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後夜,什麼叫初夜後夜?佛經裏把夜晚分爲初夜、中夜和後夜,把夜晚的時光,比如從晚上六點到早上六點分爲叁個段,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等分成叁段,中間半夜的時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後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個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說的,那個四十二章經中說到中夜誦經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進。我們每一天都是睡覺了醒來,然後又睡覺,又醒來,又睡覺,周而複始,其實一天天就這麼過,人的一生也就這樣度過了,如果我們當下就能夠利用這一天一天的時間拿來修行的話,就像我們在鑽木取火一樣,我們不斷地鑽動,它就會逐漸地發熱,而且持續不斷,持續不斷,永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所以只有這樣,才能進入修行,要用精進的心啊。我們很多同修修行,有時候我經常問啊,“你這個早上的功課最近還有做嗎?”他會說:“,對不起,師父,我好久沒看了。”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我都感覺很難過,好久沒看了?那我給你的法不變得沒有意義了?我們有很多同修,有的經常會問,“師父啊,我今天聽得很高興,你今天說的法真好,以前都沒聽過,所謂聞所未聞。”我聽了還是感到不高興,他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呢?其實這樣的法我已經說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爲他不精進的緣故,他或許就在當下聽得很高興,過會兒他全忘光了,所以說不精進修行就有這樣的過失,他很難堅固地樹立這種善法,所以說他想修行止觀,他是不會成就的。所以說智者大師這裏說,就像鑽木取火,你想想看,鑽木取火,如果你鑽鑽兩下就停住,鑽鑽兩下又停住,請問這火能生起來嗎?絕對不可能,你要連續不斷地,這樣子火才能升得起來,道理就在這裏。所以一定要精進行持。這樣想、這樣行,爲方便行第二,所謂精進行。
好了,前面說到欲,第二說到精進,我們再來看第叁,我們來看第叁說什麼。“叁者念,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我們來看第叁者念,“念”實際上就是講,拿我們今天話講就是思想觀念,你是怎麼認爲這個修行的?應該樹立怎麼樣的觀念呢?“念世間爲欺诳可賤。念禅定爲尊重可貴。”這裏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觀所獲得的成果和我們在世間當中追求的結果作個對比,你應該這樣想:我們世間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滿了欺騙性,所謂欺诳啊,它是下賤的,它沒有多大的意義。此話怎講?我舉個例子,我們有時經常會這樣想,會懷念一些美好的時光,我們想一想,我們去年當中,我們是不是有過非常快樂的時光,或者是吃到一個特別好吃的東西,或者遇到一個特別令人歡喜的朋友,或者是說在你做生意過程中賺到一筆大錢,總而言之,你感到那個時候時光真的是快樂,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麼呢?這些世間的享樂,所謂的快樂,對于我們面臨的死亡的痛苦,面臨的生命的解脫,它又能起什麼作用呢?那過去所發生的過去,到了今天它什麼也沒留下來。再想想未來,當我們馬上就要進入棺材,也就是說就要去死的時候,這些東西對于我們未來的生命又有什麼用處呢?還是沒有什麼用處。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樂的東西,對未來它又導致什麼善果呢?是吧?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無,不值得留戀的,所以說應該把世間一切法視爲欺诳可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應該把禅定爲尊重可貴,貴和賤之分這裏要擺清楚,還有思想觀念要正確,那麼我們來想一想,什麼叫禅定爲尊爲貴,爲何呢?反過來看,能具足發出無漏智,可以獲得沒有漏的智慧,所謂無漏智指的是什麼?這樣的智慧可以獲得什麼樣一種結果?無漏是功德。什麼叫有漏?你比如說吃一個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幾口就把它給咬沒了,沒了以後這梨就沒了,這如同比喻作我們世間的種種福報,它用了用了就沒了,它再也不會再有了,這個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沒了,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修行止觀,修得禅定,我們就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而無漏的智慧就可以使我們獲得無漏的功德。而無漏的功德是什麼?