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小乘大乘还是密乘,显宗还是密宗,其实不出止观二法,这些佛法的修行本身就能获得快乐,修止能获得禅定之乐,修观能获得智慧之乐,因为智者大师说了,“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可以得很多善根福德“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它能断除迷惑,获得智慧,所以这叫智慧之乐,那止来伏结之初门,来断除烦恼,止息内心的妄想贪著,那这个禅定本身就具备禅定之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意思了。那么这种禅定智慧之乐它乃无漏无为。何为无漏啊?刚才前面解释过。它会永恒,它会不但今生而且永世。什么叫无为啊?无为相对于有为而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生灭灭不可靠的。无为法呢,什么意思?不要怎么样作为,它本然具足,它可以永久地享用,称为无漏无为,而且是寂然闲旷,永离生死。寂然,什么叫寂然?寂就是寂灭,一切的烦恼、痛苦。无明寂灭了,是寂寂然啊,闲旷啊,悠远绵长,我们世间讲的就是非常的悠闲,非常的自在的意思,它能够获得寂然闲旷之乐,永远离开生死的束缚,不要再这样虚生浪死,不再对生死感到恐惧,不再一直地被生死业力所驱使着,无可奈何地活在这世上,这些痛苦都远离。所以讲与苦长别,就是永离那些痛苦了,得到永恒不变的快乐,所以说这样是得是重,要这样想啊,这是真正的得到东西,我们都想得到,这才是真得,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重。所以说世间为轻啊,出世间为重。这个要筹量、分辩清楚,如是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边就讲到这样一个道理,是不是啊?我们平常修行的人,如果在这点抉择上分不清,轻重不分啊,那修行止观是上不去的,那这个如果从广义上去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可以举的。你比如说,讲到一种恩德,有人说,父母的恩德跟师父的恩德是一样的。他就不知道轻和重,如果他能够像智者大师这里所说的,用巧慧去分别方便的话,他就会生起轻重之心,他就会说师父为重父母为轻,对不对?有的人说,哎呀,不行不行,我很忙啊,所以没时间修行。如果他能够巧慧抉择,他就会说,我今天没有修行那才是可怕的事情,他不会说因为我很忙,所以说我以后再说以后再修行,这都是不明轻和重的缘故,对不对?因为他不知道,他如果明白说,师父他是教我修行的,教我修行我才能得到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这是得啊,这是重啊,那世间父母虽然给我肉身,但是只能给我这一期的生命,我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父母养我长大,但是这只能是世间轮回之法,父母又没有办法让我出离这种轮回的痛苦,他可以成全我的肉身,但是他却不能成全我的法身慧命,所以说是为失,是为轻,为什么为失啊?如果贪恋于这些东西,有人说我父母还没照养好,我孝还没完全报完,所以师父啊,我还不能出家,我还不能去修道,也就是这种心所导致。并不是跟他说父母没有恩情,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父母之恩也是四重恩之一啊,没有说父母的恩情不重,但是在轻重上他没分清楚,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所以要获得这个善巧的智慧,这为什么叫善巧智慧,本来修道是不重得失,无所谓轻重,一切处一切时去行善法即是。这里何名为巧慧呢?叫方便善巧,所谓随顺世间人的说法,因为我们平常在乎的就是得失轻重,那么智者大师教导我们,你就用这样的心去衡量一下,得出一个结论来,这样就会使我们一心想修行止观,所以称为巧慧方便行第四。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第五,所谓一心分明。来看看,“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这是讲到最后一个方便行,所谓一心分明。如何理解我们来看一下,前面讲过用巧慧等等去分别,实际上就让我们明鉴这个世间的过患和它值得厌恶厌弃的地方,然后我们就会识得定慧的功德,它是可尊可贵的,好,既然我们已经明白这些东西,如果光光只是明白,而不勇猛地决定付诸实施,一心往前走,一心去修行止观禅定,一心修道的话,那也是没有什么用处。就像我们很多同修,是吧?说起来他都知道,可是他还没开始行动,所以说这里边告诉我们,还要一心,决定来修行,心如金刚。什么是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不可坏的是金刚,就我一心准备去做,准备去修道,我十牛拉也拉不回头,我一但决定要去修行,你别想让我回头,你怎么拖我也拖不动。你说我要修行了,听说吃素这样才能够好好修习禅定,那我就开始吃素,我原来吃肉我就不吃了,管他!我现在突然开始吃素,瘦得跟皮包骨头,我照样吃素,这就是一心啊。有人你看,哎呀,一吃素不行,身体吃不消,过了几天又开始吃肉,然后又说,又想想,吃素好吃素好,又吃素,然后又吃肉,学佛学了很多年,还是没有断恶,还是不能做到吃素,连吃素也做不到,所以他很难生出禅定,这就是不能一心的缘故。天魔外道不能拘坏,就算外面有什么魔王,外道不管怎么诱惑,都不能使我退失这种心,他都无法去改变我修行的行为,要生起这样的心来。我这么一心去做,所谓义无反顾啊,一如既往,“设使空无所获,终不悔矣”,就算我今天修了很久,好像没感觉得到什么东西,我也不回头,我不会改变自己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样一心呢?是名一心。