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23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说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得佛陀的果位,发起这种菩提心来。要有这样的心,我们才会把生命完全投入到这个修行当中去,而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修行,去一心地依止善知识,修行正法,这无疑是一个人今生走向解脱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心。这些法我们天天都得想,如果不这样想,这个人无疑已经偏离了正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回想一下,最早我们讲的时候,讲到《童蒙止观》怎么来,智者大师是为他俗家的兄弟陈针而讲,陈针主要是因为害怕死亡,想延年益寿,因为这样的缘起,智者大师方便开示这个坐禅法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它是这样的缘起,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修行止观,修行佛法,难道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求得今身的解脱,超越轮回的痛苦。所以说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才行,平常在心里面这样念念不忘,这样才会使我们发心真实地去修行,才能把一切的佛法贯穿起来。

   好了。我们刚才在了解这些道理的基础上,我们就打算今天开始讲《童蒙止观》的方便行第五。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过,一个修禅的人,就修行止观的人他该怎么做,首先,在外在的一些物质场所条件达到具缘第一,讲的是这个,然后外诃诸欲内弃诸盖,这样使自己的身心调伏,//进而去行五事法来调合自己,使自己具备法器,一切准备妥当。今天就要讲方便行第五,实际上这讲的方便行第五,说的是调整我们的心意,通过方便善巧的观想和思惟,让我们的心意能够和修行解脱相应,实际上今天方便行第五所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若不经过这样的方便行,那么就会有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一个人的修行,他的意乐、他的持续,他的方向都会有问题。好了,这是我们前面的讲法,我们来看正文,方便行第五讲的是什么,请看原文:“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好,我们先讲这里,首先来看,什么叫方便法门,方便二字作何解?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就是适宜适合的意思。那么所谓方便法门实际上就是讲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行者能够适宜于来正修止观法门。方便法门有五法,一者欲,二者精进,三者念,四者巧慧,五者一心。我们分别来讲解,首先先讲第一,“欲”。“欲”就是欲望的欲,欲什么要想清楚,我们来修行这个止观,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我们要得到什么,在这里智者大师说到,“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这里首先前一句讲的是什么?要断除什么?就是说必须通过修行止观失去什么?后面一段讲到要得到什么?要失去什么呢?要离开什么呢?离开世间一切妄想颠倒,什么叫作世间妄想颠倒啊?我们凡夫执著五蕴为我,因此根本出发而对外在的情器世间,内在的感官顺利这种欲望生起一种执著,如此名为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所好乐的、所喜欢的所追逐的东西无外乎这些,外在的五嗔五欲,无外乎内在的我们前面所讲过的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等等五盖,众生都在追逐这些,这些东西都是颠倒,为何为颠倒呢?因为越是追求这些东西,人的生命越来越适得其反,什么叫适得其反?人人都想追求快乐,都想获得永恒的快乐,但是我们越追逐这些,越使自己陷入痛苦,所以称为颠倒。那为什么叫妄想颠倒?因为这一切的颠倒是因为执著于五蕴为我由此而生的种种妄想而导致的,所谓妄想就是胡思乱想,就是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们却误以为那么一回事,也就是知见上的错误称为妄想。因为妄想会产生种种颠倒的贪欲和执著,那我们修行止观首先要明白,我们就是要断除这些东西,所以就明白修行止观不是为了去明白什么道理,或者去衡量一下,就是说看看我用这个止观的道理去看看,判断判断哪个人修行境界多高,怎么样怎么样,当然更不是说我修行这个禅定止观法门,就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就可以使我有智慧,世间的种种东西我就更容易得到。有的人说我修行止观,可以获得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就方便获得更多世间的利益。这些统统都是妄想颠倒,而修行止观我们正确的欲望是什么,应该断除这些妄想颠倒,我们平常有说世间八风,被世间八风所牵引也就是妄想颠倒,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妄想颠倒。所以要明白,首先要这样想:欲是什么?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即是此意。那么离开妄想颠倒这是讲负面上说,那正面上我们要得到什么呢?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这里点明了修行止观最终的意义是什么,它能有什么功用。所谓诸禅智慧法门,简单讲就是获得什么,获得智慧,最终是获得智慧,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领悟解脱的法门,所以称为智慧法门。