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歎福緣的不具足,你要盡力去創造這種條件,離開這種緣務,能做到盡量去做到,這樣才能增上我們的修行,如此才名爲善想。所以說知足少量,知量知足,這點非常重要。很多事情並不是說你無法修禅,而是你自已以此作爲一種借口而逃避修行。所以大家這兩種極端都不要走,這是爲要。下面再來看爲什麼要息諸緣務呢?“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這種行道的事情就算是報廢了,根本就做不成。這個大家都非常理解。這個不難理解。
最後是第五,近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修道的第五個緣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叁。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略明五種緣務竟。”這是最後一種,親近善知識。我們平常說善知識通常是指能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實際上善知識也稱善友,有叁種含義。第一種外護善知識,這容易理解,他爲你作種種的安排,供養你修道,幫助你修道,起到一種護法的作用。你每當修到什麼他都會用他的財力用他的行爲用他的工作來幫助你,在外面上保護你不相擾亂,這種稱爲外護善知識,這種善知識有很大的恩德。比如說過去在叢林中,大家在禅堂裏面一心辦道,周圍有很多的信衆跑來幫忙應供,這種稱爲外護善知識。第二同行善知識,就是同道者。同修道友真正的同修道友,共修一道,大家修的道是一樣的,互相勸化互相勉勵,互相鼓勵,而且互相非常了解不會互相擾亂,這個互相之間的言語有助于我們發心向道,有助于我們保持禅修一種優良的環境,而不是互相讓對方謎失正道産生邪見。最近這幾天我們在不斷地講道友之間的因緣,真正的道友應該是共修一道,互相勸化不相擾亂,我給大家提出了幾點,互相之間要愛語慈心相向要如法行事要清淨自已和內觀,這很重要,我一共是講了這些要點,目的就是爲了這些。這樣同修道友之間就真正地變成了同行善知識,就如同普賢行願品裏說的,在任何時候同學都能聚會,這就是同學,修道的同學,難得可貴的同行善知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緣。叁者最後一個是最集中的教授善知識,他指導修道的次第,以種種內外方便的禅定法門示教令行,對你進行指導。你修禅的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你通地及時的彙報,通過善知識的及時的提醒都能夠使你免除這種修道的歧途和種種的魔境,這叫教授善知識。這是最最最重要的善知識。
以上略明五種緣務境已經全部說完了。要想修道,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裏面第一講到具緣第一,一共講了五點,我們來複習一下,這個具緣第一五點都有哪些?第一首先講到持戒清淨的問題;第二講到的是關于衣食的問題,即衣食具足的問題;第叁講到關于能夠得到閑居靜處修道場所的問題;第四應該是息諸緣務,這種妨礙修道的雜事雜務止息它;第五講到一個親近善知識的問題,也就是要有一個非常好的道侶,以前道家講到一個叫財侶道伴,講的大致是這方面的事情。我們這分列五點所說已經非常詳盡了,大家好好地記住這五點,平常在修行當中在生活當中要以此來衡量自已,要感歎自已福緣之不具足,同是要努力精進地來創造這樣的緣起來修道,但是這點要特別提醒一點的就是,這裏面也講到,比如說雪山大士那是因爲堪忍力成,我們今天不屬于這樣的人,我們不能自已覺得自已就是這樣的人,比如說好象環境我能夠做到我就修這種無謂的苦行,這是一種極端;另外一種覺得我既然如此我就俗心載道,在意行禅,管它外在環境怎麼樣,就是我說的酒肉照喝照吃,外面卡拉OK的巴這些亂七八糟的朋友照交,然後號其名曰我此乃行菩薩道,欲緣念心,就是說我是在這個塵世間行道,會更容易修成,持這種邪見。初心行道者應盡量住阿蘭若處,盡量地遠離這些惡友惡知識,盡量地放下這些妨礙道心的緣務,如此方爲修行正道,這點千萬千萬要注意。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我來做一個回向。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願我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憍慢,慈悲喜舍利人天, 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彌勒尊佛!謝謝大家!今天就講到這裏,祝大家早成道業,六時吉祥!
《童蒙止觀》第叁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诃欲第二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二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叁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論中說。複雲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齧枯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賤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衆生常爲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沈墮叁塗。我今修禅複爲障蔽。此爲大賊急當遠之。如禅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請大家一起隨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講解《天臺小止觀》第叁章,已經講到诃欲第二,在上面我們講到在修習止觀之前首先要具緣第一,已經講解完畢,接下來講诃欲第二,來看下經文。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這一章要講到诃欲。“欲”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世間的五欲,一種感觀對外界所産生的貪欲。這個很好理解,因爲我們欲愛衆生整天到晚都在這種貪欲之中,但是,這裏面告訴我們,要想修習止觀坐禅必須對這種貪欲有所诃責,要深明貪欲之危害。所謂五欲者在世間人看來是所渴愛樂,執著不舍,一直在追求和享受其中。但是對于修道者來說這是洪水猛獸,是毒蛇,必須遠離。所謂欲者豈是說能遠即能遠者,這裏面說到一個修道。那麼這裏所說的诃欲第二,有诃責的意思,诃責就是不以此爲善,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要明確,這是不好的,這是妨礙修道,妨礙進行坐禅的,首先要有正知正念。當然,不是說你馬上就能達到五欲,但是也不能說我現在一時達不到五欲,甚至反過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使我們的心不能進入到修道之中去,這點很重要,所以這是诃欲第二。在心識裏面對五欲的貪著進行诃責,有這樣想的人名爲善想,持這樣見的人名爲正見。我們知道在塵世中,我們凡夫輪回在六道中,可以說是無一不苦,那這種苦苦的苦象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並不是我們現在眼前種種受用如何的缺乏,而是我們的內心因爲無明起惑的原故而對外界貪著不舍,也就所謂的貪欲不斷。我們日常的那種貪求追逐享受的心它正是導致苦的因,如此名爲世間之因果,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正知見,要明白苦谛和集谛的道理。苦何名爲苦,苦的因是什麼?苦從何而來?苦乃集而來,集召而來,貪欲之集召而來,簡單講就是這樣,要有基本的正觀念。所以今天我們學習這一章首先要作如是想。深思因爲無始以來這種貪欲愛染之心可以講是根深蒂故,我們修道的人從現在開始向了宣戰,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麼這種對自我的執著對貪欲的執著他會不斷不斷地以種種面目來自我維護,他會不斷地在內心好象悅服你自已:哎~這道有什麼好修的,所謂的佛陀離欲即滅苦之道這現實嗎?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堅定地走上修行的道路很關鍵很關鍵一點就在于這一點上沒有看破,不能獲得正知見。也可以這麼說,今天的人修道很難證果很難真正地趨入佛法的修習,最關鍵時關鍵還在于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那既然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對欲沒有生起诃責之心,卻反以此爲樂,甚至有的行者甚…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