離苦得樂生起一種強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東西都不要執著,如果他把這個般若智慧心地法門上最高的境界,理解爲是我們在行道過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對修行、對離苦、對解脫産生強烈的願望,那麼他就錯了,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對解脫生起強烈的欲望,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這樣轉。再看,裏面引用說“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爲其本”,這是佛說的,記得華嚴經中也有這樣的話“諸法欲爲本”。華言經曾經也說到這樣的意思,他說有的修行菩薩,稍微獲得一些空性的見解,然後就貪著在這個空性上,停滯不前了。其實世間萬物欲爲其本,其實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其實智者大師這裏說的東西,就對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爲一個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這方面去給自己造成種種的限製,須知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生其心啊,無欲無爲啊,這都是講什麼?講修道所證悟本體的一種境界,並不是講我們行道過程中要舍棄這些善法,這些善法雖然看起來是個輪回之法,但是在我們沒有真實獲得解脫智慧之前,我們不應該放棄這些輪回之法,而是應該借著輪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們最終證得無爲之法,這樣才是正想。所以華嚴經裏面提醒說,諸法欲爲本,對空性的稍微的認識那只是修道過程中的一點點境界而已,不可執著,所以說我們應該對無上菩提生起強烈的好樂之心,以此來轉凡成聖,這樣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這個方便行的意思給大家說到這裏。我們來再看第二點,二者精進,什麼叫精進?“精”就是精要而不雜,我們今天做這個明天又做那個,什麼東西都無法專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雜。什麼叫“進”,“進”就是只進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轉,堅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個加起來“精進”就是這個意思。那精進,精進什麼呢?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就是前面所說的,外诃五欲內棄五蓋,持禁戒實際上很重要,就是斷除外緣,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製約,長養自己行爲上的這種德性,所以不持禁戒來進入修行他是一無是處的,一個人首先從行爲上,我們通俗講從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變自己,這樣才能開始建立修行。然後內在不斷地去除對五蓋的貪著,貪欲、嗔恚、睡眠,掉舉、疑悔這五蓋。不要認爲這五蓋是一種可以導致我們産生無量快樂的善法,應該視爲惡法而舍棄它。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要去護持我們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惡,斷除外緣,都要努力地調整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內心免于五蓋的纏縛而進行精進的行持。也就是說,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的惡法,所謂精進行。“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這是從時間上說…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