为什么我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前面已经很清楚地明白,我必须去修行,如果我不修行的话,我想离苦得乐绝对不可能,我只有这条路走,而所谓世间的种种追求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那是失那是轻,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会一心修行。所以经上这样说,就像一个人,先已经明白了此路通还是不通,一但知道这条路是通的,那无论如何我得走过去,所谓的“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所以巧慧和一心它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巧慧抉择,他就不可能一心,如果光光巧慧抉择,却不能一心的话也不能成办。所以最后讲到一心的时候,智者大师说,“故说巧慧一心即是此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讲“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义在此也”什么叫“非智不禅非禅不智”啊?没有智慧的抉择,他就不会很努力地去修行禅定,如果不努力地修行禅定,他不会真正获得智慧,所以这里讲到巧慧一心它两个是互相促进的。好了,这里我们全部讲完方便行第五,一共是五种方便,所谓欲、精进、念、巧慧和一心,大家要细细抉择。这五个方便行若能正确地抉择,常常地抉择,那我们的心就能在道。大家想想,这非常重要。实际上智者大师这里讲到方便行第五,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发心,讲修禅的前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因果之不虚,轮回之过患,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刚才回头去想一想,是不是在说这个道理?在巧慧里面抉择告诉我们世间这一切为失为轻,在三者念中告诉我们,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为尊为可贵。如果我们能正确地抉择这出世间的因果,知道说我今天如是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那我们是不是会生起这样的心来呢?巧慧之心呢?如果我们去念念不忘人身之难得、寿命之无常 ,我们是不是会一心精进呢?所以说实际上因巧慧而有正念,惟有精进才能成全一心,或者说唯有一心才能真正的精进。所以说是叫作巧慧、正念、一心、精进,如是对解脱修行善法,对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获得禅定智慧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是方便行第五所说的整个的要义、内在的关系。我们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说到三主要道时候有说过,什么是真正衡量这个人是否生起出离心的标准的时候?很明确地讲到,实际上就是对轮回,无论什么样的轮回盛事啊,怎样盛大、怎样华美的轮回世间的事情都不生一毫羡慕之心,都不想要,而对解脱,对这个菩提生起强烈的愿望,这个就叫做生起了出离心。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方便行第五,不就是这个吗?如是这般,才能真正具足出离心。具足出离心,这个人方才真正踏上解脱道。所以说,这里面说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这样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今天讲方便行第五呢,就给大家讲到这里。然后下一次我们将进入正修行的讲解,实际上在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里面,讲到真正止观正行,所谓正修行第六,它只是一个章节,然后前面的五个章节和后面的章节讲的都是助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真正的正行它必须具备前行这样一个方便才行,它必须具备很多修道的助缘才能成全正行。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无论先和后,无论怎样的次第,都是自己修法所应该去付诸实现的。所以不能说,我只想知道个正行我前行从来不管,或者认为我把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好像就叫修行了。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修行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人,天天在很欢喜说我打坐打坐出现什么境界,跟人家谈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境界,探讨探讨,过过招。然后具体说到要亲近善知识,要皈依三宝,要尊师重道,要积累一切善法功德,要实际去行持,他好像没兴趣,觉得那些比如说放生啊干什么他觉得不是他要做的事,是不是这样一类修行人啊?。另外一类修行人,有的人天天就满足于用散乱心在念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坚持自己的看法,哎呀,做人只要有好心就好了,好心念佛他就能成佛,然后他对进一步去听闻修行的法要,比如说如何修禅,如何修观,他不想听,他说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我听这些干什么?对吧?他说只要我把人做好,我一心想西方我就往生了,我去听闻佛法,我去修行这些做什么啊?他认为没有必要,是不是有这样一类人?所以说我们今天修行大致上如此,这两个极端,前面那个极端喜欢谈玄说妙,…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