因为只有获得智慧,只有找到解脱的正道,循着这种解脱正道而去完成我们的生命,我们才能得到解脱,这是止观修行的目的,简单讲就是离苦得乐,乐需要有智慧而产生的,需要有种种禅定的力量、功德,那苦就是颠倒妄想,所以说要明白修行止观真正是为了离苦得乐,而真实的离苦得乐它指的是什么。好了这是第一个,欲。所以智者大师说“欲也明为志”,“志”就是志向的志,这个“志“就表明了坚定的愿望,它朝向哪里,亦名为愿,“愿”就是愿求,就是一定,在未来我一定要通过我的努力来得到这些东西,亦名为好,好就是我喜好,我对这些充满了渴望,我渴望着能够通过修行止观去除我的妄想颠倒,我渴望着得够得到诸禅智慧法门,所以称为好;亦名为“乐”,乐是什么意思?乐就是一种快乐,乐于做什么东西。这个乐怎么理解呢?,比如说一个修行的人,他的喜乐不是建立在世俗那样,比如说身体觉得舒适了,或者得到些什么利益他感到快乐,每当失去什么或者身体遇到什么不舒适啊,工作不顺利了,东西不能成就了,他就感到悲伤,他的苦乐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他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比如说,他修行的时候,通过修法后,他感到自己的妄想烦恼轻微了,他感到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因为有了智慧,他显得轻松了,显得解脱了,他为此而感到高兴。如果说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修行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妄想有所认识,一点都没有说去除自己的妄想颠倒得到什么利益,一点点对身体这种智慧解脱他都没有得到,那么他就感到忧伤苦闷,极力地想去改变这些。那么他所谓他的好乐,他感到欢乐的地方在于什么——这一生中修法解脱的有无上。而不是像一般世间人所说的那些世间的利益得失上,这个名为“乐”,大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你看这个“欲”是建立在一切诸身法门这样一个欲望的基础上,所以名欲,所以我们看这个“欲”字怎么写啊,左边是谷,稻谷的谷,右边是欠缺的欠,那合起来是“欠谷”,欠谷什么?肚子非常饿了没有饭吃,他多么渴望能够吃到米饭,减轻自己这种饥饿的痛苦,这样强烈的心名为“欲”。所以说我们必须对修正法,对离苦得乐生起一种强烈的欲望。有的同修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东西都不要执著,如果他把这个般若智慧心地法门上最高的境界,理解为是我们在行道过程中的修行者不要对修行、对离苦、对解脱产生强烈的愿望,那么他就错了,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解脱生起强烈的欲望,这是方便行第一,所以心念要这样转。再看,里面引用说“佛言曰,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这是佛说的,记得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话“诸法欲为本”。华言经曾经也说到这样的意思,他说有的修行菩萨,稍微获得一些空性的见解,然后就贪著在这个空性上,停滞不前了。其实世间万物欲为其本,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其实智者大师这里说的东西,就对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行道中的人,不要一直在这方面去给自己造成种种的限制,须知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生其心啊,无欲无为啊,这都是讲什么?讲修道所证悟本体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讲我们行道过程中要舍弃这些善法,这些善法虽然看起来是个轮回之法,但是在我们没有真实获得解脱智慧之前,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些轮回之法,而是应该借着轮回之法的方便善巧的力量去成全我们最终证得无为之法,这样才是正想。所以华严经里面提醒说,诸法欲为本,对空性的稍微的认识那只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点点境界而已,不可执著,所以说我们应该对无上菩提生起强烈的好乐之心,以此来转凡成圣,这样才是正要。好了,一者欲,这个方便行的意思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来再看第二点,二者精进,什么叫精进?“精”就是精要而不杂,我们今天做这个明天又做那个,什么东西都无法专心,不能深入,要精而不杂。什么叫“进”,“进”就是只进不退,勇猛朝前不退转,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所以整个加起来“精进”就是这个意思。那精进,精进什么呢?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就是前面所说的,外诃五欲内弃五盖,持禁戒实际上很重要,就是断除外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制约,长养自己行为上的这种德性,所以不持禁戒来进入修行他是一无是处的,一个人首先从行为上,我们通俗讲从生活方式上、修行的方式上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修行。然后内在不断地去除对五盖的贪著,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悔这五盖。不要认为这五盖是一种可以导致我们产生无量快乐的善法,应该视为恶法而舍弃它。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去护持我们所受持的戒律,不去做恶,断除外缘,都要努力地调整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内心免于五盖的缠缚而进行精进的行持。也就是说,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的恶法,所谓精进行。“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热终不休息。是名精进善道法。”这是从时间上说…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