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24

  ..续本文上一页。乃至到了晚上,初夜后夜,什么叫初夜后夜?佛经里把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后夜,把夜晚的时光,比如从晚上六点到早上六点分为三个段,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等分成三段,中间半夜的时分稍事休息一下,前夜后夜都在努力地修行,就像那个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说的,那个四十二章经中说到中夜诵经啊,出家比丘修行更精进。我们每一天都是睡觉了醒来,然后又睡觉,又醒来,又睡觉,周而复始,其实一天天就这么过,人的一生也就这样度过了,如果我们当下就能够利用这一天一天的时间拿来修行的话,就像我们在钻木取火一样,我们不断地钻动,它就会逐渐地发热,而且持续不断,持续不断,永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修行,要用精进的心啊。我们很多同修修行,有时候我经常问啊,“你这个早上的功课最近还有做吗?”他会说:“,对不起,师父,我好久没看了。”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我都感觉很难过,好久没看了?那我给你的法不变得没有意义了?我们有很多同修,有的经常会问,“师父啊,我今天听得很高兴,你今天说的法真好,以前都没听过,所谓闻所未闻。”我听了还是感到不高兴,他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其实这样的法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次了,但是因为他不精进的缘故,他或许就在当下听得很高兴,过会儿他全忘光了,所以说不精进修行就有这样的过失,他很难坚固地树立这种善法,所以说他想修行止观,他是不会成就的。所以说智者大师这里说,就像钻木取火,你想想看,钻木取火,如果你钻钻两下就停住,钻钻两下又停住,请问这火能生起来吗?绝对不可能,你要连续不断地,这样子火才能升得起来,道理就在这里。所以一定要精进行持。这样想、这样行,为方便行第二,所谓精进行。

  好了,前面说到欲,第二说到精进,我们再来看第三,我们来看第三说什么。“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我们来看第三者念,“念”实际上就是讲,拿我们今天话讲就是思想观念,你是怎么认为这个修行的?应该树立怎么样的观念呢?“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这里把禅定的修行,也就是把止观所获得的成果和我们在世间当中追求的结果作个对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世间上、世俗上所作的追求,它充满了欺骗性,所谓欺诳啊,它是下贱的,它没有多大的意义。此话怎讲?我举个例子,我们有时经常会这样想,会怀念一些美好的时光,我们想一想,我们去年当中,我们是不是有过非常快乐的时光,或者是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东西,或者遇到一个特别令人欢喜的朋友,或者是说在你做生意过程中赚到一笔大钱,总而言之,你感到那个时候时光真的是快乐,可是到了今天,它又能得到什么呢?这些世间的享乐,所谓的快乐,对于我们面临的死亡的痛苦,面临的生命的解脱,它又能起什么作用呢?那过去所发生的过去,到了今天它什么也没留下来。再想想未来,当我们马上就要进入棺材,也就是说就要去死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命又有什么用处呢?还是没有什么用处。好,今天所享受的最快乐的东西,对未来它又导致什么善果呢?是吧?这非常可惜,很多事情是可有可无,不值得留恋的,所以说应该把世间一切法视为欺诳可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应该把禅定为尊重可贵,贵和贱之分这里要摆清楚,还有思想观念要正确,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叫禅定为尊为贵,为何呢?反过来看,能具足发出无漏智,可以获得没有漏的智慧,所谓无漏智指的是什么?这样的智慧可以获得什么样一种结果?无漏是功德。什么叫有漏?你比如说吃一个梨,我咬一口,咬一口,咬几口就把它给咬没了,没了以后这梨就没了,这如同比喻作我们世间的种种福报,它用了用了就没了,它再也不会再有了,这个叫有漏的功德。用完就没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修行止观,修得禅定,我们就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而无漏的智慧就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漏的功德。而无漏的功德是什么?它可以具足一切的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它不但使我们了生脱死,而且能够有能力去帮助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些功德那才是真正无漏的功德,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快乐,所以说是名可贵,这是世间法追求所根本得不到的。我们世间法无论怎么追求,它都不能获得无漏智,都无法使我们成全一切的神通的道力,都无法使我们成就正觉,去普度众生。所以何为贵何为贱,如此比较就会明明了了。所以智者大师说,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念头不对了,所以有的人说,修道经常是这样的,就比如说,就是跟着我修行的一些个别弟子,他经常会这样,一会儿我看他冒头了,一会儿又看他不见了,他每次冒头就跟我表示说,“师父啊,唉呀我罪障深重啊,我很想修行,很想修行,我最近又怎么怎么怎么犯错了,向师父忏悔忏悔忏悔”,然后过一会儿他又不见了,呵呵呵,他不见了干嘛?他忙世间法去了。然后过了一阵子他感到痛苦,他又来找师父说,“师父啊,修行真难啊,我很想很想修行啊,我罪业深重啊”,讲完他又没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他贪著世间,他不以修行为贵,他以世间为贵,他不以世间为贱,他反而以禅定解脱为贱。那当然了,他有一阵没一阵,就像隔日摆,什么叫隔日摆?就像得了那个疟疾,今天好,今天又不好了,浑身发抖发抖发抖,过几天他又好了,所以说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不好,一会儿又好,这就叫作如同隔日摆,打摆子嘛!就是这样的过失导致的,为何?他没有正念。所以如果不具足这种方便行,修止观修不成的,对不对啊?所以智者大师说三者念,就是念这个。

