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26

  ..續本文上一頁不注重具體的行持,後面的極端淺嘗辄止,不願意無量法門誓願學,不願意把自己的行持引向上升,所以這兩個都是一種偏執,所以我們學習《童門止觀》,應該有這樣一個整體的觀念,每一個章節都不要分它輕和重。再引申過來,我們有很多修行的同修,他聽法師講法,或者跟隨師父修行,他都是挑輕撿重的,比如說今天師父講一個禅定的法門,他趕快過來聽一下,明天師父整天又在講那個叁皈五戒怎麼樣的,他覺得我不要聽,他拜了一個師父學,他自己去那邊學學,那邊再學學,然後師父又講了什麼,他又跑過來聽聽,搞得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其實什麼都不是,這種爲什麼會這樣?就是在走極端,這樣的同修修行是很難進步的,他修了很多年,花了很多精力,但是進展不大,就是因爲這樣的過失造成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前面有講到叁殊勝法,所謂前行發心殊勝,正行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修法應該是完整的行爲,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就像佛經上說,我的法就像一塊糖一樣,中間旁邊都是甜的,初中後上,不要做這樣的分別。好了,我們略微再提示一下,我們講解這個童門止觀六妙法,也是爲了幫助大家實修,就是說我們通過聽聞這些修行禅定,這些如何修行的法門,來幫助我們平常修行當中去調整,而作爲我們修行人,應該把修行的法要爲自己的中心,一切所作所爲都爲了這個,福慧雙修,這樣才行,如果純粹只是爲了講講經,或者是今天聽個經,明天聽個經,而自己實際修行完全沒有,那是沒什麼意義的,所以說不真正投入實修的人,我下面再講到像一些修行上的東西,他雖然聽起來會感覺是那麼回事但是他聽過以後,他從來不去複習,也不去對照,更不會照此行持,這樣聽聞再多的法都是沒有用處,所以我們要真正生起一顆出離心,對佛法生起真實的好樂之心,這樣明白了爲什麼要修行,該如何修行,這樣我們就能夠進一步來談一談究竟該怎樣修行,否則的話這種人很容易退失,他跟跟跟一段,他就會退失,跟跟跟一段,他就會退失,因爲他沒有真正把修行究竟要做什麼,該如何修行搞清楚,所以有這樣的過失,再加上天天懈怠度日,對無常死亡不做觀想,總覺得今天還有明天,一切都很好,一切既然都很好,那我們談修行幹什麼啊?我們學佛幹什麼啊?對不對?

