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至貪欲行道,認爲我修的是大密法,我的根基非同一般,那麼我放縱這種貪欲好象亦能成佛道,那作如是想者則離道甚遠。所以今日修行者多證果者少,這個修習想尋求禅定之道獲得智慧之門者多,卻注重戒律之行持,行持這種離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說得到聖果很艱難。何以故?不是聖果難修,乃是其道不正。所以首先要建立這樣一個正知見,诃欲。這裏說的是诃欲第二,是按順序來說,其實呢以修道來說诃欲第一。前面講要具備五種因緣,這裏講修道第一個首先第一個就要诃責貪欲,我們講下去。這裏智者大師說了,凡欲修習止觀首先必須先要诃責,這點很重要,要诃責這顆貪欲之心。我們修道其實都是圍繞這個而來的。比如我們上一講講到要蓄衣,如何蓄衣第叁種情況講到多寒國土而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叁衣之外其百衣之外亦說淨,資糧知足,這裏面其實也說到一個貪欲的問題。比如說前面講的要需說淨,這個在前一章我們沒有很詳細地進行解釋,這個說淨的意思其實上也是爲了讓我們遠離這種貪欲,說淨,比如說把我們統統受用的種種必需之物,比如說百衣等物,比如說一百件依服每一件都不同不重複不浪費都只是必需的。說淨就比如說這件東西我觀想我供養給佛法僧叁寶,這一切都供養給叁寶,然後這些東西都是上師叁寶所賜予我的,那既然是賜予我的我要倍加珍惜這不是我的自已的財物,所以這也是爲了起這種珍貴想遠離這種貪欲而産生的。所以說修道的核心在于離欲。因爲從世間因果來說苦的原因是因爲貪欲,那麼滅苦就是在于離欲,那如何滅苦呢?也就是說通過修道達到對實相的了悟,從而遠離對種種外境內境的貪著這個名爲修道。那以如是滅谛和道谛名爲出世間因果。所以說視出世間因果都圍繞著一個欲字而展開,因爲欲而受苦,因爲離欲而解脫,所以說也是圍繞著苦字而展開。而苦字最極精要者即是跟這個欲有關,所以我們回想一下《楞嚴經》裏面一開篇也是從這個最極之貪欲與男女之貪淫這個緣起而開演,這也是大家能不能真修實證一個最關要最關要的地方。我們來看“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這裏總說,五欲者就是世間的色聲香味觸,因爲不管怎麼說都離不開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這個最眼前最現實最能讓我們心生貪著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外塵,世間外塵五欲它能夠逛惑一切凡夫未得道果未得聖智者,心很難離開這些染著,所以令生愛著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種愛著我剛才說了這是過罪過失,所以我們不應當親近,越親近則染著越深,就象抽煙一樣,越抽瘾越大,我們去親近這些能讓我們心生愛著之物,那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貪愛,所謂身心越來越麻木,他的欲望就越來越高,沈溺于此種愛欲者他只要回觀反照內心他就會明白確實如此。今天的人我們物質生活很豐富,大家都說這個社會是現實的,那我的人生也應該是現實的,那所謂的現實無非就是說這些色身香味觸的現實享用罷了。大家以這個作爲人生的第一幸福。殊不知若人沈輪于貪圖感觀之享樂則去道甚遠啊,那麼生命中的罪業他也就越積造越大,那人生的苦難也越來越難以避免了。所以今日佛陀的教言難以被一般人所接受,這個確實是有其原因。也是我們今天人業重的緣故,業越重越沒有辦法聽聞這樣的教法。有些同修盡管已經歸入佛門,但是對于這于這一點沒有真正地認識。都心存僥幸,也是懷著這種愛染之心進入佛門。所以這樣的人他非常在乎,他知道他自已不是離欲的人。比如說他想親近善知識他就會非常在乎這位善知識是不是非常聖潔的人,如果善知識稍微有一點顯示出和常人差不多,他馬上就會心生疑謗,那爲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期盼呢?這其實也是因爲他自已對這種欲苦的認識很強烈的緣故。他認誤未必是正確的,他也知道自已內心深處允滿了貪欲,他不從自身去要求,他認爲依照外在的力量就能夠使自已得到一種清淨的果實。所以說因爲這樣的緣故,他即使歸入佛門或者依止善知識修行他也難逃其心,這個今知明爲俗心非爲道心。何爲道心呢?道心應是深知自已貪欲之過患,诃責之而猛然地忏悔自已,努力踏實地用功修行辦道,使內心漸漸地遠離這種貪欲,然後依師教而奉行,以自已的聞思修行來體證佛法,這樣才是真正的修道行人,能免于種種偏道歧途。所以今天講的這個非常重要,也是第一重要。雖然章節爲诃欲第二實爲诃欲第一。比如說從戒律上來說,在家人講到殺盜淫妄酒,殺字擺在第一位,但是講到出家戒律是淫字擺在第一位,何以故,因爲貪淫之心之難,色欲實是凡夫衆生最難最難超越的一個關口,所以說戒律顯示如此也表明了修道最終的歸處是何處,所以我們不必回避,我們要有正確的知見。如果真正地朝著正道去走,那麼這個離欲心會漸漸地升起,那麼我們人生的重擔會漸漸地放下,那麼輪回苦海的根源也就漸漸地截斷了,這是正法正說,應生正見。所以說知其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下面具體地來說,讓大家達到一個正確的知見。