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它不但使我們了生脫死,而且能夠有能力去幫助一切的衆生離苦得樂,只有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無漏的功德,只有這樣才是我們所要的真正的快樂,所以說是名可貴,這是世間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們世間法無論怎麼追求,它都不能獲得無漏智,都無法使我們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無法使我們成就正覺,去普度衆生。所以何爲貴何爲賤,如此比較就會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師說,是爲可貴,故名爲念,念是這個意思。如果念頭不對了,所以有的人說,修道經常是這樣的,就比如說,就是跟著我修行的一些個別弟子,他經常會這樣,一會兒我看他冒頭了,一會兒又看他不見了,他每次冒頭就跟我表示說,“師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麼怎麼怎麼犯錯了,向師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後過一會兒他又不見了,呵呵呵,他不見了幹嘛?他忙世間法去了。然後過了一陣子他感到痛苦,他又來找師父說,“師父啊,修行真難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業深重啊”,講完他又沒了,他爲什麼會這樣呢?很簡單,他貪著世間,他不以修行爲貴,他以世間爲貴,他不以世間爲賤,他反而以禅定解脫爲賤。那當然了,他有一陣沒一陣,就像隔日擺,什麼叫隔日擺?就像得了那個瘧疾,今天好,今天又不好了,渾身發抖發抖發抖,過幾天他又好了,所以說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一會兒不好,一會兒又好,這就叫作如同隔日擺,打擺子嘛!就是這樣的過失導致的,爲何?他沒有正念。所以如果不具足這種方便行,修止觀修不成的,對不對啊?所以智者大師說叁者念,就是念這個。
好了,我們再來看第四。“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這裏說到巧慧,善巧的智慧。爲什麼叫巧慧呢?關鍵就在于比較、衡量,這裏面說到籌量,籌量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拿東西去量去稱,拿這個籌去量一量,這個重這個輕。怎麼個重輕,怎麼體現呢?我們來看,看看世間之樂和禅定智慧誰輕誰重,誰得誰失?我們來看世間之樂,什麼叫世間之樂這個不用講,大家每天都在追求所謂世間之樂,但是你可曾想到樂少苦多,你整個過程看下來,從你想得到,辛辛苦苦地追求,然後又失去,然後又拼命想得到,然後,到總算被你得到短暫的一瞬間的快樂,然後又失去,你很怕它失去吧?然後你又拼命想得到,然後短暫滿足,然後又是失去的快樂的種種痛苦,是不是樂少苦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就說我們平常拼命地掙錢,對不對?掙錢,有房子,有汽車,有個好的家庭,我們是不是付出非常多的辛苦?我們看我們世間的生活的人,大家都會說,我很忙啊,師父啊,我很忙啊,我很忙我沒有時間修行,聽起來是很有道理,可是我問他,你忙什麼呢?你忙完這些以後你又得到什麼呢?他往往沒去思考這個問題,對不對?很忙很忙,然後總算把房子,汽車家庭給弄好了,馬上又面臨一個問題:你得守住它,對不對?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今天成個家,過不久他又離婚了,離婚之後他又想再找一個,再找一個又離婚,他又想再找一個,他找來找去離來離去,他就是沒就想過,這種世間的所謂快樂、安樂,它的本質究竟到底是苦是樂,他沒想過,起碼他要正視它,其實是樂少苦多啊,沒得到拼命想得到,這本身就很苦,得到短暫馬上又失去,它又是苦,我們今天就不多說,叁苦——苦苦,壞苦,行苦。什麼叫苦苦、壞苦、行苦啊?以前也多次講到,苦苦簡單講就是苦上加苦,叫苦苦,比如說我腳破了一個洞,然後當時摔得很痛就苦了,到了第二天它又發炎了,又是一種苦,發炎好了我包紮了,走路又走不動,這又是一種苦,這叫苦苦,苦上加苦。什麼叫壞苦?壞苦很簡單,比如說你好不容易遇見你所愛樂的人,可是陰差陽錯,過幾天再也就見不到他,就失去了,突然有個好的東西,它馬上又失去了,這叫壞苦。因爲事物會變壞,而我們又留戀不舍,所以會痛苦,所謂這個生離死別,愛恨情仇,都是這種壞苦。什麼叫行苦?那行苦,比如說吧,我們今生今世,把大部份的時光,都花在了追逐世間的娛樂,卻只是用很少很少的時光,去聞聽一些佛法,用很少很少的時光,做些具體的修行,那麼將來得到什麼結果呢?得到墮落叁惡道,得到不能脫離生死輪回這樣一個苦果,所以這種苦就稱爲什麼?行苦。所做一切在未來都變成苦果,稱爲行苦。其實人世間,不管世間的什麼追求,。都是體現爲這樣叁苦的特性,所謂苦苦、壞苦、行苦。認真思考,認真去籌量一下,是不是這樣?它是虛诳不實的,什麼叫虛诳不實?他像做夢,夢中好像挺有的,一醒來什麼都沒有,對不對?,我們追逐的過程,我們欲望的過程,就像是做夢,而到了盡頭什麼都沒有。人的一生如此短暫,最終將失去生命,失去生命世界的什麼東西跟我們都沒有關系了,你說它有什麼快樂可言?你說它是不是虛诳不實啊?前面講欺诳可賤,它有欺騙性,就像我被人騙了,當我們上當受騙,別人騙我們的時候,我們充滿了希望,感覺很好,後來真相大白就大失所望。所以世間之樂就是這麼的虛诳不實,那很顯然,這是失去,這是輕、不重要。它實際上是,從得失上來說,它是一種失去。那反過來再看,那怎麼辦呢?對不對?應該追求解脫之樂。解脫之樂是什麼呢?禅定智慧之樂,若我們能獲得定慧之利,就能得到快樂,因爲一切佛法的修行不出止觀之法,這在開頭的時候智者大師就說了,“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不管你什麼樣的…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