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贪欲行道,认为我修的是大密法,我的根基非同一般,那么我放纵这种贪欲好象亦能成佛道,那作如是想者则离道甚远。所以今日修行者多证果者少,这个修习想寻求禅定之道获得智慧之门者多,却注重戒律之行持,行持这种离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说得到圣果很艰难。何以故?不是圣果难修,乃是其道不正。所以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正知见,诃欲。这里说的是诃欲第二,是按顺序来说,其实呢以修道来说诃欲第一。前面讲要具备五种因缘,这里讲修道第一个首先第一个就要诃责贪欲,我们讲下去。这里智者大师说了,凡欲修习止观首先必须先要诃责,这点很重要,要诃责这颗贪欲之心。我们修道其实都是围绕这个而来的。比如我们上一讲讲到要蓄衣,如何蓄衣第三种情况讲到多寒国土而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其百衣之外亦说净,资粮知足,这里面其实也说到一个贪欲的问题。比如说前面讲的要需说净,这个在前一章我们没有很详细地进行解释,这个说净的意思其实上也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这种贪欲,说净,比如说把我们统统受用的种种必需之物,比如说百衣等物,比如说一百件依服每一件都不同不重复不浪费都只是必需的。说净就比如说这件东西我观想我供养给佛法僧三宝,这一切都供养给三宝,然后这些东西都是上师三宝所赐予我的,那既然是赐予我的我要倍加珍惜这不是我的自已的财物,所以这也是为了起这种珍贵想远离这种贪欲而产生的。所以说修道的核心在于离欲。因为从世间因果来说苦的原因是因为贪欲,那么灭苦就是在于离欲,那如何灭苦呢?也就是说通过修道达到对实相的了悟,从而远离对种种外境内境的贪着这个名为修道。那以如是灭谛和道谛名为出世间因果。所以说视出世间因果都围绕着一个欲字而展开,因为欲而受苦,因为离欲而解脱,所以说也是围绕着苦字而展开。而苦字最极精要者即是跟这个欲有关,所以我们回想一下《楞严经》里面一开篇也是从这个最极之贪欲与男女之贪淫这个缘起而开演,这也是大家能不能真修实证一个最关要最关要的地方。我们来看“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这里总说,五欲者就是世间的色声香味触,因为不管怎么说都离不开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感受到的这个最眼前最现实最能让我们心生贪着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外尘,世间外尘五欲它能够逛惑一切凡夫未得道果未得圣智者,心很难离开这些染着,所以令生爱着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种爱着我刚才说了这是过罪过失,所以我们不应当亲近,越亲近则染着越深,就象抽烟一样,越抽瘾越大,我们去亲近这些能让我们心生爱着之物,那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贪爱,所谓身心越来越麻木,他的欲望就越来越高,沉溺于此种爱欲者他只要回观反照内心他就会明白确实如此。今天的人我们物质生活很丰富,大家都说这个社会是现实的,那我的人生也应该是现实的,那所谓的现实无非就是说这些色身香味触的现实享用罢了。大家以这个作为人生的第一幸福。殊不知若人沉轮于贪图感观之享乐则去道甚远啊,那么生命中的罪业他也就越积造越大,那人生的苦难也越来越难以避免了。所以今日佛陀的教言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这个确实是有其原因。也是我们今天人业重的缘故,业越重越没有办法听闻这样的教法。有些同修尽管已经归入佛门,但是对于这于这一点没有真正地认识。都心存侥幸,也是怀着这种爱染之心进入佛门。所以这样的人他非常在乎,他知道他自已不是离欲的人。比如说他想亲近善知识他就会非常在乎这位善知识是不是非常圣洁的人,如果善知识稍微有一点显示出和常人差不多,他马上就会心生疑谤,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期盼呢?这其实也是因为他自已对这种欲苦的认识很强烈的缘故。他认误未必是正确的,他也知道自已内心深处允满了贪欲,他不从自身去要求,他认为依照外在的力量就能够使自已得到一种清净的果实。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他即使归入佛门或者依止善知识修行他也难逃其心,这个今知明为俗心非为道心。何为道心呢?道心应是深知自已贪欲之过患,诃责之而猛然地忏悔自已,努力踏实地用功修行办道,使内心渐渐地远离这种贪欲,然后依师教而奉行,以自已的闻思修行来体证佛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修道行人,能免于种种偏道歧途。所以今天讲的这个非常重要,也是第一重要。虽然章节为诃欲第二实为诃欲第一。比如说从戒律上来说,在家人讲到杀盗淫妄酒,杀字摆在第一位,但是讲到出家戒律是淫字摆在第一位,何以故,因为贪淫之心之难,色欲实是凡夫众生最难最难超越的一个关口,所以说戒律显示如此也表明了修道最终的归处是何处,所以我们不必回避,我们要有正确的知见。如果真正地朝着正道去走,那么这个离欲心会渐渐地升起,那么我们人生的重担会渐渐地放下,那么轮回苦海的根源也就渐渐地截断了,这是正法正说,应生正见。所以说知其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下面具体地来说,让大家达到一个正确的知见。