“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這是講到色欲,美色不單單指男女形貌端嚴,包括世間種種寶物等等,如美麗的風景等等種種好看的東西都會令愚人生愛,從而爲了獲取他而造種種的惡業。這裏說到,“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如頻婆娑羅王因爲貪圖色欲而不顧一切,自已跑到敵國,非常危險,自已住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私自藏在那裏,作爲一國之君自已爲了色欲之樂他尚且如此。又如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種種重罪皆因色欲故。以前古人曾說過一句話“英雄難過美人關”,因爲這個色欲的緣故,國破家亡,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實際上古往今來這樣的公案實在是很多很多,,所謂的汝愛我心我愛汝色恩愛纏綿,實在是無由了期,尤如洪水猛獸毒蛇纏繞傷害凡夫,我們的心隨物轉,茫茫欲海中稱爲恩愛情仇深爲可惡,故應深知而诃責之,不應該認爲去追逐此等貪欲爲人生之正道,認爲可以不舍貪欲即得成就道真,應以此诃責,這是色欲,大家細細觀察這些世間因果即可了知。
“二诃聲欲者。”聲音是一種極大的誘惑。“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美妙的聲音,特別是世俗中的靡靡之音能令衆生心生貪愛,染著起惡業。這裏說到曾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修道,聽到甄陀羅女美妙的歌聲禅定力頓然失去成空。以前佛經上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提波然諾仙人,聽到舍之夫人那種美妙的音聲生起一種欲念而頓失神通。好象也有記載說,悉婆達多他本來是具有神通的,因爲貪著女色的緣故,頓然失去神通,神足通消失了,不能升空而去,這種例子非常之多。經書上好象有提到,有個仙人在虛空中飛過,聽到山腰淫女在那裏歌唱,結果失去神通墮落下來,可能被淫女騎頸,這樣整個喪失掉他多年來的神通,所以色欲之害甚爲可悲。古往今來這樣之公案舉不勝舉,這個大家要深思。平常看這些書了解這些例子應當生起正念,色欲之危害聲色之危害無過于此啊。
“叁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這裏講到香味的過患。香欲,對香産生一種貪欲之想。一般來說世間人都會被香氣所謎惑,因爲他不了這香相,所謂香相此乃因六根對六塵生妄而産生六識,如夢幻泡影一般實無真實體性可言,故心生染著,不知道香之實相,所以說聞則愛著。因爲凡夫之人沒有智慧沒有禅定力,所以很容易被其謎惑,所以構成了修道的極大障礙。我們來看這個香。比如說有的男女身體有香,或者有一種自然的身香,這其實都是宿世的因緣。比如說有一個比丘尼她過去有誦經的功德,所以今生她口中經常會冒出一種蘭花的香氣;又比如說修道的人他身中自然會有一種香氣,這是往昔修福所感,這都是宿業所感。或者說種種飲食清香或者是草木馨香,或者是人工所造的種種嬌豔的香花香水這些香氣,愚癡的人不知道如此虛幻之香而心生染著,從此打開結使之門,墮入險坑,他會執著不舍。比如說曾經有一個比丘在蓮華池邊打坐,聞到華香氣心生愛樂,這時候池神就從池中出來大聲诃責他說,何故偷我香氣,這個比丘也不服氣說,你看那些在家人把那些蓮花到處攀折弄得滿地都是,你不去诃責說其不是,我只是僅僅聞一下香味你怎麼诃斥到如此程度呢?池神是一個修道人,池神就對他說:他們這些人是白衣,滿身罪惡,沒什麼好說的,而尊者您是比丘啊,是明禮之輩,就象白玉沒有暇迹,你怎麼可以因爲貪著此香而沈溺呢?然後這位池神就很勉勵地去勸勉這位比丘,這個比丘這才心服口服,足見這種香沈也是不可愛著的,它可以令結使臥者皆起,就是睡著了也可激發起來,會引發我們這種色欲之心貪欲之心。這裏說到一個結使,結就是煩惱和迷惑,它就象神結不能解開,使就是驅使,它驅使著我們迷魂顛倒,所以說應該知道香的過罪而當速速舍之,這是第叁诃香欲香。
“四诃味欲者。”前面講的這些诃色欲聲欲香欲,其實都配對著五根,前面講的是眼根,後面講的是耳根,鼻根,現在講到诃未欲者講的是舌根。“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酪就是奶酪)。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這裏講到一個味的過罪,味罪,這不同于前面所講的聲罪,所謂聲者比…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