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小乘大乘還是密乘,顯宗還是密宗,其實不出止觀二法,這些佛法的修行本身就能獲得快樂,修止能獲得禅定之樂,修觀能獲得智慧之樂,因爲智者大師說了,“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可以得很多善根福德“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它能斷除迷惑,獲得智慧,所以這叫智慧之樂,那止來伏結之初門,來斷除煩惱,止息內心的妄想貪著,那這個禅定本身就具備禅定之樂,所謂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意思了。那麼這種禅定智慧之樂它乃無漏無爲。何爲無漏啊?剛才前面解釋過。它會永恒,它會不但今生而且永世。什麼叫無爲啊?無爲相對于有爲而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爲法都是生生滅滅不可靠的。無爲法呢,什麼意思?不要怎麼樣作爲,它本然具足,它可以永久地享用,稱爲無漏無爲,而且是寂然閑曠,永離生死。寂然,什麼叫寂然?寂就是寂滅,一切的煩惱、痛苦。無明寂滅了,是寂寂然啊,閑曠啊,悠遠綿長,我們世間講的就是非常的悠閑,非常的自在的意思,它能夠獲得寂然閑曠之樂,永遠離開生死的束縛,不要再這樣虛生浪死,不再對生死感到恐懼,不再一直地被生死業力所驅使著,無可奈何地活在這世上,這些痛苦都遠離。所以講與苦長別,就是永離那些痛苦了,得到永恒不變的快樂,所以說這樣是得是重,要這樣想啊,這是真正的得到東西,我們都想得到,這才是真得,所以說這才是真正的重。所以說世間爲輕啊,出世間爲重。這個要籌量、分辯清楚,如是分別故名巧慧。這裏邊就講到這樣一個道理,是不是啊?我們平常修行的人,如果在這點抉擇上分不清,輕重不分啊,那修行止觀是上不去的,那這個如果從廣義上去說,其實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可以舉的。你比如說,講到一種恩德,有人說,父母的恩德跟師父的恩德是一樣的。他就不知道輕和重,如果他能夠像智者大師這裏所說的,用巧慧去分別方便的話,他就會生起輕重之心,他就會說師父爲重父母爲輕,對不對?有的人說,哎呀,不行不行,我很忙啊,所以沒時間修行。如果他能夠巧慧抉擇,他就會說,我今天沒有修行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他不會說因爲我很忙,所以說我以後再說以後再修行,這都是不明輕和重的緣故,對不對?因爲他不知道,他如果明白說,師父他是教我修行的,教我修行我才能得到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這是得啊,這是重啊,那世間父母雖然給我肉身,但是只能給我這一期的生命,我的血肉之軀來自父母,父母養我長大,但是這只能是世間輪回之法,父母又沒有辦法讓我出離這種輪回的痛苦,他可以成全我的肉身,但是他卻不能成全我的法身慧命,所以說是爲失,是爲輕,爲什麼爲失啊?如果貪戀于這些東西,有人說我父母還沒照養好,我孝還沒完全報完,所以師父啊,我還不能出家,我還不能去修道,也就是這種心所導致。並不是跟他說父母沒有恩情,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那父母之恩也是四重恩之一啊,沒有說父母的恩情不重,但是在輕重上他沒分清楚,所以這也是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所以要獲得這個善巧的智慧,這爲什麼叫善巧智慧,本來修道是不重得失,無所謂輕重,一切處一切時去行善法即是。這裏何名爲巧慧呢?叫方便善巧,所謂隨順世間人的說法,因爲我們平常在乎的就是得失輕重,那麼智者大師教導我們,你就用這樣的心去衡量一下,得出一個結論來,這樣就會使我們一心想修行止觀,所以稱爲巧慧方便行第四。
講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第五,所謂一心分明。來看看,“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義在此也。”這是講到最後一個方便行,所謂一心分明。如何理解我們來看一下,前面講過用巧慧等等去分別,實際上就讓我們明鑒這個世間的過患和它值得厭惡厭棄的地方,然後我們就會識得定慧的功德,它是可尊可貴的,好,既然我們已經明白這些東西,如果光光只是明白,而不勇猛地決定付諸實施,一心往前走,一心去修行止觀禅定,一心修道的話,那也是沒有什麼用處。就像我們很多同修,是吧?說起來他都知道,可是他還沒開始行動,所以說這裏邊告訴我們,還要一心,決定來修行,心如金剛。什麼是金剛?金剛是不壞的,不可壞的是金剛,就我一心准備去做,准備去修道,我十牛拉也拉不回頭,我一但決定要去修行,你別想讓我回頭,你怎麼拖我也拖不動。你說我要修行了,聽說吃素這樣才能夠好好修習禅定,那我就開始吃素,我原來吃肉我就不吃了,管他!我現在突然開始吃素,瘦得跟皮包骨頭,我照樣吃素,這就是一心啊。有人你看,哎呀,一吃素不行,身體吃不消,過了幾天又開始吃肉,然後又說,又想想,吃素好吃素好,又吃素,然後又吃肉,學佛學了很多年,還是沒有斷惡,還是不能做到吃素,連吃素也做不到,所以他很難生出禅定,這就是不能一心的緣故。天魔外道不能拘壞,就算外面有什麼魔王,外道不管怎麼誘惑,都不能使我退失這種心,他都無法去改變我修行的行爲,要生起這樣的心來。我這麼一心去做,所謂義無反顧啊,一如既往,“設使空無所獲,終不悔矣”,就算我今天修了很久,好像沒感覺得到什麼東西,我也不回頭,我不會改變自己要做的事情,爲什麼我會這樣說呢?這樣一心呢?是名一心。爲什麼我能夠這樣呢,因爲我前面已經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須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話,我想離苦得樂絕對不可能,我只有這條路走,而所謂世間的種種追求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那是失那是輕,就因爲如此,所以我會一心修行。所以經上這樣說,就像一個人,先已經明白了此路通還是不通,一但知道這條路是通的,那無論如何我得走過去,所謂的“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巧慧抉擇,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擇,卻不能一心的話也不能成辦。