  好了,我们再来看第四。“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是分别故名巧慧。”这里说到巧慧,善巧的智慧。为什么叫巧慧呢?关键就在于比较、衡量,这里面说到筹量,筹量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拿东西去量去称,拿这个筹去量一量,这个重这个轻。怎么个重轻,怎么体现呢?我们来看,看看世间之乐和禅定智慧谁轻谁重,谁得谁失?我们来看世间之乐,什么叫世间之乐这个不用讲,大家每天都在追求所谓世间之乐,但是你可曾想到乐少苦多,你整个过程看下来,从你想得到,辛辛苦苦地追求,然后又失去,然后又拼命想得到,然后,到总算被你得到短暂的一瞬间的快乐,然后又失去,你很怕它失去吧?然后你又拼命想得到,然后短暂满足,然后又是失去的快乐的种种痛苦,是不是乐少苦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就说我们平常拼命地挣钱,对不对?挣钱,有房子,有汽车,有个好的家庭,我们是不是付出非常多的辛苦?我们看我们世间的生活的人,大家都会说,我很忙啊,师父啊,我很忙啊,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修行,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可是我问他,你忙什么呢?你忙完这些以后你又得到什么呢?他往往没去思考这个问题,对不对?很忙很忙,然后总算把房子,汽车家庭给弄好了,马上又面临一个问题:你得守住它,对不对?所以很多人就想,我今天成个家,过不久他又离婚了,离婚之后他又想再找一个,再找一个又离婚,他又想再找一个,他找来找去离来离去,他就是没就想过,这种世间的所谓快乐、安乐,它的本质究竟到底是苦是乐,他没想过,起码他要正视它,其实是乐少苦多啊,没得到拼命想得到,这本身就很苦,得到短暂马上又失去,它又是苦,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什么叫苦苦、坏苦、行苦啊?以前也多次讲到,苦苦简单讲就是苦上加苦,叫苦苦,比如说我脚破了一个洞,然后当时摔得很痛就苦了,到了第二天它又发炎了,又是一种苦,发炎好了我包扎了,走路又走不动,这又是一种苦,这叫苦苦,苦上加苦。什么叫坏苦?坏苦很简单,比如说你好不容易遇见你所爱乐的人,可是阴差阳错,过几天再也就见不到他,就失去了,突然有个好的东西,它马上又失去了,这叫坏苦。因为事物会变坏,而我们又留恋不舍,所以会痛苦,所谓这个生离死别,爱恨情仇,都是这种坏苦。什么叫行苦?那行苦,比如说吧,我们今生今世,把大部份的时光,都花在了追逐世间的娱乐,却只是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去闻听一些佛法,用很少很少的时光,做些具体的修行,那么将来得到什么结果呢?得到堕落三恶道,得到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样一个苦果,所以这种苦就称为什么?行苦。所做一切在未来都变成苦果,称为行苦。其实人世间,不管世间的什么追求,。都是体现为这样三苦的特性,所谓苦苦、坏苦、行苦。认真思考,认真去筹量一下,是不是这样?它是虚诳不实的,什么叫虚诳不实?他像做梦,梦中好像挺有的,一醒来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我们追逐的过程,我们欲望的过程,就像是做梦,而到了尽头什么都没有。人的一生如此短暂,最终将失去生命,失去生命世界的什么东西跟我们都没有关系了,你说它有什么快乐可言?你说它是不是虚诳不实啊?前面讲欺诳可贱,它有欺骗性,就像我被人骗了,当我们上当受骗,别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充满了希望,感觉很好,后来真相大白就大失所望。所以世间之乐就是这么的虚诳不实,那很显然,这是失去,这是轻、不重要。它实际上是,从得失上来说,它是一种失去。那反过来再看,那怎么办呢?对不对?应该追求解脱之乐。解脱之乐是什么呢?禅定智慧之乐,若我们能获得定慧之利,就能得到快乐,因为一切佛法的修行不出止观之法,这在开头的时候智者大师就说了,“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不管你什么样的…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