  好了,這是講到方便行第五,今天時間不早,就講到這裏吧,最後我們做個回向。今天也給大家講一下,前面講過前行的發心,中間講法的時候又講到正行該怎麼做,現在最後講到結行回向。這個回向我們還要認識一下,回向分爲兩種,一種是有過失的回向,一種是沒有過失的回向。有過失的回向就像我的上師說的叫有毒回向,沒有過失的回向叫無毒回向。爲什麼稱爲有毒回向?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回向是有過失的?是這樣的:一切爲了世間的利益而進行回向,這個是迷,是錯誤的回向。因爲我們如果只是爲了世間的利益,比如說我們修行一個善法——布施吧,我們布施的時候,覺得我們是給一個人布施,然後布施了某某物,然後我去布施,將來我就能獲得布施的果報,去得到這個福德,比如說布施得不貧窮的果報,我將來就能享用這個果報,這種發心,這種回向就叫有毒,爲什麼有毒啊?因爲這些獲得的福德都是有漏的福德,有漏的福德享用完了,而且在享用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造業,所以稱爲有毒。就像我們吃一個有毒的蘑菇,或者像有毒的一些果實啊,它是吃的時候很好吃,但是吃完以後中毒身亡。那我們修行佛法,如果是這樣來回向,如果這樣來修行,最終只獲得有漏的人間福報,是不是就像吃了一個毒果,所以稱爲有毒的回向,所以我們不能這樣回向。那也就是說,以布施來講,如果把布施的對象執著爲實有,把所布施的物執著爲實有,把所布施的人——布施者執著爲實有,那就是有毒的回向,那是得到有漏的功德。那應該怎麼樣真正的回向呢?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完全清淨的真實的回向,這怎麼講?要想完全真實地回向,他必須證悟:我所回向的對象,我所回向的人和所回向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我們平常講的叁輪體空,但是要想真實地去達到這樣的智慧來回向,我們作爲行道中的修行人是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呢?第二種回向應該是什麼,學著佛菩薩去回向,所謂順勢回向,所謂相似回向。怎麼說呢?也就是說,比如說文殊菩薩他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普賢菩薩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就像那個《普賢菩薩行願品》裏所講的,“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好,佛菩薩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我的師父、傳承上師、祖師們他怎麼回向,我就跟著怎麼回向,這叫做順勢回向,因爲你如果不這樣回向的話,很難使自己所修的善法形成無漏功德,而佛菩薩的回, 向就, 是非常的圓滿,我們跟著他學,雖然是相似回向,但最終將獲得無漏之功德。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回向,好了,剛才講到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回向,所謂應該叁輪體空地回向,而不應該是執著實有的回向,那麼好了,如果說不回向可以嗎?不回向有過失嗎?有的,如果我們今天修法修完,不當場做回向,如果你在沒有回向的情況下你就結束了,那就會帶來四種過失。哪四種過失?略微舉一下,如果你今天修法修完了不馬上回向,在這個過程當中生起一念嗔恨心,那麼你剛才所修的法,修等于沒有修沒有用了,什麼叫嗔恨心啊?這個例子太多了,你打坐打得好,今天法喜充滿,好,沒回向,回來一個人電話過來說了一件令你很不開心的事情,你一下子嗔火就上來了,就跟人家去發火,你這火一發,今天修行的善法沒了,這是講一念嗔心的過失。還有什麼過失呢?我們再來看第二種過失。如果你今天修完法沒有當場回向,如果你在傲慢心的基礎上如何去宣揚自己的功德,那你今天所修的一切善法,修等于沒有修。我再舉個例子,你今天打坐打得很好,感覺非常的舒適,然後突然門口走進一個人一看,看見你紅光滿面,就贊歎,一直贊歎地看著你:奇怪!這個人今天的精神這麼好?你就非常高興告訴他,“你知道嗎?我剛才打坐打得非常舒服,身體就像空了一樣”,就這一念傲慢心跟他這麼一說,好,你剛才所修的,修了等于沒修,這是第二種過失。再看第叁種過失,如果你修完法不當場做回向,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突然生起一念後悔的心,你比如說吧,你剛才打坐,你原來計劃從下午兩點打到叁點,然後結果因爲你打得很舒服,一直打打打,打到叁點半才結束,這時候你後悔了:唉呀,今天我修太久了!本來叁點半以後我要做另外一件事情。你一念後悔,你剛才所修的一切法,修了等于沒修,這是第叁種過失。我們再看第四種過失,第四種過失是什麼?如果你修法以後,不當場回向,那麼前面所說的這叁種隨時可能生起。存在這樣的危險性,所以這個稱爲第四種過失。好了,剛才講到回向,如果不做回向就有這樣的過失,我們再來講一點,那我們應該怎樣回向呢?應該把什麼拿來回向?其實我們應該這樣回向:首先,我們要把我們剛才所修行所獲得的功德進行回向,回向給一切的有情衆生,回向給他們,希望他們都能夠成就佛果,這樣來回向。不但要把現在的修行功德加以回向,還要把過去,我們生生世世所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加以回向,甚至把以後將來我們要修行的功德都拿來回向。這是講自己所修行的功德。如果剛才修行的法,或者是有漏功德,把它回向,或者無漏的功德呢,當然非常不容易,一樣把它進行回向。還要怎麼樣呢?還要把我以及一切所有其他衆生的有漏功德都進行回向,這個觀想啊,不單是我,法界一切衆生所修行的一切善法功德,都加以回向。還要怎麼回向,還要把諸佛菩薩聖者們所修行的一切無漏功德都加以回向。把這些功德統統地聚集在一起加以回向,我們不但要把我們一切衆生以及諸佛菩薩所修行的功德加以回向,還要把我們的身體進行回向,甚至把我們所穿的衣服,把我們所用過的一切物品都加以回向。大家聽了覺得很奇怪,怎麼我的身體也拿去回向,這怎麼回向啊?都希望我身體及我身體所受用物,以及我所接觸過的一切物品,都加以回向,希望都能做佛事,而且不但今生今世,而且過去生,無始劫以來的一切身體,身份所受用,以及一切所接觸過的物品都加以回向,這樣具備有非常殊勝的功德。你看我們現在寺院裏邊擺著佛像,我們到寺院裏面燒香都去拜佛,我們一看到這莊嚴的佛像都生起無量的歡喜心。爲什麼啊?就是因爲這些諸佛菩薩,他們往昔生中修道過程當中都是把自己的身進行回向,所以我們當下看到諸佛菩薩的身的時候,就會生起喜悅之心,而這個身就能夠當下爲衆生積累福田,就能做佛事,所以我們在因地中修行,就應該學著佛菩薩這樣做回向,那麼將來就能成就這樣的果實。這是講到回向,也就是把我以及一切衆生所行的一切善法、一切有漏的功德,以及諸佛菩薩所行的一切無漏的功德,無論是前世今生還是來世,遍虛空盡法界,貫通叁世,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功德都總集在一起,回向給一切的如母有情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夠因此功德而增上他們成就佛道,都願望著他們都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獲得佛陀的果位,永離生死,永得自在。應該以這樣的回向心來做回向,好了,雖然我們這樣觀想,但是我們一下子完全觀想起來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都是念回向文,念回向文絕對不是只是念念就算了,而是應該隨順著這個回向文裏面所引導的文義以文爲觀進行觀想來做回向,那我們初學者一下子讀誦這個文字同時就進行回向,這個是很困難的,所以往往我們在修完法,在念誦回向文之前呢,應當好好地按照我剛才說的那樣先進行觀想,觀想完了再念誦這個回向文,這樣就會很圓滿。好了,那今天講法就講到這裏,我最後給大家念誦一下回向文,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念:

  自皈依上師,…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