所以最後講到一心的時候,智者大師說,“故說巧慧一心即是此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最後講“經雲:非智不禅非禅不智。義在此也”什麼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沒有智慧的抉擇,他就不會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會真正獲得智慧,所以這裏講到巧慧一心它兩個是互相促進的。好了,這裏我們全部講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種方便,所謂欲、精進、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細細抉擇。這五個方便行若能正確地抉擇,常常地抉擇,那我們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這非常重要。實際上智者大師這裏講到方便行第五,實際上就是講如何發心,講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剛才說的,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因果之不虛,輪回之過患,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我們剛才回頭去想一想,是不是在說這個道理?在巧慧裏面抉擇告訴我們世間這一切爲失爲輕,在叁者念中告訴我們,世間爲欺诳可賤,禅定爲尊爲可貴。如果我們能正確地抉擇這出世間的因果,知道說我今天如是種善因,將來必得善果,那我們是不是會生起這樣的心來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們去念念不忘人身之難得、壽命之無常 ,我們是不是會一心精進呢?所以說實際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進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說唯有一心才能真正的精進。所以說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進,如是對解脫修行善法,對去除自己的妄想顛倒獲得禅定智慧生起強烈的願望,這個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說的整個的要義、內在的關系。我們記得宗喀巴大師在說到叁主要道時候有說過,什麼是真正衡量這個人是否生起出離心的標准的時候?很明確地講到,實際上就是對輪回,無論什麼樣的輪回盛事啊,怎樣盛大、怎樣華美的輪回世間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羨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對解脫,對這個菩提生起強烈的願望,這個就叫做生起了出離心。那麼我們今天所說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這個嗎?如是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離心。具足出離心,這個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脫道。所以說,這裏面說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這樣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講方便行第五呢,就給大家講到這裏。然後下一次我們將進入正修行的講解,實際上在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裏面,講到真正止觀正行,所謂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個章節,然後前面的五個章節和後面的章節講的都是助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真正的正行它必須具備前行這樣一個方便才行,它必須具備很多修道的助緣才能成全正行。的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無論先和後,無論怎樣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應該去付諸實現的。所以不能說,我只想知道個正行我前行從來不管,或者認爲我把這些都准備好了以後,好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修行走兩個極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歡喜說我打坐打坐出現什麼境界,跟人家談論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境界,探討探討,過過招。然後具體說到要親近善知識,要皈依叁寶,要尊師重道,要積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實際去行持,他好像沒興趣,覺得那些比如說放生啊幹什麼他覺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這樣一類修行人啊?。另外一類修行人,有的人天天就滿足于用散亂心在念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堅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後他對進一步去聽聞修行的法要,比如說如何修禅,如何修觀,他不想聽,他說我是修淨土法門的,我聽這些幹什麼?對吧?他說只要我把人做好,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聽聞佛法,我去修行這些做什麼啊?他認爲沒有必要,是不是有這樣一類人?所以說我們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這兩個極端,前面那個極端喜歡談玄說妙,…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