“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这是讲到色欲,美色不单单指男女形貌端严,包括世间种种宝物等等,如美丽的风景等等种种好看的东西都会令愚人生爱,从而为了获取他而造种种的恶业。这里说到,“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 如频婆娑罗王因为贪图色欲而不顾一切,自已跑到敌国,非常危险,自已住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私自藏在那里,作为一国之君自已为了色欲之乐他尚且如此。又如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种种重罪皆因色欲故。以前古人曾说过一句话“英雄难过美人关”,因为这个色欲的缘故,国破家亡,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实际上古往今来这样的公案实在是很多很多,,所谓的汝爱我心我爱汝色恩爱缠绵,实在是无由了期,尤如洪水猛兽毒蛇缠绕伤害凡夫,我们的心随物转,茫茫欲海中称为恩爱情仇深为可恶,故应深知而诃责之,不应该认为去追逐此等贪欲为人生之正道,认为可以不舍贪欲即得成就道真,应以此诃责,这是色欲,大家细细观察这些世间因果即可了知。
“二诃声欲者。”声音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美妙的声音,特别是世俗中的靡靡之音能令众生心生贪爱,染着起恶业。这里说到曾有五百仙人在雪山中修道,听到甄陀罗女美妙的歌声禅定力顿然失去成空。以前佛经上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提波然诺仙人,听到舍之夫人那种美妙的音声生起一种欲念而顿失神通。好象也有记载说,悉婆达多他本来是具有神通的,因为贪着女色的缘故,顿然失去神通,神足通消失了,不能升空而去,这种例子非常之多。经书上好象有提到,有个仙人在虚空中飞过,听到山腰淫女在那里歌唱,结果失去神通堕落下来,可能被淫女骑颈,这样整个丧失掉他多年来的神通,所以色欲之害甚为可悲。古往今来这样之公案举不胜举,这个大家要深思。平常看这些书了解这些例子应当生起正念,色欲之危害声色之危害无过于此啊。
“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这里讲到香味的过患。香欲,对香产生一种贪欲之想。一般来说世间人都会被香气所谜惑,因为他不了这香相,所谓香相此乃因六根对六尘生妄而产生六识,如梦幻泡影一般实无真实体性可言,故心生染着,不知道香之实相,所以说闻则爱着。因为凡夫之人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所以很容易被其谜惑,所以构成了修道的极大障碍。我们来看这个香。比如说有的男女身体有香,或者有一种自然的身香,这其实都是宿世的因缘。比如说有一个比丘尼她过去有诵经的功德,所以今生她口中经常会冒出一种兰花的香气;又比如说修道的人他身中自然会有一种香气,这是往昔修福所感,这都是宿业所感。或者说种种饮食清香或者是草木馨香,或者是人工所造的种种娇艳的香花香水这些香气,愚痴的人不知道如此虚幻之香而心生染着,从此打开结使之门,堕入险坑,他会执着不舍。比如说曾经有一个比丘在莲华池边打坐,闻到华香气心生爱乐,这时候池神就从池中出来大声诃责他说,何故偷我香气,这个比丘也不服气说,你看那些在家人把那些莲花到处攀折弄得满地都是,你不去诃责说其不是,我只是仅仅闻一下香味你怎么诃斥到如此程度呢?池神是一个修道人,池神就对他说:他们这些人是白衣,满身罪恶,没什么好说的,而尊者您是比丘啊,是明礼之辈,就象白玉没有暇迹,你怎么可以因为贪着此香而沉溺呢?然后这位池神就很勉励地去劝勉这位比丘,这个比丘这才心服口服,足见这种香沉也是不可爱着的,它可以令结使卧者皆起,就是睡着了也可激发起来,会引发我们这种色欲之心贪欲之心。这里说到一个结使,结就是烦恼和迷惑,它就象神结不能解开,使就是驱使,它驱使着我们迷魂颠倒,所以说应该知道香的过罪而当速速舍之,这是第三诃香欲香。
“四诃味欲者。”前面讲的这些诃色欲声欲香欲,其实都配对着五根,前面讲的是眼根,后面讲的是耳根,鼻根,现在讲到诃未欲者讲的是舌根。“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酪就是奶酪)。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这里讲到一个味的过罪,味罪,这不同于前面所讲的声罪,所谓声者比…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